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是什么党

ccp是什么党,第1张

ccp是什么党 同是特务组织,中统军统谁的权力更大?

说这个的话,有很大区别。

中统,全称是1938年的蓝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源于1927年的中央党务调查科,是CC系掌握的特务组织,1932年升党务调查处,1935年重组特工总部。

1937年10月,各特务机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老军统),特工总部为第一处,1938年与戴笠分家。

1947年改党员通讯局,1949年改内政部调查局,1954年改司法行政部调查局。

第一任中统局长徐恩曾:第二任中统局长叶秀峰:军统,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起源于1927年的军委会密查组,看名称就知道这是常凯申委员长的临时机构,由戴笠领导,人员编制经费紧张,当时号称十人团可见一斑。

1932年密查组改复兴社特务处才算有了正式编制。

1937年10月成为老军统第二处,但无法共存,1938年8月与中统彻底分离,戴笠为新军统副局长,实际主持工作。

1946年改国防部保密局,1955年改国防部情报局。

从组织形态说,中统高于军统。

中统是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属,局长是蓝党秘书长兼任。

军统是军事委员会所属。

工作侧重不同中统主要针对CCP与蓝党内部地方派别的调查。

因此,中统风评不好,非蒋系与地方派别都非常厌恶中统。

中统实际掌握者陈立夫:军统主要从事对日与地方军阀的情报,也对CCP进行军情调查,轻易不参与蓝党内部派别活动,因此党内非蒋势力与军统关系比较和缓,黄埔系更视军统为自己人。

从具体表现来说,也要分时间前面说了,中统前身是党务调查科,1928年开始CC系完全控制党务,向全国各地派驻党部,党部领导人即便不是党务调查科大特务也会提供掩护,中统当然就有组织体系上的巨大优势。

重要的是,党务调查科还控制警察与邮政体系,通过邮件检查都能获得大量线索,因此党务调查科破获大量案件,如白鑫、顾顺章等都是中统的功劳。

大叛徒顾顺章:反观戴笠,人员编制不足,经费缺乏,所以抗战前,军统体系名声不显。

抗战爆发后,局势变化很大。

因为国土沦丧多,蓝党地方基层组织大量丧失,人员或者投降或者逃散,中统的情报能力锐减,屡遭常凯申的痛斥。

而抗战以军事优先,军统得到人员资金设备的大量资源支持,又因军统与黄埔系的先天亲密关系,戴笠对老师学长比较恭敬,得到军方的照顾更多,威力逐步显示出来。

军统第二任局长郑介民:到抗战结束,军统拥有公开身份的特工人员5万,公开武装力量如军委会别动军、忠义救国军、中美合作营、交警总队等超过10万人。

秘密情报员如在日本南洋等地,国军团以上单位,国内地级以上城市甚至大中学校都有分布,合计有15万以上秘密人员。

戴笠还控制警政部、交警总局等机构并试图在美国人支持下争夺海军总司令。

保密局长毛人凤:正因为军统庞大得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克格勃并列为三大特务组织,常凯申决心分解。

1946年戴笠死后,公开武装力量剥离给国防部二厅,核心部分缩减改组为保密局。

由是,军统自此大衰,此后表现与抗战时期完全不可等同。

刚刚收官的谍战剧《局中人》恶评如潮,不过唯一的亮点,是能够侧重揭示了“中统”特务机关的能量和危害性,而不是其它神剧里面“军统”特务满天飞的情况。

尤其是展现了当军统(保密局)处长沈放被怀疑身份有问题时时,中统(党通局)那也是可以上门兴师问罪的。

在两大特务组织当中,中统的历史当然更长,它的前身是陈立夫1928年就成立的“党务调查科”,而戴笠的特务处直到1932年才挂牌。

再加之二陈是元老、“CC系”在党政军中势力庞大,因此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戴笠特务处的权力和势力以及对地下党的危害性,都远远不及升格后的“党务调查处”。

在1937年组建的原“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局长是陈立夫兼任的,它把两大特务组织首次整合到了一起,并且从处室名称也能看出来分工:徐恩曾的一处为“党务处”、戴笠的二处为“军警处”、丁默邨的三处为“邮检处”,包括副局长也是警察系统的陈焯,因此从职务、排序和能量来看,在1937年之前,显然是“中统”的权力更大些。

但是老蒋扶植黄埔系的戴笠特务处,本来就是有制衡“党务调查处”的深意,他不能允许陈立夫、徐恩曾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戴笠的势力和权力于是迅速加大,陈立夫这个局长已经很难驾驭他了。

所以1938年不得不分家,徐恩曾的“党务处”独立出去升格为“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此时“中统”的称谓才正式出现。

而戴笠的“军警处”则继承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名称和衣钵,也正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军统”。

由于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情报和敌后谍战的分量加重,以及老蒋对戴笠的信任和扶植,在抗日战争期间军统的势力膨胀极快,权力也被扩张到更多的领域,除了不能插手党务以外,戴笠的军统已经渗透到军队、警察、特务武装等若干系统。

按照分工,“中统”是不可以插手军队事务的,同样,“军统”也不可以在政府机关和党务系统培养势力,老蒋的意思就是“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所以两家内斗不止。

不过戴笠虽然地位不高,却利用老蒋的支持和战时便利,哪里都插上一脚,所以到抗战中后期,“军统”的权势滔天,已经渐有压垮“中统”之势。

其高潮事件就是在戴笠的设计下,中统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徐恩曾被“撤职查办,永不录用”。

也就是说,戴笠居然把对手的实际控制人给搞掉了,因此从1938年到1945年春,确实是军统势力和权力为大。

然而戴笠的一家独大,又让老蒋心生疑惧,以及陈立夫、陈诚等政敌的不断呼吁(还有唐纵的秘密报告),抗战末期又决心抑制军统的势力了。

然后有了裁减军统机构和人员的“八人小组”,然后戴笠意外摔死,然后军统被压缩为“国防部保密局”,其公开机构和大部分人员都并入了郑介民的二厅,所以保密局的势力和权力从1946年起大大缩小,只担负秘密任务。

而中统则被改组为“党员通讯局”(党通局),任务性质没有变化,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双方的权力已基本对等,这也老蒋希望看到的局面。

理论上来说,党通局有权调查所有国民党员(哪怕戴笠不是,军统局绝大多数也是),属于党务机构,权力应该凌驾于其它军政单位之上,而保密局不过是一个军事单位(国防部)的下属现役机构。

但是老蒋那是独裁政权,所以真正那家权力更大,其实是看老蒋的宠信程度,于是才出现了抗战时期的特殊情况。

徐恩曾垮台后,接手中统的是陈立夫的大学同学、CC老牌分子叶秀峰,1947年4月改名称为党通局、1949年2月再改内调局(内政部调查局),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

你看《北平无战事》里面徐铁英拿出南京党部的命令时,保密局北平站也无可奈何,所以不可低估中统以及后来党通局、内调局的权力,《局中人》里面如果怀疑保密局的某某人有问题,党通局长叶秀峰一样亲自出马要人。

但是比较而言,在那三年战争中,老蒋对毛人凤更加倚重些,召见的次数也更多些,毕竟是战时状态下军情第一。

再加上叶秀峰心胸狭窄和能力一般,所以也不敢公开跟保密局叫板。

双方基本维持着一种权力平衡和“斗而不破”的状态,逃台后再次被整合到一起,这其实也是两大特务组织真实的关系,不要被那些谍战神剧带歪了节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687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