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古诗

峨眉山月歌古诗,第1张

峨眉山月歌古诗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何被称为浑然天成的千秋绝调?

李白一生似乎对月亮情有独钟,我们都知道他那首著名的“举头望明月”,我们也知道他那首“玲珑望秋月”,我们还知道他那首“月下飞天镜”,我们更知道他那首“卷帷望闫空长収”,同时也知道他那首“长安一片月”,更有意思的是,传说李白是醉酒以后下水捉月亮淹死的。

李白《峨眉山月歌》连用五个地名,但我们丝毫不觉堆积多余,反倒觉得构思精巧,名词运用之妙。

本诗纯粹的从自然物态中出,而且是随手写出,浑然天成不见雕琢迹象,正如金献之所说的“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

也实现了李白本人的诗歌美学理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诗歌出神入化,大抵皆因自然之功太过神妙,本诗提及的地名顺序而出,也是李白的行程轨迹,看似一路叙事其实景色亦随之而来,景来情至,另有一番气象,因此便有“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清•赵翼语)之感,而并不觉堆积板滞。

李白在蜀中长大,他二十岁左右曾漫游峨眉山,明静,皎洁的峨眉山月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月是故乡圆,以后,不管他到哪,心头总会漾其那轮亲切,温暖,明静的峨眉山月。

二十五岁时,意气风发的李白认为,大丈夫应志在四方,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家乡,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历代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

认为它思入清空,响流虚远,灵机逸韵,浑然天成,妙绝千古,为何这样说呢?首先,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巧妙地叙写了李白乘舟,顺水行驶千里的出蜀行踪。

古人写诗,忌用人名,地名,何况是连用五个地名,换作别人,肯定不行,只有李白,才能把它们熔铸在一起,并且毫无呆板,堆砌之嫌,读来仍然让人感到自然,流畅,明快,显示出了李白非凡的艺术天才。

其次,诗歌展现了空灵优美的意境。

首句,写静态之景,诗人站在舟中仰望,雄伟秀丽的峨眉山上空,高悬着明静的半轮秋月。

次句,绘动态之景,清澈的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的映影。

江上行船,只有乘舟人顺流而下,才能看到山月随波的曼妙景色,本句也暗示了诗人顺流东行之意。

另外,峨眉山月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蕴意丰赡,且引起人无穷的遐想。

诗人乘船从平羌江,进入岷江,到达清溪驿。

过了渝州,即重庆,就可以向三峡进发了,可以想象,虽在秋季,江水依然浩大,船行疾速,可谓一日千里。

思君的君指什么呢?郦道元在《三峡》中写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也就是说,三峡山势高峻挺拔,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所以,这里的君当然指“峨眉山月”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诗歌贵在含蓄之美,思念故乡月,当然也蕴含了思念故乡的亲人,朋友,山山水水。

如果说仅指某些专家所说的朋友,就缺乏灵性,太呆板了。

出蜀几十年后,李白在另一首峨眉山月歌里写道“月出峨眉照苍水,与人万里长相随”,可见,诗人描绘峨眉山月,是为了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66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