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黄河下游多次改道,起原因就是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在黄土高原有一种奇特的地貌被称之为“塬”。
塬的原始地貌应该是黄土台地。
这些台地经过长时期的水冲刷,形成了大量的沟壑。
在低的台地上看塬,就像一座座的山,当你上到高台地看,他就是一个很大的平原。
比如中国最大的塬陇东的董志塬。
广袤的黄土高原的沟壑中的黄土都被黄河水挟持到下游。
黄河到了华北平原后,地势平缓,水流减慢,大量的黄土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河水外溢。
这就是黄河经常改道的主要原因。
有比较可靠的记录,黄河最早的入海口在渤海湾的西侧,大概在天津的南面入海。
大禹所治九河应该包括现代的海河水系。
以后黄河入海口南移至大概在黄骅以南沧州以北的地方流入渤海。
黄河大大小小的改道上千多次,但基本上都是逐步南移入海口。
南宋时期,黄河南决入淮,经淮河出海口流入黄海。
大量的泥沙带入淮河水系,堵塞了淮河出海口,使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出海口。
黄河侵淮,彻底破坏了淮河流域,使淮河成为一个灾难之河。
到清朝黄河再次北迁改道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这个位置在渤海湾南侧。
黄河北迁过程中侵占了济河河道,也夺了济河的出海口。
使现在的济河只存有上游,很快就并入黄河。
现在的济源还在济河源头。
济宁、济南、济阳这些曾经以济命名的地名都不临济,都临了黄河。
中国传统中有四渎,分别是河、江、济、淮四渎都是有独自出海口的大河。
黄河泥沙毁了淮河出海口,侵了济河出海口,四渎成了河、江两渎。
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按历史记载,多数人认为黄河最早的入海口在今连云港附近。
后来黄河夺淮入海,即今洪泽湖一带流入东海。
最近代一次,改道东北方向,经山东到垦利县流入渤海。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来丰富泥沙。
根说黄河水平均每天携带黄土高原泥沙达几万吨,出陕西后到达华北平原,水流变缓,泥沙堆积,河床拥堵,才至黄河不断改道,有各种说法:有说改道10多次的,也有说改道20多次的。
黄河堤围高筑,使河南至山东沿途的黄河变成“悬河”,如掛在头上的一把利剑。
黄河三年两泛滥,增加了沿岸人民的苦难。
解放后,国家还很穷。
为解决减少沿岸水禍灾害。
50年代初,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黄河及淮河治好的伟大号召。
自52年开始,每年组织百万人民,奔赴黄河,淮河,修水库积洪,加筑堤围抗洪。
使黄河,淮河至今70年了,再未发生过大的灾害。
沿河人民引黄灌溉,造福了豫,鲁两省人民,把百害而无一利的黄河变成利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