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进行完善。
1.这项制度为许多平民百姓的发迹提供了机会,打破了世族和血缘世袭的垄断,让更多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较为公平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2.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巩固帝王的权力,同时加强与地方的联系。
这也有利的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使国家更加稳定有更好的发展3.促进了文化教育,使得百姓文化水平提高。
同时社会风气也比较好,人人都爱读书,对儒学的传播也是有好处的。
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1.思想被束缚,文人只知道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只知道学习,并且不重实践。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书呆子很多2.科举制度下官场的黑暗和不公,官员腐败严重,官员受贿严重。
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科举防作弊抓的在严,也有人投机取巧。
而且名字起的不好也不行,就是皇帝的一句话,有个叫吴情的状元就这样成了探花当然,还是积极作用大,毕竟这是相对比较公平的方式
当然有。
说没有的,大概是误认为科举就是明清后期僵化的八股取士,只看到了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的弊病。
实际上,科举制度的存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进步意义。
还是举唐朝为例,大唐诗歌的繁盛,与科举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先来看看科举是怎么回事。
科举大概是按照考试科目举荐人才,发源于隋朝,在唐朝达到兴盛。
常见的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三科。
明经考试的内容大概是默写经书等,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较多。
进士科,要难很多,也更受人重视,除了考默写经书之外,还要考时务策和杂文,杂文就是诗歌辞赋一类。
也就说要考试文学修养和押韵的诗赋。
应考的人必须经史文学和时务样样精通。
唐朝的科举,尤其是进士科非常受重视。
很多高官大臣都以不是进士出身为憾,这导致社会上无论贫富,都要求丈夫、子弟读诗书求取功名。
由于进士科重诗赋文章,士人需要多年积累才能考中,因此很多人从小就开始读诗文,大多数文人都有着广博的学识,为了追求高中,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唐人的诗文超过了前代。
由于大批人想要通过诗文进士入仕,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都有可以学习诗文的地方,也有可以教育诗文的老师,这无形中也让整个社会的诗文素养大大提高了。
在唐代,哪怕是乡村三尺小童,也会作些打油诗。
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是非常好的,而这一切的发端,与推重科举中的进士科有着莫大的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