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

道德经第十五章,第1张

道德经第十五章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跪求<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诠释?

第十五章译文: 古时候,那善于修道的人,精微、奥妙、玄远、通达, 深涵于道,难以了知。

正因为他深涵于道,难以了知,因此我勉强地为他做一番描述形容。

他迟疑审慎像是冬天涉过河川上的薄冰一般, 他犹疑拘谨好像是畏惧四邻的窥伺一般。

他庄敬恭谨好像是宾客一般, 他除去执着好像冰雪销融一般。

他敦厚朴实好像未经刨开的原木一般, 他胸怀宽广好像幽深的山谷一般, 他浑沦不分看起来像是混浊的水一般。

谁能让那混浊动荡的水,逐渐归于宁静,慢慢变得清澈; 谁能让它安归于静,再慢慢启动、徐徐生长。

保爱此道的人懂得不自满,正因为他能够不自满,因此他能够去旧更新。

药方: 天道难以了知,不必老是想去窥伺;须知:有几分敬畏就有几分福气。

生命不是用分别心去认识,而是用无分别心去感通,真切的感通起于敬畏 。

宁静之后,再启动,这样的启动才是强劲而有力的。

不避混浊,能让混浊澄清,这才是真功夫。

朋友,息心止虑吧!

道德经原文及通俗译文求助补全道德经第十五章?

《道德经》第十五章,不是讲大道的特征,而是讲修道者的心态神情,由未入静到静,由浅入深,由混浊到天眼清亮的过程。

可以讲,该章就是讲开天眼的过程的。

全文如下: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若冬涉水,猷若畏四邻,庄严若客,涣苦凌释,沌若朴,湷若浊,旷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葆此道,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故能弊而新成。

本人注本之经文,以帛甲为兰本,对照了竹简,王本,敦煌藏经洞多种藏本等。

供校注用。

道德经第十五为道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知。

夫唯不可知,故强为之容: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释文:士:河上公本作道字。

容:仪容,形状。

与兮:犹豫不决的意思,犹兮:与上与兮同义。

俨:音偃,恭敬庄重的样子。

敦:厚道,朴:凡器末雕琢为扑,老子对扑这个字有特殊涵意,有道的意思,有道者之象。

能蔽不新成:蔽为敞的假借字,陈旧的意思,不,可能是,而字错字。

古代不与而形很相近。

古之得道圣人,他们志向玄妙,体内道气与虚空相通,内观返视,终日如愚,不知道他有什么特长。

他们道德深厚,不可识,不可知。

被褐怀玉,外现愚顽。

深藏不露一般人无法了解他们的深远志向。

正因为这样,如果一定要描述古之得道圣人的话,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己。

古之得道圣人处事小心谨慎,象豫一样,冬天行走过河,河水冰封,走在上面战战兢兢,唯恐怕发生意外。

修道之人在修道过程中也必须持此心态。

古之得道圣人,他的神态象居强邻之中,时刻警惕,有些象犹啊,以机敏谨慎地态度诀择修炼环境。

古之得道圣人,他的仪容端庄俨然如做宾客,非常恭敬地对待万物,甘居客位,而不自持为主。

古之得道圣人,他的表情宛如春风,吹融冰冻河流。

无私大舍,行财布施、法布施,如同冰在水中,随着溫度的升高自然消融,而润泽万物。

使其自生自灭,不加干涉。

古之得道圣人,他厚道象末经雕琢的本质,扑实无华,处理世事时,守住先天道朴之中,守一不二,不落后天阴阳中,所持守和运用是至简至易,自然无为。

古之得道圣人,他的气量象江河大海,无所不容。

能知晓阴阳生化原理,洞查根本,抱道守德,和光同尘,似浊非浊,浊中用清,以德为用。

古之得道圣人,他胸怀象空旷山谷,能容万物。

性命处于天人合一状态,心能容纳万物,无比光明开阔,常居道扑之中,使先天一气充实于身。

谁能使身中浊气终止,入静使之慢慢地化为清气?谁能使静极即久的身体,使之慢慢地变得有生机?只有那些得道的圣人才能做到。

正因为他不欲盈满,看似保守,但却能取得新的成就。

得道之圣人,内若昭昭,外若愚顽,和气内充,不自炫耀。

而盛德光明,自然发露于外而不可掩。

这一章是老子对古之得道圣人的描述和赞美,因为道是玄妙精深地,口不可说,书不可传。

所以得道圣人也是玄妙精深地,无法描述的。

老子迫不得已用了七个形容词来描述古之得道圣人,从七个方面对得道圣人的精神风貌,人格特征加以赞美。

老子最后用二个反问做了总结:只有得道圣人才能以静的功夫使污浊变为清净,以动的功夫使身体获得生机。

静与动是修道两大功夫,也是促进人体性命生生不息的两大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785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