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通读张衡的《四愁诗》全文——(诗经三百零五篇,太长就不列了)《四愁诗》 作者:张衡 朝代:两汉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四愁诗》与《诗经》的不同之处在于——1~表现手法的不同《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收录时间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间。
当时是作为音乐形式出现的,诗经的体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指地方民歌,由十五国风组成;雅指朝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指宗庙乐歌。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赋(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比喻,以此物比彼物也)、兴(启发,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愁诗》写于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产生年代较早的一首七言诗。
全诗共四节,均为七言,每句都采用上四字、下三字的句式。
这首诗沿用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还运用了《诗经》民歌(“风”部分)中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
不同于《诗经》的显著一点是,《四愁诗》中几乎不用“兮”字作语助词。
2~地位不同《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的诗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典文学、现代主义的发展源头。
《四愁诗》标准的上四下三、前长后短的表现形式,在现存的创作年代可查的古诗范围内,它是最早的一首七言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上面为《四愁诗》,才疏学浅的我说下两者有什么关系。
1、从诗结构来看:最为明显的就是,此诗有《诗经》的痕迹,重章叠句。
我们读《诗经》的时候,很多文章采用相同句式,每句诗仅个别字眼不同,加强了诗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类似排比,情感递进。
比如《诗经》开篇作《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从内容来看:文中有拟用《诗经》的句子,可以称之为引经据典。
比如《四愁诗》中的“何以报之英琼瑶。
”,就可以从《诗经》的《木瓜》找到影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3、从诗类型看:《诗经》是“四言诗”,《四愁诗》是“七言诗”,都带有楚辞之风,用兮字助词。
以上拙见,不吝赐教,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