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第1张

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是不是一种伪科学理论?

应该不算吧。

首先声明,不是混科研,只是凑巧最近看了意大利记者访问“镜像神经元”发现者贾科莫·里佐拉蒂的书,强答一下吧,供君参考吧。

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是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

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猕猴额叶和顶叶皮质的镜像神经元,并就该主题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一直有媒体预测他能凭借该项研究拿到诺贝尔医学奖。

引用题主的图片解释一下一直以来,人类最大的谜团始终是我们自己。

从“创造论”到“二元论”,再到“进化论”,在了解自己的漫漫长道路上,我们上下求索。

进入现代科学,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让我们把关注点转向了神经系统,科学家们试图了解,大脑中的神经元是如何处理信息并做出反馈的。

里佐拉蒂的团队在实验时发现,当猴子抓取一个物体时一个神经元会被激活,与此同时,当猴子看见实验员抓取一个物体时,那个神经元同样会被激活。

这些位于大脑前运动区和布洛卡区的神经元局被称为“镜像神经元”,她是我们产生“共情”并建立人际关系的生理基础。

有了镜像神经元我们就能通过模仿进行高效学习,并且因为能够阅读、理解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能够构建成社会群体,拥有远超其他物种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所以,当我们表示“感同身受”的时候,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在里佐拉蒂发现了镜像机制后,他的研究方向继续朝着探究人体神经元活性、自闭症以及生命力形态三个方向前进。

镜像神经细胞的减少或者激活能力下降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症和神经缺陷,比如自闭症。

有一些孩子表现出对他人行为的不理解,通常因为这些孩子脑袋中负责解释相关行为的神经回路出现了问题。

里佐拉蒂发现虽然自闭症的发病基础是有遗传性的,但是早起的发现和干预还是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或改善的。

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年是“关键期”,如果大人能够在此时给予正确的交流和情感刺激,那么即使因为遗传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也可以得到改变和促进。

所以说,发现了“镜像神经元”这一“共情”的生物学机制,科学家们在研究癫痫、自闭症、自恋症时,能得以更为准确的进行实验、分析并提出更好解决方案。

最后报备一下我看的这本书,叫做《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

在《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中,我们能看到记者尼奥利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科学家里佐拉蒂人生各个阶段重要节点的访问,试图展现出一项重大科研发现的历史背景、科研历程、学术机遇以及现实影响。

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在大脑中存在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可以让我们不必亲历曲折是非,也能感受到种种喜怒哀愁。

而“共情”这一技能,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能够相互高效学习并组建社交群体的基础。

说实话,这本书是买错了的书。

本以为是一本心理疏导类的书,没想到却是一本严谨但不严肃的科普书。

读完给最深的感受不是学习到了什么专业知识,更多的在于开阔了视野、扩展了思路。

读着读着就发现会一个熟悉的名字,比如“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自由企业精神”的亚当·斯密以及甚至“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 科学的尽头果然是哲学,限制我们的始终是思想。

那些重要的科学发现,不仅改造着世界,更是通过新的思考方式,拓展了新的世界。

除此之外,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一下子就变得轻松、愉快、有人情味了。

同样是有观念有实例的尖端学术问题,通过提问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比起看论文来,更让人觉得主题明确,表述生动,容易接受。

最后给一个小Tips,最好先从第二章开始读。

第一章我开了三次头没看下去,然后开始懊恼自己买错书了,幸好没放弃的开始了第二章,然后觉得,嗯,这部书还不错。

不是。

是很严肃的科学发现,由意大利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的团队最早发现。

最早的一篇描述发布在1992年的《实验大脑研究(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杂志上,经过了同行评议和后续重复实验,并被引用了超过2500次。

——————————————————————贾科莫·里佐拉蒂和意大利记者安东尼奥·尼奥利曾出过一本对话录,可以从我的书评窥看一下他的发现。

镜像神经元,是那种你不会觉得难懂,却又一时说不出所以然的科学名词。

其含义太过明显——镜子,谁没见过?镜像,稍显生僻,但仔细想想,不过是镜子里的图像嘛,不但清晰得很,还总仿佛伸手就能摸到。

同理心、模仿……大概就和这些心理现象相关吧。

你推测。

反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有科学家宣称,发现镜像神经元,对神经科学的意义相当于 DNA 的发现之于生物学。

听起来是挺了不起的。

但镜像神经元到底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发现的?光凭这个五字名词可想象不出来啊。

嘿,别着急,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贾科莫·里佐拉蒂有话要说。

在贾科莫·里佐拉蒂和记者安东尼奥·尼奥利共同出版的谈话录——《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中,里佐拉蒂亲自带领我们见证了镜像神经元的前世今生。

从发现之前的技术和理论准备,到偶然的发现,再到对其未来用途的预期,一步一步,像是观看一个小生命,从胚胎期的晦暗未明,到幼儿期的飞速成长,使人欣慰。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贾科莫·里佐拉蒂其人贾科莫·里佐拉蒂是意大利人,却出生在基辅。

在他半岁大的时候,父母被斯大林驱逐出苏联,遣回原籍,他自然也一同前往。

但在此之后,里佐拉蒂的父亲仍然支持共产党,甚至加入了意大利的游击队。

父亲这样对里佐拉蒂解释自己的动机:“不论在哪里,我们都希望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之后科研生涯里,贾科莫·里佐拉蒂的研究,常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热情。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渴望创造有用之物的热切灵魂,超越了一味追求个人认可的自私需求”。

