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董卓不杀袁绍是有所顾忌,毕竟作为一个“军阀”刚进入“上层社会”就大动刀q有点不妥,加之袁绍也不是好惹的,并非善类。
所有这些原因,才让董卓隐忍了这口气。
下面就让春秋君还原当时的情景吧。
董卓是西凉的一个军阀,何进是朝廷的大将军(后来司马懿也做过大将军)何进想独断专权,就想让董卓进京帮助自己灭了宦官“十常侍”。
(董卓)袁绍是何进的铁哥们,袁绍劝何进不要诏董卓进京,但何进不听,后十常侍先下手为强,干掉了何进,董卓虽然知道何进被杀了,但依然带兵进了洛阳城。
这才引出董卓为祸朝廷的好戏来。
董卓进京,很快控制了朝廷,董卓位高权重,拜太尉,进位相国。
他看皇帝刘辫不好控制,就想废掉何进的外甥刘辫,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
目的就是立威和进一步打压外戚的势力。
有一天,董卓上朝对文武百官说出了这件事,众大臣惧怕董卓没有一个敢提反对意见的。
当时袁绍愤怒按剑而出,说道:“皇帝并没有犯错,无故废帝就是谋反。
”董卓看到袁绍居然跳了出来,决定q法出头鸟,于是威胁道:“难道袁校尉想试试我的宝剑锋利否?”袁绍昂然说道“难道仅是你的宝剑锋利?我的也不是吃素的!”一时之间剑拔弩张,空气仿佛瞬间被凝固。
(袁绍)袁绍这哥们不傻,还没等董卓从气蒙的状态回过味来,嘴里嘟囔了几句,快速大踏步的闯了出去。
这是袁绍明智,董卓虽然是武夫,但董卓智商不低,假如他下令杀掉袁绍,当时吕布就带兵围在大殿四周,试想袁绍能闯的出去吗?【弄清了事情来龙去脉,回到本题。
】董卓不杀袁绍,完全是想笼络当时朝中有名望的人物,他启用了许多士族阶层的人,袁绍就是出身名门望族,当时朝中的“四世三公”说的就是他家的身世。
袁绍虽然当时的官职并不高——中军校尉,但掌控者京师3万御林军,这是董卓不敢小觑袁绍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袁绍家世在朝中耕耘多年,树大根深门生故吏遍布全国,堪称当代第一豪门。
当时董卓正在笼络士族子弟的人心,此时万万不能杀袁绍,以免投鼠忌器。
其实董卓也是有智谋之人,有一件事很说明问题,当初董卓没有兴旺发达之时,有几个朋友去找他去,此时董卓家贫,为了款待朋友,董卓杀了自家耕牛来招待朋友。
(这个故事春秋君曾写过,有兴趣可搜一下)这个故事说明董卓并非只是一个鲁莽的武夫。
如果换作是张飞,你想袁绍能活着出去?(袁绍)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才有了董卓放过了袁绍的一幕。
不过后来还是反目成仇了。
这件事也成全了袁绍,最后他成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总盟主”了。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董卓要杀袁绍,《三国志·袁绍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
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
”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
”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
这是陈寿的原文,裴松之在这段文字下面作注,更能说明前因后果:裴松之引用《献帝春秋》说:卓欲废帝,谓绍曰:“皇帝冲闇,非万乘之主。
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
人有少智,大或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卿不见灵帝乎?念此令人愤毒!”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来久。
今帝虽幼冲,未有不善宣闻天下,公欲废適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
”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
这里的情节比《三国志》的更详细,而且董卓大骂袁绍为竖子,并且威胁袁绍说“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这是也表现出极为英雄的一面,针锋相对道:“天下健者,岂唯董公?”且“引佩刀横揖而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火药味极浓,一言不合便可失控,董卓何如能放任袁绍安全离开长安。
即便是董卓曾受过袁绍叔父的恩情,“司徒袁隗辟为掾”,这也不足以保证董卓不杀袁绍。
所以在引用这个故事后,裴松之在下面做了自己的评论:臣松之以为绍於时与卓未构嫌隙,故卓与之谘谋。
若但以言议不同,便骂为竖子,而有推刃之心,及绍复答,屈强为甚,卓又安能容忍而不加害乎?且如绍此言,进非亮正,退违诡逊,而显其竞爽之旨,以触哮阚之锋,有志功业者,理岂然哉!此语,妄之甚矣。
很明显,裴松之认为,董卓骂袁绍并说要杀袁绍的话是虚假的,不可信。
这应该是为了描写董卓的恶而已有意如此写的。
袁绍也不会早董卓如此强硬的,《三国志》中记载:先是,进遣骑都尉太山鲍信所在募兵,適至,信谓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
”绍畏卓,不敢发。
这是董卓在废帝之前的事,“绍畏卓,不敢发”,可见袁绍是畏惧董卓,在董卓面前表现的很顺从,即便是装作顺从,他也没有跟董卓对着干。
等到袁绍离开长安,亡奔冀州之后,他才敢明确反对董卓,召集各路人马讨伐董卓。
此外即便董卓便袁绍有杀心,当袁绍离开长安之后已经迟了。
袁绍离开后,董卓身边有人给他出主意: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
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
今购之急,势必为变。
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袁氏家族的底蕴很厚,“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董卓不得不要顾忌袁家的影响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