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此身长报国

愿得此身长报国,第1张

愿得此身长报国 写“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诗人,一生是怎样走完的?

戴叔伦,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祖父是隐士,父亲也是隐士,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他就出生于这样一个隐士家庭。

要知道,隐士在唐代是非常不受重视的,甚至被鄙薄的,没有魏晋、南北朝时那么盛行,更没有了“终南捷径”的传说。

所以在唐代甘心做隐士,是存粹的、没有任何功名之念的隐居。

到了他这一代,时代变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国家陷入了战乱,他的家庭深受影响,没有了继承做隐士条件。

大约在他三十二岁时,因为受到吏部尚书兼盐铁转运使刘晏的赏识,被推荐做了九品秘书正字,并被刘晏招入幕府做事。

从此正如步入仕途,人生的轨道发生了转变。

那时,刘晏负责的是湖南一带的盐铁转运,戴叔伦可谓是他的得力助手。

一次,戴叔伦押解钱粮路过四川云安,正逢叛臣杨子琳谋反,劫持了戴叔伦,并威吓戴叔伦说,“把钱交出来,我就免你一死。

”戴叔伦宁死不屈,说:“身可杀,财不可夺”,那杨子琳没办法,就又把他放了。

戴叔伦十多年一直在那个岗位上,四十七时,在河南留后任,兼监察御史里行。

在他四十九岁时,刘晏被朝廷赐死,他被调往京城听候处置,几个月后,他被被任命为七品的东阳县令。

任县令期间,因政绩卓著,加授从六品的大理司直。

约五十二岁时,提升为正六品的侍御史。

约五十三岁那年,代任四品的抚州刺史,同年转正,加授金紫服,封谯县开国男爵位。

约五十六岁时,在抚州刺史任上,因为被人毁谤,被朝廷传讯。

后来真相大白,无罪放还。

他向朝廷上表自请为道士,辞官归隐。

开始在金坛隐居,卒于五十八岁。

他的一生还算安稳,但做官终是违背了他的意愿,心里还是向往隐士的生活,于是他把全部感情都寄托在了诗中,《全唐诗》收录他的诗304首。

他的诗多是山水闲逸诗,表达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下面摘录几首: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棹歌》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风软扁舟稳,行依绿水堤。

孤尊秋露滑,短棹晚烟迷。

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

飘飘信流去,误过子猷溪。

——《泛舟》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入社愧陶公。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与友人过山寺》偶有的几首壮烈激昂的边塞、从军诗,也是对当时国家长年战乱不安的感慨,期望早点结束战乱,恢复和平,能够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他《塞上曲二首》如下: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这首诗是戴叔伦的其中一首边塞诗。

戴叔伦是唐朝中期的人,出生不错,父亲和祖父都是隐士,他算是出生于隐士世家的一个才子,而能够成为隐士的家庭,书香教育自然都不会少,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

但是在元载岁暮年间,为躲避永王战乱。

他到了江西,因为没有钱,所以开始寻找仕途,大历元年,被当时的户部尚书相中了,在他的下面当幕僚,后来一路升官,当过不错的地方官吏,但是在贞元五年辞官后,在回乡途中死在了清远峡,具体怎么死的。

咱也不敢说,咱也问不到啊。

他的生卒年不可考,但是他的前半生被隐士家庭的教育影响,因此,在创作山水田园诗的风格自成一派,后半生因为入仕和战乱的原因,有一些爱国诗和边塞诗的创作。

这首《塞上曲二首·其二》和前人的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546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