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站上了神经科学研究的舞台中心。

白发苍苍的里佐拉蒂在《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中,里佐拉蒂简述了神经科学的发展历史,侃谈镜像神经元的来龙去脉,还点明了镜像神经元的一个切实用途——解释自闭症的成因,进而预防、治疗自闭症。

神经科学简史神经科学的发展史,至少要追溯到笛卡尔。

这位理性主义先驱,首次将心灵和身体拉到了同等地位,认为它们可以分别进行研究。

之后,巴甫洛夫通过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告诉人们,精神活动和行为不仅可以分别研究,它们还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这意味着,可以通过观察外在行为,来研究心理活动。

后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理论——观察外在行为,不仅仅只是研究心理过程的方法的一种方法,更应该是唯一科学的方法。

因为外在行为可记录、可重复,完全客观,是科学实验的理想对象。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心理学和早期神经科学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行为主义却暗含了一种,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学习、训练得来的观念,近乎启蒙运动时期的“白板说”。

“白板说”认为,精神就像一块白板,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后天的经验才是将其塑造成型的唯一原因。

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反对这一观点。

乔姆斯基认为,生物不是“白板”,个体在出生时就已经自带了很多技能。

打个比方,就好像手机出厂时,并不只是一个硬件,还预装了系统,足够进行大多数基本的 *** 作。

今天,虽然仍有争论,但科学实验已经基本证实了乔姆斯基的的假说。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佐证,正是来自里佐拉蒂对前运动区的研究。

这项研究和接下来一系列同类研究,又直接促成了镜像神经元的发现。

发现镜像神经元在对猕猴的研究中,里佐拉蒂发现,猕猴大脑里有一个被称为“前运动区”的地方,只有在猕猴进行有目的的运动时,这里的神经元才会被激活。

在抓东西、推东西、破坏东西时,会激活,但如果只是简单的摆手之类的话,就不会激活。

不止如此,就拿抓东西来说吧,无论猕猴是用所有手指去抓一样东西,还是只用拇指和食指去捏住东西,甚至是使用镊子一类的工具去夹住那东西,或者是用嘴巴去咬住那东西,都无所谓,只要目的相同,激活的都是相同的神经元。

这一神奇的现象促使里佐拉蒂深入研究下去,进而捋清了猕猴进行有目的的运动时,神经系统的物理过程。

——先是前运动区的神经元被激活,而后又带动周围一系列其他的神经元,这一过程扩散开来,直到脊髓,继而是肌肉系统接棒,完成动作。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相互激活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天然存在的,即便是幼体,只要他们发育成熟,这些连接也会自然出现。

这就给乔姆斯基的”天赋“假说提供了重要佐证。

猕猴对此发现亦有贡献对猕猴的实验继续进行下去,在一次给猕猴喂食的时候,里佐拉蒂意外地发现,当猕猴观察到他在取食,猕猴大脑前运动区中,本来在猕猴自己取食时才会兴奋起来的神经元,竟然被激活了。

就好像猕猴自己拿到了食物一样!但它明明只是在看而已!难道运动系统不仅仅是控制着运动行为,在观察、分析这样的认知阶段也有参与?抱着这样的猜测,里佐拉蒂进行了更多的实验。

结果证实了里佐拉蒂猜测。

给一个人闻臭鸡蛋,和给这个人看另一个人闻到臭鸡蛋后满脸恶心的照片,激活的神经元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自己真的做,和看别人做,激活的神经元是相同的。

这部分神经元就被称作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所带来的革命之处在于——我们试图理解别人时,并不是通过什么换位思考,而是在大脑里真真切切地,依样重做了一遍别人所做的事。

镜像神经元的意义发现了镜像神经元之后,里佐拉蒂转向了对自闭症的研究。

在里佐拉蒂和其他科学家的一同努力下,自闭症的病因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镜像神经元功能受损。

由遗传问题带来的镜像神经元发展迟缓,是这种损坏的主要原因。

镜像神经元功能的缺失使得患者很难去模仿别人,无论是在外部行为上,还是在认知理解层面,所以患者难以融入社会。

但好消息是,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有一个一年左右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对他们施与恰当的刺激,能大大改善有先天缺陷的镜像神经元的发育。

除此之外,镜像神经元可能还有更巨大的文化意义。

镜像神经元是模仿的基础。

而里佐拉蒂认为,正是精细模仿的能力塑造了人类文明。

在距今大约7.5万到10万年之前,人类的文明程度出现了极大的提升,在此期间,人类发明了服装、工具和早期艺术、宗教。

而其实在更早之前,至少要早上个几千年,古人类的脑容量已经不亚于现代人类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文明在那一段时期集中爆发。

里佐拉蒂认为,原因很可能就是基因突变,使得镜像神经元出现了,人类从此具备了更加强大的模仿能力。

文化的传承、技术的进步、人际间的理解,一下子都获得了最有力的工具——模仿。

人类文明诞生。

电影《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饰演一位自闭症患者在《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中,贾科莫·里佐拉蒂回顾了自己的科研生涯,畅谈关于神经科学与镜像神经元的一切。

在对话体的记述之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里佐拉蒂对科学的热情,也能深深体会到科学与文明的推进,是如何的艰难和脆弱。

但能对生命与演化的美妙创造一探究竟,无论付出什么,也都值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711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