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

杜如晦,第1张

杜如晦 杜如晦究竟有什么本事,让李世民念念不忘?一代贤相是如何炼成的?

华夏五千年历史,历朝历代中最为辉煌的要数汉朝和唐朝。

唐朝最为辉煌的时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期了,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能取得如此成就,一代贤相杜如晦功不可没。

虽然杜如晦在历史上是一带贤相,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到底有什么本事。

今天我来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贤相杜如晦。

一、“房谋杜断”开创“贞观之治”李世民能够承前启后开启“贞观之治”,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是绝对少不了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辅佐。

二人都是王佐之才,朝中大事李世民拿不定主意的都会与二人相商。

杜如晦的作用甚至要大于房玄龄,他为李世民讲解事情时,几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也令李世民对他非常敬重。

(一) 才气初显,获李世民赏识杜如晦年少时就极为聪慧,在历史,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做过县尉,但不知什么原因辞官回家。

后来到了秦王李世民府中任职。

李世民府中贤才很多,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注意,害怕李世民手下人才太多,威胁他太子的地位。

李建成向唐高祖李渊提议,将秦王府中的门客派到外地任职。

本来杜如晦也在外派名单之中,多亏了另一位唐朝的名相房玄龄,他对李世民说:秦王府中的人才很多,但唯有杜如晦有王佐之才。

秦王你要是想要偏安一隅做个王爷,那么就任由杜如晦被外派。

但是您要是想以后经略天下,那么杜如晦这个人你一定要想办法将他留下。

李世民自然不甘心做个有名无权的相爷,就向李渊上书留下了杜如晦。

恐怕李世民也没想到,他留下杜如晦是他一生中最正确的决策之一。

(二)“玄武政变”助李世民夺得皇位杜如晦跟着李世民四处平定叛乱,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李世民在朝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嫉妒,计划除掉李世民。

李建成深知李世民是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帮他出谋划策才能屡立战功,就再次上书李渊将他们两个调离长安城。

看着李世民势力逐渐强大,李建成为了保住太子的位置,就去拉拢尉迟恭,遭到拒绝后怕事情败露,派人刺杀尉迟恭。

没成想又失败了,看来李建成没当上皇帝也是有原因的,真的是干啥啥不行。

就上书李渊将尉迟恭打入了大牢。

李世民想办法将尉迟恭捞了出来,尉迟恭就拜入李世民麾下。

尉迟恭巧合之下听到李建成又要对李世民下手,就将消息告诉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念及和李建成的兄弟之情,犹豫不决。

每当这时他就想起房杜二人,让尉迟恭带着自己的佩剑秘密将二人召回京城。

在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建议下,李世民下定了决心发起“玄武政变”,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诛杀。

之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

(三) “房谋杜断”,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李世民登基后,每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就会和房玄龄、杜如晦商量。

房玄龄经常给李世民提出数个建议,李世民看着这么多建议是在是不知道哪个最好。

这时杜如晦就给他一一讲解,分析每个建议的利弊,帮助李世民做出选择。

这就是说人们口口相传的“房谋杜断”。

杜如晦不仅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还兼任吏部尚书,总管官员的选拔。

这可是极为重要的职位,杜如晦在职期间,尽心尽力,凡是重要的官员任免都要亲自过问。

这也使唐朝的官员都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开创了“贞观之治”。

小结:杜如晦从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跟随他,甚至在已知太子李建成的存在的情况下依然劝李世民发动“玄武政变”。

他的胆色与谋略以及对李世民的忠心都证明了他的才能,这样的王佐之才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二、一代贤相的自我修养(一)打铁还需自身硬杜如晦能够得到房玄龄的推荐,使李世民为留下他而向李渊上书。

根本原因就是杜如晦的才能,所以说无论哪朝哪代能够担任相位的无不是经天纬地之才。

杜如晦的知己房玄龄评价他: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李世民:识量清举,神彩凝映,德宣内外,声溢庙堂。

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

现在的我们只能从史书上了解杜如晦,这肯定是不够的。

但房玄龄和李世民与杜如晦同朝共事数十年,依然对他做出了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杜如晦不光才气经天纬地,做人也是无可挑剔的。

(二)为人臣子须忠心杜如晦最初跟随李世民时,李世民还只是秦王。

要知道古代诸多皇子中,只有太子不会被封王,而被封王的皇子几乎就不会有机会继位做皇帝了。

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处处打压,杜如晦作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自然也会受牵连,曾经被太子手下打得遍体鳞伤。

