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本人仅代表个人观点,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新五代史》是宋人欧阳修建撰的。
所以其背景是宋朝政权的建立必须是在继承唐朝正统下,五代是谁建立不重要,重要的是谁代表政治合法性。
所以一切的核心是撰写的《新五代史》必须代表政治合法性。
当然还有《五代十国》中的统治管理关系的分析,敌对、依附、摇摆。
而蜀和闽就是典型的摇摆。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前蜀和闽国列入世家,而不列入本纪。
宋朝建立政治正统背景的需要,也就是政治意义。
前蜀、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和内在的统治。
部分因素也和宋朝管理汉人与少数民族统治有一定关系?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决定谁要进本纪五代谁建立的不重要,唐灭了,朱温建立后梁,赵匡胤首先要承认后梁,中间是谁怎么打不重要,赵匡胤从后周接过盘子。
首先后周就是本纪撰写的基础,还有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就是正统的中原政权。
后周(951-960)。
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号周,史称“后周”,定都开封。
郭威养子柴荣于958年夺取南唐的江北地区。
960年,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后周,建立宋朝。
前蜀被后唐(正统)灭了,后蜀被宋灭了。
闽被南唐搞定了,南唐又被宋搞定了,至此,大家应该明白,这两个摇摆政权都是敌人,非中原政权。
而且又是被中原政权消灭代表一定意义上的清理门户。
前蜀(891-925)。
唐朝将领王建趁唐末之乱,逐渐扩张势力,后割据蜀中。
唐朝灭亡后,于908年称帝,国号蜀,定都成都。
最盛时范围为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全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湖北宜昌、恩施。
925年灭于后唐。
闽(897-945)。
唐朝泉州刺史王潮与其弟王审知,趁唐末之乱,逐渐扩张势力,后割据福建。
唐朝灭亡后,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定都福州。
最盛时范围为今福建全省。
945年灭于南唐。
南唐(937-975)。
937年,吴权臣李升篡吴,国号唐,定都江宁(今南京)。
最盛时范围为今淮河以南的江苏、安徽,江西全省,湖北东部,福建西部。
975年灭于宋。
前蜀和闽都对中原政权都是属于摇摆型,为建立宋朝民心决不能进本纪!朱温代唐以后,五代十国逐渐形成。
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局面屡屡上演,乱论私通,荒理朝政的现象屡见不鲜。
个个政权或结秦晋之好,或假道伐虢,或相互攻伐,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到头苦的还是老百姓。
“以史为鉴”要给以后人看,老宋必须把关系都理顺了,是敌人就是对立,有血刚之气,是附臣的就依附,经常有往来,最受不了摇摆型,更是要申明这俩和我们以后政权没关系,和中原没关系。
先看前蜀刚开始,前蜀与后梁之间,夹有岐王李茂贞的割据政权。
前蜀王建亦与之联姻,接济物资和武器,使之成为阻挡后梁攻击的屏障。
后来王建与李茂贞因儿女婚姻纠纷导致关系破裂,双方发生激烈军事冲突。
梁太祖朱温闻此消息,拉拢王建,谁知王建去世,子王衍袭位。
王衍昏庸荒淫,蜀朝政日坏,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败。
灭于后唐。
《新五代史》论述资料: 呜呼,自秦、汉以来,学者多言祥瑞,虽有善辨之士,不能祛其惑也。
予读《蜀书》,至于龟、龙、麟、凤、驺虞之类世所谓王者之嘉瑞,莫不毕出于其国,异哉!然考王氏之所以兴亡成败者,可以知之矣。
或以为一王氏不足以当之,则视时天下治乱,可以知之矣。
再来看闽闽国初期,对抗和牵制来自吴、南唐、吴越及南韩的威胁,王审知对接自唐朝封建正统,在人民心中仍是“天子”的中原朝廷称臣纳贡。
王审知死后,王延钧求封为吴越王未成,遂称帝,建立闽国,不通中原。
从整体来看,闽国对中原王朝的政策不稳定,王审知不称帝,间或与中原来往,其子孙不奉中原正朔,在邻国之中处境日益困难,并且内战不断,终至灭国。
《新五代史》论述资料:长兴三年,鏻上书言:“楚王马殷、吴越王钱镠皆为尚书令,今皆已薨,请授臣尚书令。
”唐不报,鏻遂绝朝贡。
最后讨论一些看法,如是胡说,请特别见谅!通过研究和利用民族之间关系是不是宋朝的战略之一,当时的“中国”不仅是汉族的中国,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国”。
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临终时要子孙“善事中国”,此“中国”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后唐。
五代有三代(后唐、后晋、后汉)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新旧《五代史》都把他们视为正统,而把南方汉人政权放在次要地位,只称梁、唐、晋、汉、周为中国,却不称南方立国的各汉族政权为中国,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言“十国非中国之有也”。
南宋时,女真控制中原地区,陈亮在上孝宗书中说,不能“置中国于度外”要经营荆襄“争衡于中国”(其中的“中国”,前者指中原地区,后者指占据中原的金国)。
为什么认同沙陀人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先看唐朝统治阶级本来就有很多混血,建国时,汉化鲜卑贵族的支持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之他们在统治集团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
有人统计,唐朝宰相369人中,胡人出身的有36人,占1/10。
唐宋期间,中原地区实际就是一个民族的熔炉。
融合的过程是复杂的,但结果许多历史有记载的如鲜卑、氐、羯等族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
所以当时宋朝要形成一套中央的统治政权必须要有远瞻性,那就是——融合提到宋朝,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最憋屈的汉人王朝?老赵创立宋朝环境复杂,以当时军力和统治来看,要有一定策略性。
在民族“融合”这个关键点上,肯定先以巩固政权为主,所以地理要融合的好,政治上多民族也要融合好。
宋朝的是公认的富裕,据说GDP占全世界的80%。
宋太祖赵匡胤痛定思痛,杯酒释兵权,从此武人地位一落千丈。
以当时形式来看,要走一套消耗战的策略。
同时又要融合文化,赚钱。
宋朝依然顽强的抵抗三百十九年,熬死了辽国,熬死了金国,熬死了西夏,熬死了大理。
所有这一切策略都从欧阳修 《新五代史》说起,到此前蜀和闽国不列入本纪其实也包含当时统治的智慧和战略。
以上仅代表个人一些观点,还希望与大家一同探讨,望指教!
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
完成于宋仁宗时期,大约在1053年间终稿。
是部断代史,目的有"资治通鉴"的作用。
欧阳修后来编纂了另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新五代史》就成了这部书的一部分。
任何一部书,尤其是历史著作,均要有一条明确的主线,也就是"纲领",所谓"主线是条纲,纲举而目张"。
有了主旨,有了纲要,写作起来,不仅旗帜鲜明,褒扬贬损各得其所,而且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让读者一目了然。
由于五代十国处于分裂状态。
地方割据政权林立,主流和非主流的朝代此起彼落。
欧阳修就把"纲领"放在五代,五代政权更换频繁,但它根本上有渊源,都是从"大一统王朝"传承下来的。
也就是"法理"上具有正统地位的合法性。
自周秦汉晋隋唐以来,次至五代十国分裂。
朱温代唐建梁,是从唐王朝手中夺取下来的"正统政权",以后的唐,晋,汉,周,只是"同一地方建朝",只是不同姓而己。
基于上述浅显论述,欧阳修将梁唐晋汉周这五个中原政权作为"本纪",而把前蜀、闽等十国皆记录在"世家"之中,是对的,有根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