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双子IVY123 包涵体的形成以及处理方法1包涵体形成的原因(1)表达量过高,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L2]。
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配对,过多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
(2)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真核糖蛋白无法糖基化使中问体溶解度下降,导致不溶解包涵体形成]。
(3)重组蛋白分泌序列的存在阻碍折叠,导致错误折叠分子的产生。
(4)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来说含硫氨基酸越多越容易形成包涵体。
(5)包涵体形成动力学研究表明,包涵体是由部分变性的中阃体聚合而成。
因此,任何影响中间体稳定的因素,如pH值(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离子强度和温度都可以引起蛋白聚合反应。
(6)在细菌分泌的某个阶段,蛋白质分子间的离子键、疏水键或共价键等化学作用导致了包涵体的形成。
(7)有报道认为,丰富的培养基有利于活性蛋白质的表达,当培养条件不佳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包涵体的处理包涵体的形成具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有利的一面是包涵体的形成去除了几乎全部的细胞内可溶性蛋白质。
同时,因包涵体形成避免了蛋白水解酶对表达产物的降解而大大提高产率,通常其表达量可占菌体总蛋白的这种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使细胞溶胀而破碎。
复性包涵体蛋白
分离纯化蛋白质包涵体的策略有何特点?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