经历了这么多,杜如晦依然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为他尽心尽力的做事。

杜如晦对李世民的忠心,李世民自然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杜如晦病重时,李世民派去探望杜如晦的人一个接一个。

杜如晦去世后,李世民每每想起他,也是泪流满面,对杜如晦的家人依然如故,还封杜如晦的一个儿子做了郡王。

小结:历朝历代的名相无一不身具经天纬地之才,没有足够的才能是胜任不了一国之相的。

但仅有才能是不够的,诸如秦桧等人,也是一国之相但是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安危谋害了岳飞,这样的人只会遗臭万年。

只有才能、做人品行、忠心集一身的人,才能担当起一个国家的相爷。

您的每一个关注、点赞、评论都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谢谢亲!

杜如晦,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器重的宰相,和房玄龄并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提到房、杜二人,人们最熟悉的典故就是“房谋杜断”,说的是房玄龄鬼点子多,善于谋划,而杜如晦善于决策,敢于拍板,二人合作无间,为后人称颂。

但是,史书并没有记载杜如晦到底做了哪些贡献,只是一味地夸赞他厉害,究竟厉害在何处,没人知道。

这就奇怪了,这杜如晦怕不是被吹出来的吧?他到底有没有这个实力?想知道真相如何,且看本期人物解读。

杜如晦是个聪明人,在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就是预备干部,还被当时人事一把手、吏部尚书高孝基看中。

但是隋朝用人讲究个身份地位,杜如晦虽然祖上很显赫,曾是北魏、北周的将军,但是家运不济,他们家的官越做越小,到了杜如晦父亲这代,就已经是个长史了。

而杜如晦能成为后备干部,是全凭自己本事考中的。

没有背景,所以高孝基也只是给他个芝麻小官,让他当了滏阳县尉,就是个县里的治安大队队长。

这让杜如晦很气愤,干脆罢官不干了。

杜如晦辞官后不久,唐高祖李渊平定了京都。

经过好友房玄龄的介绍,杜如晦成了李世民麾下的谋臣。

其实当时李世民并没有关注到他,但是房玄龄的一句话让他立刻重视杜如晦。

房玄龄说道:“杜如晦,王佐之才,大王欲经营四方,非如晦不可。

”房玄龄非常了解李世民,一句“王佐之才、经营四方”就戳中了李世民的想法。

辅佐帝王之才、经营四海天下,这不就是要夺权、要称帝?可见早在李渊平定京都之时,李世民就有心造反了!不过这个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重点是,杜如晦有这个才干啊!什么样的人能平乱定国、安定四方?前者要有军事谋略,后者要懂安邦之策,杜如晦就是这样文武双全的全才,李世民当然要重用。

从这之后,杜如晦的开挂人生就开始了,他当了李世民军中决断的一把手。

据史书记载,杜如晦“与玄龄常从民征伐,参谋帷幄,军中多事,如晦剖决如流。

”这说的是,杜如晦和房玄龄一直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运筹帷幄,军中的事,杜如晦决断如流。

但是,正史只记载了这么一句,之后杜如晦干了啥,一概不知。

可是,细节却告诉了我们真相。

李世民的国内统一战,杜如晦场场不落。

618年,杜如晦随军参赞军事,平定陇西薛仁杲;619年,助李世民大败刘武周和宋金刚;620年,又随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些战役都是李世民拼死换回来的。

尤其临危之时,李世民能够准确判断军势,精准打击敌方势力,让大家都叹为观止。

但是,这些准确判断究竟是李世民的功劳,还是杜如晦的功劳呢?我们举两个例子你就懂了。

李世民打宋金刚和窦建德最吃力,但也是这两场硬仗,为他打下了“战神”的威名。

攻打宋金刚部下寻相时,李世民曾经身犯险境,已经昼夜不停跑了200多里,连打好几十仗。

当时的总管刘弘基就劝李世民别打了,因为唐军已经严重缺粮,再深入的话命都没了。

但是李世民却判断形势,态度坚决,最后果然打败了宋金刚,宋金刚一败,刘武周也跟着完了。

同样,打窦建德的时候,也遇到缺粮的问题,而且是被王世充和窦建德夹击。

当时针对打不打窦建德,李世民曾和幕僚们进行了深入探讨。

将军郭孝恪和记室参军薛收同意打,而将军屈突通、参谋萧瑀、封德彝都不同意打。

最后李世民定下了占据虎牢、攻打窦建德的计策。

这一战,李世民大胜,还获得了天策上将的殊荣。

虽然上面两个作战攻略,都没见到杜如晦的身影,但是作为李世民的第一参谋,杜如晦为何在这险要关头闭口不言呢?在这两段记述中,不难看出刘弘基、屈突通等人是个反面例子,永远是在劝退,正因为有他们的胆小怕事,才能凸显出李世民的英明神武,这就是正史凸显李世民的一个手法。

