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代表作

汤显祖的代表作,第1张

汤显祖的代表作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反应当时什么社会情况?

明初是封建礼教对妇女拘禁特别严厉的时代。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当年就下了一道诏令:“民间寡妇,三十年前亡夫守制,五十年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

”从此,从皇帝、皇后、大臣到御用文人,都不断炮制提倡三从四德的封建读物,来束缚妇女的身心。

杜丽娘午间闲眠、裙子上绣了成双的花鸟,都要受到责备;更被禁止去花园游玩。

她当然不可能有自由的爱情。

可以说,杜丽娘比元杂剧中的崔莺莺更不幸,她根本没有遇到青年男子的可能。

《牡丹亭》问世之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

(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特别在女观众、女演员、女读者中激起极大的反响。

杭州女伶商小玲,不能与意中人结合而郁郁成病,演《牡丹亭》“寻梦”、“闹殇”时,每次都“缠绵凄婉,泪痕盈目”。

有一次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扑倒在台上。

演春香的演员上来,发现她已经气绝而亡。

因为汤显祖的《牡丹亭》再现了礼教对妇女的深重压迫,表现了女性内心深刻的痛苦,所以引起她们强烈的共鸣就很自然。

汤显祖的《牡丹亭》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故事内涵的争论上,也体现在其创作理论对于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推动上。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围绕它的争论一直都非常多。

《牡丹亭》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有两种说法关于《牡丹亭》的主题,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欲望,都有各自的道理。

这部戏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青春少女杜丽娘因为游园而触动了情思,梦见了一个叫做柳梦梅的书生,坠入情网,将其样貌画下来便郁郁而终。

但谁知这个世上真的有一个柳梦梅,而这幅画像被他看见之后,也喜欢上了这个叫做杜丽娘的女子。

于是三年之后,杜丽娘还魂与之结好。

故事的主线就是这么一件离奇的事,所以《牡丹亭》又叫《还魂梦》。

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杜丽娘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爱情?这里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漏洞,就是不符合生活逻辑。

试想一下,男女二人恋爱,是先知道对方然后再谈恋爱,还是先谈恋爱然后再知道对方?很显然,杜丽娘的情况就属于后者,这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

而在这个故事当中,也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是以杜丽娘的感情为中心。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基础是杜丽娘对柳梦梅的喜欢,而不是两人互相的倾慕。

这不是一种正常的恋爱关系。

那么,这样来看,这个故事就无关爱情了,而是欲望。

在豆蔻年华的少女因为诗歌和春景而触动了情思,产生了人在这个年龄段里本能的欲望和冲动。

这也反映了明朝社会上对于人性解放的萌芽思绪,他们尤为关注人天性的释放。

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一个特点:且把道场做欢场。

越是严肃的场合,明朝人越喜欢在这里谈情说爱。

而同题材的故事在此之前也有一部话本比较流行,就叫做《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所以,认为《牡丹亭》的主题是写人的天性、欲望,也是可能的。

但是持反对观点的人也有理由,那就是《牡丹亭》属于“传奇”一类的性质,通俗文学写离奇事儿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所以情节上的安排只不过是汤显祖为了吸引读者的手段而已。

汤显祖还为这部戏剧作了一篇《序》,比较著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是解释《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至情之人,所以情之一事感人至深,可以感动鬼神,令人死而复生。

所以,《牡丹亭》到底是不是一部爱情剧,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这种爱情观是不符合传统礼制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无论《牡丹亭》的主题是爱情还是欲望,都代表着明清社会中反礼制的呼声。

《牡丹亭》在形式上的创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诉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古典戏剧在篇幅格式上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一本四折”。

简单来说,比如《窦娥冤》这部剧,一共只有“四折”,窦娥死在第三折,发下了三桩大愿,而第四折就是因为楚州大旱三年,其父窦天章来此调查,为窦娥平反昭雪。

我们经常说的折子戏,其实就是这样来的,戏剧分为一折一折的,每一折都有一个故事,有点像现在的季播剧,可以单独演出。

而《牡丹亭》一共分为了“五十五齣”,现在一般将“齣”写作“出”,用“一出戏”这样来表达,其实严格意义上是不对的。

形容戏剧的“齣”目前还不能简化为“出”。

《牡丹亭》的篇幅很长,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分折模式,是一种新的格式。

除此之外,在用韵上还不按照曲律来进行,这是汤显祖的习惯。

古代写作传奇、戏曲的时候,每一个地方用哪个韵、哪个牌其实都有规定,但是汤显祖不按照规定来写,比较注重故事性和传奇性。

这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论,最为著名的就是以沈璟为首吴江派与汤显祖临川派的论战。

面对吴江派注重戏曲形式格律的特征,汤显祖明确表露了自己的创作观念,认为内容要大于形式: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辞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汤显祖对于戏剧模式的发难是非常成功的,一举打破了之前对于戏曲创作的桎梏,在明清两朝有着非常多的追随者,也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比如沈德符就曾经这样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大有洛阳纸贵的韵味。

其实如果以明朝社会的状态来看,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汤显祖能有这么多的支持者了。

这个时代正好处于社会经济变革的时期,民间对于流传已久的社会状态有着不满,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压抑,使得这个时代的人心非常躁动,所以才出现了之前说的“且把道场做欢场”的状态。

这一时期的社会有着很明显地反秩序情绪,希望打破一些固有的成规,所以在文学批判这一方法总结的道路上远比诗文等作品创作更为出色。

在通俗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机遇存在。

之前时代的忽视,给明朝文人留下来大量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就出现了很多让人惊叹的尝试。

这与正统文坛上拟古风气有着鲜明的对比。

所以说,汤显祖《牡丹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望,除去其故事的离奇、精彩之外,还因为契合了明朝市井中的浮躁状态以及希望打破成规的渴望。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545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