大家进入一个误区,古代调动兵马未必都是需要虎符的,除非是大型战争,因为虎符是分为两半,一半是将军保管,一半是皇帝保管,毕竟很多地方的士兵更本没见过皇帝,所以基本都是一级管一级,如果换人或者越级调兵,这时候就需要虎符。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只认虎符不认人,当然为了防止有的士兵不服从,所以大多将军还是会用虎符调动。
虎符分两半,主要就是为了避免一个人持有,导致独断专行,势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统治,虽说虎符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但是那时候的诸侯都有自己的兵马,而且可以随意调动,天子的权力并没有太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虎符调兵这一制度彻底贯彻,就是为了将权力集中,所以当时凡是需要调兵都需要用虎符,将军将自己的虎符和皇帝的虎符一起使用,同时还需要加盖玉玺印的诏书,诏书里明确规定谁统领兵马?调兵多少?做什么?期限多少?基本上都写的非常详细,战争完毕之后另一半虎符还得上交。
君主专制实行之后,虎符调兵登上历史巅峰,历朝历代都效仿,所以这时候士兵们就形成了“只认虎符不认人”的观念。
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由原因的,上面提到过,有的士兵跟随将军多年,甚至只对将军忠心,功高震主的将军在历史上太多,皇帝为了防止这些人万一发动叛变,军权在握,到时候很有可能面临亡国的危机。
所以只要是出现不用虎符就调兵的事情,皇帝便会猜忌,同时还有监督的官员,以至于很多将军其实不用虎符也能调动兵马,但是依然会走这波流程。
如果换成其他将军或者比将军官职更大的人来调动兵马,这个时候没有虎符的确是调不动的,这是这几本的士兵素质,即使他们知道这个人官职很大。
任何人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动兵马,其实条件不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谁,只要能拿到两个虎符外加皇帝的诏书,调动兵马其实是不成问题的,甚至有的不需要诏书也能调动兵马。
为什么能带动?如果有一个人,无论是谁,他能从将军的手里拿到虎符,这只是一半就已经很不错,就算他是偷来的,他还得拿到另一半虎符,另一半在皇宫,他要有本事拿到,那本事已经非常大了,要么就是这个将军和皇帝都是形同虚设。
这样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的确可以调兵,但是未必能成功,毕竟你是个“陌生人”,所以会严格检验虎符,确认虎符是真之后,则需要出示诏书或者手札,毕竟每一次大规模调兵都是有记载的,如果不能出示诏书,最后就不能调兵,要么再等到皇帝的知道,等皇帝知道一切都太晚了。
看看信陵君,威望非常高,即使拿到了虎符因为没有调兵手札,最后还是斩了将军通过自己的威望调动了军队,试想如果是普通的一个人能调动吗?有人说为什么不能仿制一个虎符?《国家宝藏》提及:“虎符引申出来的是我们今天的密码学。
杜虎符的背面是有不规则凸起的”。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虎符的背面全都是凹凸不平的符文,每个符文大小不一、凸起的高低不同,怎么仿制?就算你见过也未必仿制的出来,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有人仿制了虎符,一是难度程度太高;二是危险程度太大。
以上说的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的基础上,要是强主,如果是非常平庸的皇帝,中央集权并不统一,有没有虎符其实关系并不大。
还有一种情况就比如刘邦,他也有虎符,但是汉朝建立的初期,很多异性诸侯都有自己的兵马,无需得到刘邦的虎符便可以调动,而且这种情况还不能和平解决,刘邦为了稳定只能一个个除掉。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古代调兵,只要稍微上一点规模,没有虎符是不行的。
比如,依照秦制,用兵五十以上,“必会王符”。
不过,只有虎符是不够的哦。
三位一体的征调制度玺、符、节,三件东西缺一不可。