杜如晦是李世民的第一谋臣,在李世民定夺之前,能不和房、杜二人商量?而“房谋杜断”的杜如晦,就是做出最后决断的人。

所以说,杜如晦不是什么也没说,而是他说的话都是通过李世民之口传达的。

但是,为了称颂李世民的功德,房、杜二人的才干被抹去了,只有一句前文的明确记载而已。

有人怀疑这纯粹是推测之词,但是唐朝的史学家柳芳却一语道破天机: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

第一句就点明了,李世民平定祸乱实则是房、杜的功劳,但是他们却不揽功,而是把功绩都给了李世民。

第二句,说的是李世民登基后,启用了王珪、魏徵等人,这时候房、杜二人不做谋士,而是去给李世民网罗人才去了。

最后一句,当李世民有了李勣、李靖等大将,房、杜二人就去做了文职,这说明他们本身可做领兵谋臣,但却甘心让贤,退居文臣,为李世民打理天下。

那么正史为什么要对杜如晦的功绩含糊其辞?这正是因为,李世民得位不正。

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得了皇位,为了给他找回“面子”,把英明的决断都给了他,让人觉得李世民是神武大帝,才干出众。

当然李世民也有将帅之才,但房、杜二人的决断也并非浪得虚名。

更难得的是,他们有文武之才,却不邀功、懂让贤,甘心做李世民光环里的虚影,这样的人,李世民能不爱吗?除了这个证据,还有一点能说明杜如晦的功绩。

杜如晦虽然聪明,却身体不好,贞观四年(630年)就病逝了,当时才46岁。

杜如晦的死对李世民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谁死也没见李世民这么伤心!当时李世民不论看到什么好东西,都能想起杜如晦,还派人把这些东西送到他家里。

李世民每次和房玄龄议事,都要想起杜如晦,还要痛哭流涕一番。

李世民曾经赏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又想起了杜如晦,哭着让房玄龄带一条黄金带到他的灵房,因为他听说鬼神最害怕黄银。

杜如晦去世的第二年,李世民还常常梦见他,到了忌日派人慰问家属,把他儿子封了郡公。

去世三年,李世民又为杜如晦祭少牢之礼,这在祭祀典礼中,是人臣的最高级别,相当于诸侯之礼。

去世十三年,杜如晦又上了凌烟阁的功臣画像。

所有的功臣当中,李世民最在乎的就是杜如晦,这是为何呢?在我们外人眼中,李世民像是“戏精”上线,因为我们没看到杜如晦都做了啥,怎么李世民反应这么大?但是李世民的情感是真挚的,连续十多年都不忘杜如晦,这就不难推测出,是杜如晦的才干和人品让李世民念念不忘。

当初平定四海,杜如晦做了很多史书没有记下的事儿,这只有李世民自己知道了。

其实关于这一点猜测,《新唐书》也给出了明确答案:如晦虽任事日浅,观玄龄许与及帝所亲款,则谟谋果有大过人者。

这句话意思是,杜如晦虽然没干几年,但是反观李世民对杜如晦的恩宠,可见他的谋划一般人比不过。

这就是史书隐藏的细节。

有了这句话,才让我们发现贤相杜如晦的功德,还有他甘于奉献的精神。

但是外人却很少了解这里的虚实,就连李世民的亲叔父李神通都不了解。

当初论功行赏,李神通还对杜如晦之功位于他上不满,李世民只说了句运筹帷幄,你们都比不上他。

这就是说,没有杜如晦的决断,就没有统一战的胜利,这是多明显的证据。

结语历史会骗人,但是不会完全掩盖真相,杜如晦为李世民做了牺牲,但也依旧不耽误他成为千古贤相,实在是令人钦佩!只可惜天妒英才,在贞观初年,百废待兴之时,李世民失去了这样的人才,真是伤心欲绝了。

好啦,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儿了,希望你们喜欢我解读的杜如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457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