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

失之,第1张

失之 你认为应该怎样解读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语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我认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应该与这段原文联系起来解读。

这样,整段原文意思是:为政不公者败,渎职弄权者失。

正因为圣人客观公正、无私而为,所以无败;无执渎弄权,所以无失。

在这里,之所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其根本原因就是违反了“无为”这个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哲理核心——客观公正、无私而为。

为,为政。

执,渎职弄权。

谢谢悟空送来的邀请!严正声明: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

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五千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哲理。

千百年来,无数人浸淫其中,不能自拔。

每个人在读时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需要的哲理。

但是由于它运用的是箴言体的形式说理,语言过于精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

在此,我就这两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在《老子》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第二十九章,全文是这样:“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结合上下语境来看,这一章是讲治天下的法则的,体现的是道家无为的思想。

老子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永远不会属于那个帝王的。

无论你有没有将天下取为己有,天下都在哪里。

你所谓的一统江山,最终都会失去。

他的预言无比精准。

春秋之后,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到元明清,争来抢去,帝王都不见了,天下还是天下。

天下是神圣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用强占有它,没有人可以私心执掌。

一切强力施为最终会失败,所有的强行执掌也终将失去。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次出现在第六十四章,全文是这样:“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是讲哲学的,不是讲权谋学的。

所以,老子的天下思想不仅仅是为统治都服务的。

所有人都可以在他的著作里找到自己的需要。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在这一章里,结合上下语境,它是讲大自然的规律的。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妄逞权能就会导致失败;如果执意于某一情态而加抗拒,反而会使局面失去控制。

所以,人如果不主观地想去改变客观,就不会失败;不抗拒客观的演变,就不会使局面失控。

如何去做,那就是一切放下即自在。

结论是: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本一体,所有的存在,一切自有其规律和必然,这就是“道”。

人在天地之间,与万物杂处,不可破坏这个规律而行事。

如果明白了这个规律,就是“德”,知“道”而明“德”,放下执著,顺应自然,无任而为。

因为,最终一切都会消失。

人也一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39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