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是什么意思

假道伐虢是什么意思,第1张

假道伐虢是什么意思 “假道伐虢”是什么谋略?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假道伐虢”是三十六计之一,是大国侵占小国的计策之一。

当小国处在夹缝之中求生存时,一般国家都试图以武力威胁而侵占它,可手段高明的国家却宣称不会伤害它;当小国心存侥幸心理之际,大国立刻向小国渗透力量,全面控制其局势,不费吹灰之力就可消灭小国。

此计的关键,在于大国如何来找到让小国相信自己的借口,以隐藏自身的真实目的。

假道伐虢的故事,发生于春秋时期,是说晋国如何灭虞国和西虢国的故事。

虞国是姬姓国,位于今天山西夏县和平陆北部一带。

西虢国也是姬姓国,春秋前从陕西宝鸡迁徙至河南三门峡一带。

西虢国东迁之后,地盘不断扩大,到后来竟然横跨黄河,一直扩张到山西平陆南部。

在黄河北岸,西虢国建立了下阳城;黄河南岸,建立了上阳城。

因此,从地理位置上而言,虞国与西虢国构成了“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互相依赖态势。

在晋献公时期,不但将汾河盆地内的诸侯国消灭殆尽,还消灭了骊戎、东山皋落氏等等戎狄异族,国力大盛。

此时,晋国与周王室之间,就只剩下虞国和西虢国了。

这两个国家之中,西虢国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西虢国所在地,刚好控制了渭河平原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只要占领了西虢国,就能有效限制住发展态势咄咄逼人的秦国。

因此,对于西虢国,晋献公早就是垂涎欲滴了。

更何况,在公元前668年,西虢国两次入侵晋国,让晋献公更是怀恨在心。

然而,晋国通往西虢国的道路上,横亘着一个小国:虞国。

虞国恰好占据着中条山通往黄河流域的关口,晋国要想灭西虢国,势必就要先灭虞国。

可一旦虞国受攻,西虢国感受到威胁,势必出兵相救;虞国与西虢国联手来对抗晋国,晋献公再想吞并这两块地方,难度就大多了。

所以,虽然晋献公早就有吞并虞、虢二国之心,但是却迟迟未能动手。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身边大臣荀息向晋献公建议,用北屈(山西吉县东北)产的宝马和垂棘(山西潞城北)出产的璧玉贿赂虞公,以借道伐虢。

晋献公一听,心里有些舍不得:“这两样东西可都是我国国宝啊!”荀息劝说道:“如果能从虞国借道,那就相当于藏在国君的外部仓库一般!”荀息意思,晋国迟早是要灭虞国,晋献公即便是把这两样宝物给了虞公,迟早都能拿回来。

其实,晋献公并不是舍不得宝物,他更担心的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虞国有贤臣宫之奇在啊!”宫之奇既然在,必然不会坐视虞公上当受骗。

所以,即便晋人送了重贿给虞国,恐怕也很难借得到道。

荀息却十分有把握:“宫之奇为人,性格懦弱而不会强谏。

况且他从小在宫中长大,虞公与他极为亲密,即便是他劝谏,虞公也必然不会听。

”晋国君臣对敌国情报收集的细致程度,由此可知。

听到这里,晋献公也就不再阻止荀息,派他前往虞国借道。

此时,荀息肩上的责任,就更重了。

他会想出什么样的借道理由,能让虞国国君不会产生怀疑、安心地借道给晋国呢?荀息到了虞国后,首先奉上了宝马和璧玉,然后开口说道:“冀国无道,从颠軨(山西平陆东北)入侵虞国,围攻鄍邑(虞国西南)。

晋国为虞国缘故,讨伐冀国,使得冀国大大削弱。

如今虢公无道,占领了敝国南部边境上的客栈作为堡垒,准备入侵敝国南部边境,所以才来贵国借道,以向虢国问罪!”荀息这番话,刚开始就提晋国伐冀国之事。

晋国伐冀,原本就是自身扩张战略使然,和虞国没有半毛钱关系。

可是,荀息却故意说晋人伐冀,就是为了替虞国打抱不平,这首先就拉近了晋国与虞国之间距离。

然后,荀息才提到西虢国入侵晋国之事——既然晋国都帮了虞国一次,那么虞国是不是也该帮晋国一次?荀息的话,合情合理,让人看不出半点异心。

再加上荀息所带来的两样宝物,虞国国君终于动心了。

于是,他不顾宫之奇的一再警告,同意借道给晋国。

公元前658年夏,虞国不但借道给晋国,还主动出兵帮助晋军,一同灭了西虢国的下阳城。

公元前655年12月,晋国再次借道虞国,灭了西虢国;在回师的路上,顺道就将虞国给灭了。

在活捉了虞公后,晋献公还把虞国君臣作为女儿的陪嫁品,送给了秦穆公!在整个“假道伐虢”之计的实施过程中,荀息用怎样的借口来劝动虞国国君是关键。

人们往往都认为是虞公贪图宝马和璧玉,但实际上真正打动虞国的理由,应该是晋人的伐冀。

荀息巧妙地将晋国扩张的必然行动,曲解为替虞国主持公道,成功地赢得了虞公的信任——既然大国愿意帮助虞国,那么虞国回报大国也是理所当然之事!所以,虞公才答应了借道给晋人。

所以,假道伐虢的故事,最值得人们深思之处在于:当有人无缘无故给你送上大礼,并口口声声曾经给过你巨大帮助、求你的回报之时,也许他正准备给你挖一个更大的坑,想让你往下跳!