所谓玺,就是盖有御玺的征调文书,上面写明了君王的命令。
君王规定此次调兵是去打赵国,兄弟们不能跟着将领去打楚国,更不能回头“清君侧”。
所谓符,就是虎符,也就是调兵凭证。
所谓节,就是通行凭证。
被征调的部队必须持节才能通过各处关隘要道。
没有节,就是没有凭证,人家放行就是渎职。
所以,如果你只带着虎符前去,是没有用的哦。
虎符是最重要的“防伪凭证”虽然是三位一体,但虎符是最为重要的“防伪凭证”。
因为:对于有心之人来说,盖有御玺的文书、节,是相对容易伪造的。
即便伪造了,对方也不容易看出问题。
而虎符,其真假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虎符背有铭文,每个符文的大小不一、凹凸不同。
虎符被分为两半,右半边由国君保存,左半边由统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保存。
征调时,两边的虎符一合,真虎符必然严丝合缝,真假一目了然。
伪造虎符的难度有多大?看一看嫪毐、赵太后就知道了。
嫪毐造反前,“事无大小皆决于毐”。
在赵太后的支持下,嫪毐掌握了大权。
所以,参与造反的人,还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高级官员。
然而,他们拥有太后玺,并伪造了秦王御玺,却实在无法伪造虎符。
所以,他们实际调得动的兵力非常少。
当尚未亲政的嬴政镇压时,仅“斩首数百”,叛乱就失败了。
那么,如果你盗出虎符,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也不一定。
能量比拼战果末年,信陵君曾让魏王的爱姬窃了虎符。
以信陵君的见识、水平,伪造出不被识破的王命,自然不再话下。
然而,当晋鄙合验虎符无误后,仍然表示怀疑:我重任在肩。
大王只让您单车而来,是怎么回事呢?不过,信陵君早有准备,身后的孟士朱亥一锤砸死了晋鄙。
随即,信陵君利用虎符和自己的威望,发布命令,掌控了军队。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晋鄙不被杀,他接下来的事情必然是派人去魏王处核实情况,才会交出兵权。
其实,大将重任在肩,先不交出兵权,先核实情况,是合理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前来调兵者来说,军情如火,来去汇报,贻误军机,应该立刻交出兵权,这也是合理的要求。
双方都合情合理,就比拼双方的个人能量了。
信陵君的能量大,一锤子砸死晋鄙,掌握军权。
换作别人,可能就没有这样的能量咯。
虎符制度的漏洞当然,虎符制度虽然严格,但也有漏洞。
“有心人”有时会利用这个漏洞,在没有虎符,甚至没有王命的情况下调动军队。
军事斗争的形势毕竟变化极快,过于死板会误事。
所以,古代一般会留下“特殊情况”的说明。
比如,秦制就说明:“燔燧事,虽毋会符,行也”。
紧急情况下,比如你看到烽火台点燃了,不管有没有调兵凭证,必须马上动起来!这个“后门”,就会被“有心人”利用起来。
比如,赵高杀秦二世时。
当时,赵高已经可以“指鹿为马”,但没有虎符,也不能调兵。
可是,赵高提前策反了他的郎中令赵成。
(赵高的弟弟)虽然郎中令不得王令也不能调朗卫作乱,但可以短时间内使郎卫系统陷入瘫痪,降低郎卫们抵抗政变的能力。
随即,赵高让他的女婿,咸阳令,“诈为有大贼”,以此为“燔燧事”,调集千余人,缴了守卫宫门的卫士的械,进入攻中,逼杀二世。
虎符制度的前提虎符制度,只是中央集权下,君王掌控军队的方式。
所以,中央集权,是虎符制度得以真正贯彻的基础。
当皇权不足时,皇帝说话都不好使了,虎符制度也就运转不灵了。
比如,在东汉末年、唐朝后期,君王虎符在地方军阀那里,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
在所有的政治权力斗争中,军权是最重要的权力,甚至是一切实权的基础。
君王为了控制全军,保证集权,自然要建立一套严谨的调兵、统兵制度。
虎符,是其制度中最难以伪造的一环,因此,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所谓“认符不认人”,其目的通过“密码制度”,防止他人篡夺军权。
然而,虎符只是征调制度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仅仅只是拿着虎符,并不能随心所欲的行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