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我们以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中的情节来讨论一下。
翻修祠堂,镌刻《乡约》,创办村学堂:在白嘉轩和鹿子霖的领导下,白姓和鹿姓人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家族男性劳力一起参与,修复了白鹿原的祠堂。
祠堂由五间正厅,东、西各三间夏屋构成。
五间正厅里面供奉着白姓和鹿姓的列祖列宗,凡是在祠堂里敬香火的本村同姓人家,每个死掉的男人、女人都会被写在神位上。
西边夏屋作为村学堂使用,东边夏屋作为先生寝室和族人议事的地方。
白鹿书院的朱先生为白鹿原拟定了约束乡邻的《乡约》,从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等规劝乡亲,白嘉轩把它镌刻在青石板上,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
趁晚上劳作之余,村民背诵《乡约》,有违反者处以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臭板打。
至此,白鹿原偷鸡摸狗、赌博、骂人打架等事情没有再发生。
白鹿原的祠堂给现代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村落单元是中国五千多年农耕文化的特征,同姓宗族人居住在一起,祠堂就是这个村落文化教育、信息传播、乡村礼教的中心。
祠堂文化是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象征,那里供奉着列祖列宗显考显妣的神位,也是村里协商议事、在节庆日举办盛大典礼、追思先人等发展传统文化的载体。
“无论你走到哪里,将来总是要回归家乡。
”这是中国人朴素的叶落归根思想。
祠堂是中国农民人生出发点,也是人生的归宿点。
黑娃带领农协会,毁坏祠堂,砸碎石刻《乡约》: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领导农民协会,发展壮大地方农民组织,号召农民反抗剥削、夺取政权,黑娃领导白鹿原农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运动。
大年初一,黑娃带领农协会成员,砸开祠堂大门。
他与田小娥成亲后,被族长拒绝拜祖的屈辱又一次猛烈的撞击着他。
毫不迟疑,黑娃砸碎了石刻《乡约》和“仁义白鹿村”的石牌。
直到今天,人们非常赞同国共合作时期农民运动的伟大历史作用,它唤醒革命者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彻底认识农村、了解农民。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次革命运动浪潮中,不论中外,还是在哪个时期,人们还没有全面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时候,在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一股脑的将传统优秀的文化和“鸦片、烟q....”一起,被当做“敌对的、反动的”东西摧毁。
大浪淘沙,浪潮带走的不仅有腐朽,还有无辜。
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考验,没有运动浪潮中沉沉浮浮,不经历岁月的雕琢,不会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 白嘉轩带领族人,修复祠堂:国共合作失败后,国民党重新在白鹿原建立地方组织。
白嘉轩带领族人,清除农协遗留的标语,洗掉亵渎祖宗的肮脏脚印,重新绘制宗族神谱,按照原来的样式,修复祠堂。
当族人重新回到修复的祠堂,断裂的“仁义白鹿村”石碑被新做的碑堂镶嵌着;宗族神谱中,留下无法想起的某某祖先的空白,墙上镶着被砸碎的《乡约》碎片......人们仿佛明白了,仁义不是刻在石碑上,而是见诸于行动;《乡约》不是背诵在口中,而是付诸于实践。
传统文化的种子不会因为附着外物的毁坏而消失,它会在人们的心中开花结果!黑娃祭祖,回归白鹿原:黑娃从农协会员的暴动、到共产党的部队被打散,后来走投无路被迫与土匪为伍;土匪内讧,带领队伍归顺县保安队.....黑娃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他的内心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自卑、后悔,为以前的“黑娃”惭愧。
他正式拜白鹿书院的朱先生为师,从头学起。
“中国古代先圣先贤们镂骨铭心的哲理,一层一层自外至里陶冶着这个桀骜不驯的土匪坯子。
”黑娃从里到外经历着脱胎换骨的改变。
回乡祭祖,完成了黑娃人生的轮回。
熟悉的乡村,使他心情激荡;因他致残,坦坦荡荡的白嘉轩,使他包含悔恨的热泪;祠堂墙上镶嵌破碎的《乡约》,让他愧疚的难以抬头......一些记忆和物品,铸就了黑娃永远的羞耻。
“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下的任何人,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头的。
”—白嘉轩 结语:亲爱的朋友,《白鹿原》中祠堂的翻修、被砸、修复,还有黑娃从白鹿原出来,再回到白鹿原的故事,是不是会启发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会丢失、减少、湮灭,新时代会擦去上面的灰尘,赋予了更新的内涵,你说对吗?
问的好,心痛啊,由于新时代文化的冲击,新老文人的观念不一,传统文化已丟失殆尽,如不及时挖掘传承,恐怕是永远的消失了,有的人认为一些老掉牙的东西,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殊不知传统的,也是经典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魂,他是经过时代的打磨才遗留下来的,虽然现代文化是超前的,但是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做衬垫,现代文化就象一锅不放佐料的汤,清淡无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