假道伐虢是“必胜之兵必隐”假途灭虢之战,是春秋初年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先后攻灭虢、虞两个小国的一次作战。

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揭示了军事斗争的一些重要规律,给后世留下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春秋初期,诸侯并立,兼并无已。

位处中原地带的晋国,在这场弱肉强食的大混战中不断兼并征服小国,势力迅速崛起。

晋献公在位期间,又把其南面的两个小国——虢国和虞国预定为吞并的目标。

可是,晋国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虢、虞两国虽然地狭人稀,国力弱小,但却是同姓毗邻,结有同盟。

晋国同其中任何一国开启战端,都意味着要同时和两国之师相抗衡。

如何拆散虢、虞两国的同盟关系,使自己避免陷于两线作战,这乃是晋国在吞并两国军事行动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终于,晋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即用厚礼重宝贿赂收买虞公,拆散虢、虞之间的同盟,向虞国假道攻打虢国,待虞国中计、虢国败亡后再图后举。

晋献公听了荀息这一献计后,认为计谋很好,但是还存在有一定的顾虑,一是有些舍不得自己的珍宝,二是忌惮虞国那位贤臣宫之奇会揭穿晋国的用心。

针对晋献公的犹豫,荀息一一予以妥善的解释,指出送珍宝给虞国,等于是将它暂时存放在那里,迟早还将收回;至于宫之奇,虽有些能耐,但他的意见虞公不一定会采纳,未足为惧。

一番话打消了献公的最后顾虑,他决定依照荀息的计谋展开行动。

不久,荀息携带着良马、美玉等奇珍异宝出使虞国。

到了那里后,即晋见虞公,献上珍宝,并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

虞公既贪利收下了良马、美玉,又不敢轻易开罪于晋国,于是便应允晋国军队通过虞国土地去征伐虢国,并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晋国作战。

宫之奇认为此事大为不妥,在一旁加以谏阻,但虞公根本听不进去,只是一意孤行,硬朝着晋人的圈套里钻去。

公元前658年夏,晋大夫里克、荀息统率晋国军队通过虞国的土地去攻打虢国,虞公践约派出军队同晋军会师,然后协同晋军展开军事行动。

晋军在虞军的积极配合下,进展顺利,很快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一举控制了虢、虞之间的战略要地,并通过此事进一步摸清了虢、虞两国的虚实,为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条件。

时隔3年,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

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更透彻地看清了“假道”背后所包藏的险恶用心。

指出“虢国如果灭亡,虞国必然跟着完蛋”。

警告虞公“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力图以虢、虞两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劝阻虞国假道于晋。

可是虞公利欲熏心,根本不采纳宫之奇的建议,反而以晋为自己的同姓国,必不会害己作理由,又答应了晋国借道的要求。

宫之奇见虞国灭亡近在旦夕,为避祸计,便率领族人逃离了虞国。

这次晋献公亲自统军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声势远较前一次为大,可见其志在必得。

晋军进展迅速,很快兵临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城下,加以团团围困。

虢国弱小无援,数个月后即为晋军所灭,虢公丑仓皇逃奔京师(今洛阳)。

晋军随即凯旋回师,行经虞地驻扎时,即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生俘虞公,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虞国,最终达到了吞并两国的目的。

晋军的胜利,在于它能够做到“必胜之兵必隐”这一点,以借道的假象巧妙掩盖自己各个攻灭虢、虞的真实企图。

“兵不厌诈”,晋国君臣深谙此中奥秘,故能确保自己以强击弱、以大攻小战略意图的实现。

在行施“借道”这一计谋过程中,晋国君臣还能针对虞公贪利爱财的弱点,诱之以利,迷惑其心智,使敌人始终由自己牵着鼻子走,无所作为。

虞国的失败,首先是国力、军力远不逮人,故成为晋国敢于觊觎的对象。

其次是其最高统治者虞公昏聩庸劣,贪图眼前小利,破坏与虢国的战略同盟关系;又文过饰非,拒纳谏言,终于引狼入室,自取咎殃。

第三,与上两点相联系的是,虞国对晋国灭虢后的战略新动向毫无察觉,放松警惕,不作戒备,以至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之时,无暇抵抗,束手就擒。

假道灭虢之战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

著名兵书《三十六计》还曾将它立为一计,以概括军事斗争中这样一条重要规律:战争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

一俟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

在历史上,假道伐虢也经常为一些人所仿效,而成为强兼弱、大吞小过程中所惯用的策略手段。

比如公元963年,北宋赵匡胤“假道荆湖”,袭占荆、湖,并灭南平、武平两地割据势力,就是显著一例。

当然,此战中所反映的唇亡齿寒的另一层道理,也为后世弱国联合以抗击强国的斗争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473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