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所说的近代指的是近代史的第二个阶段,即1919年到1949年的时间段。
福垊说实话,这个阶段陕西走出的将军不算太多,数量上比不过江西、湖南的将军。
那么为什么陕西(其实应该说中国)在近代走出的将军多呢?福垊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黄埔军校。
孙中山于陈炯明炮轰一年后的纪念日时,在苏联的帮助下成立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将领,为国民党北伐、抗日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同时,也为共产党的抗日和解放的胜利做了贡献。
像题主所提这四位都是出自黄埔军校的一期和四期,黄埔军校中一期和四期是最牛的存在。
第二、日本侵华。
如果说北伐只是国民党小试身手的话,那么1937年后的抗日战争,则是锤炼了大量的将军。
有句话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仅军校毕业生得到了历练,那些非科班出身的泥腿子也锤炼成了战无不胜的将军。
比如影视剧里的李云龙,现实中的彭德怀。
像楼主提到的这四位将军都是参加抗日战争的英雄。
第三、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中,陕西涌现出了63名将军,其中上将3位,中将5位,少将55位。
而这还不包括早年英勇牺牲的刘志丹将军。
下面福垊就简要介绍下题主所说的四名将军。
陕西冷娃关麟征关麟征,鄠县真花硙村,黄埔一期,出身农家。
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连长,长大却成为了将军。
他最大的亮点就是取得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
他利用火攻夜战之术,对日军进行了扰敌、疲敌、歼敌。
其打仗勇猛而又多变,时人敬称台儿庄战役的两位指挥员孙连仲、关麟征为“孙钢头”、“关铁拳”。
日军曾称他为“最强劲之敌”。
抗日帅哥张灵甫张灵甫,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人。
黄埔四期,跟林彪、刘志丹、胡琏、李弥是同学。
有点美总不足的是他曾杀妻,不过在抗战上绝对是一名好汉,尤其是在上高会战中打得最为精彩。
大战日军11日,从此获得了铁军称号。
就连何应钦评价这场战役都说:“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金门王胡琏胡琏,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北会东方村人,黄埔四期。
他就是那个“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的金门王胡琏。
在抗日中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但在解放战争中,正是他指挥打赢了金门战役,但导致至今我们没能解决台海问题。
生前遗言是,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向了澎湖列岛海域。
杜聿明杜聿(yù)明,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人,黄埔一期。
杜聿明的女婿就是杨振宁。
阿杜也是在抗日中大放异彩。
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他和白崇禧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当然战争打得异常艰苦,非常惨烈,以伤亡14000人的代价导致了敌军15000人的伤亡,并击毙了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鲜为人知的是,黄埔一期的陕西籍考生差点“全军覆灭”,这批未来的国共两党名将是在北京结识的,包括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马志超、马励武、马师恭等,还有后来的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阎揆要共11人,结伴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一艘英国轮船出海南下。
然而当他们历经波折穷困缭倒(路费花光)赶到广州时,黄埔一期的报名工作已经结束,且招生官员也不肯通融。
(黄埔一期阎揆要将军)无奈之下,由杜聿明领衔这批陕西籍青年找到了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这位老先生提笔写了“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的一副对子,嘱咐他们拿去送给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果然面子很大,蒋介石随即特批了他们的报考申请,最终这11人全部被录取为黄埔一期生。
其实陕西籍的黄埔生数量并不很多,但是产生出来的民国名将却很是不少,这里面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乡党”情结,需要注意的是包括刘玉章等在内的陕西籍黄埔名将,要么是黄埔一期(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等),要么就是黄埔四期(胡琏、张灵甫、刘玉章等),其实是大有讲究的。
(第11师的团长胡琏)1924年黄埔军校初建时,陕西还处于“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军阀混战地,国共两党都不可能公开进行招生,所以杜聿明等人是在北京出发的。
到了黄埔四期招生的1926年,控制陕西地区的已经是加入国民革命军的冯玉祥所部,政治气候容许大批有志青年公开投考黄埔军校,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是,所以黄埔四期的学员比前三期猛增数倍,毕业生达到2634名,超过前三期的总和。
黄埔前三期基本是“速成班”性质,都是直接分成几个学员队进行单纯的军事集训和军事基础教学,但到了黄埔四期的时候,首次将学生分成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进行教学,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实际上也是在深入教学,对于提升学员的专业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基数大了成才率自然也就高了,因此,不仅仅是陕西籍的胡琏、张灵甫、刘玉章等脱颖而出,林彪、刘志丹、伍中豪、唐天际等我军高级将领也出自此期。
(蒋介石和关麟征)从历史上看,三秦大地久历战事民风彪悍,“关中冷娃”这个词绝不是浪得虚名,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最好的杂牌军就是陕军孙蔚如部,被誉为“中条山铁柱子”,而一旦孙部第4集团军调离,中条山立刻成了豆腐渣防线,让日军轻松击破。
由此,基本素质良好的陕西青年辅以专业的军事和政治教育,便具备了名将基础,抛开政治立场,黄埔一期和四期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的确实很少。
1938年初徐庭瑶卸任新编11军军长时(后来的第五军),蒋介石对副军长杜聿明还不甚了解,属意的军长人选是第52军军长关麟征,而关麟征却推荐了张耀明,虽然未获首肯,但充分说明陕西籍的黄埔生比较善于“抱团取暖”。
此间黄埔一期的老大哥关麟征起了很大作用,在他的基本部队第2师、第52军的部队中,陕西籍黄埔军官吃香都是出了名的,当然,“乡党情结”也是把双刃剑,这叫任人唯亲。
(光头将军刘玉章)杜聿明和关麟征答友们比较了解,不多介绍了,最后说说黄埔一期的陕西“三马”:马励武:陆军中将,抗战时期的第13军副军长,解放战争时期的整编第26师师长。
马志超:陆军中将,西安事变时的西安警察局长,抗战时期“忠义救国军”总指挥。
马师恭:陆军中将,抗战时期第五军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整编第88师师长。
(胡琏任营长时合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