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冥王星由于距离太遥远,在发现初期,所以人们对它几乎是一无所知。
即使是在最大型的天文望远镜中,它也仅仅是一个光点。
当时人们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认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因此将冥王星归为大行星。
冥王星直径2301千米,是柯伊伯带的主要天体,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
冥王星的轨道是一个非常扁的椭圆,远日点约为74亿千米,近日点为44亿千米,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59亿千米,是日地平均距离的40倍,绕太阳一圈需要漫长的248年。
2005年7月,科学家发现了太阳系中最大的矮行星、直径2326±12千米的阋神星(Eris)。
阋神星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0.27%,比冥王星重约27%。
由于阋神星的体积比冥王星大,曾经被考虑接纳成为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
但是柯伊伯带发现的天体数量已经超过1000个,实际的天体数量可能超过十万个,而且有一些是与冥王星大小相近的天体。
如果全部接纳为行星的话,太阳系的行星家族将不断扩大;如果不接纳,天文学家就不得不对行星的定义做出明确界定。
2006年8月,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6届大会通过第5号决议,更改了行星的定义一颗行星首先要是一个天体,它必须满足(a)围绕太阳运转,(b)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近于圆球)形状(c)清空了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冥王星由此被降级为矮行星,我们从小所熟知的太阳系九大行星被改写为八大行星。
200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再度将冥王星划分为类冥矮行星。
从此,冥王星慢慢淡出公众视线,现在冥王星的正式名称是134340号小行星。
------------物理大观,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介绍奇妙的物理知识,让你感受不一样的世界,喜欢点个关注吧!
冥王星从九大行星中除名要从人类发现太阳系中别的星球说起,还有一段故事。
冥王星身处太阳系的边缘地带,环境非常寒冷,象征着希腊神话中的冥界,因此被命名为冥王星。
早在2003年的时候科学家就发现了身处冥王星外部的另一颗星行,编号2003UB313的齐娜,这颗星球无论大小还是重量均超过了冥王星,按照当时对行星的判断,齐娜也应该算是太阳系中第十大行星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太阳系外部边缘地带的星球看的越来越清楚了,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星球将会被认定为行星,包括2002年在柯伊伯带发现的夸瓦尔,最后科学家数了数发现大事不妙,竟然发现了23个行星,行星认定的门槛标准实在太低了。
科学家发现了十几个比冥王星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星球,如果它们算作行星,搞不好将来在柯伊伯带上会有更多星球被认定为行星,天文学岂不是成了儿戏?科学讲求的是简洁,所以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办法,重新修正对行星的准入门槛,那么柯伊伯带上许多星球就不符合行星的门槛了,那么冥王星就更没有资格成为行星了,如果冥王星也有资格,那么太阳系内就是23大行星了。
科学家当时提出符合下面四个标准才有资格成为行星:(1)行星需要有足够的重量,形状必须是近似球形(2)行星一定要在轨道上围绕恒星运动(3)行星必须有能力清除邻近轨道上的其它天体。
(4)没有发生核聚变。
当时天文组织在捷克首都进行了一场投票大会,最后237:157通过修正行星判定标准,冥王星被剔除在行星行列之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