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两个孩子真的不容易,但我总是安慰自己,苦难会过去的。两个孩子的生活还是幸福大于烦恼,尤其是我们老了,死了。如果只有一个孩子,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亲人了。”第二个孩子的母亲青雪说,虽然家里的两个婴儿有“吐槽”,但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无法掩饰的爱和满足。
模式二正在悄然改变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五年以来,很多家庭开启了“二孩时代”,但其中的滋味却是五味杂陈。
生两个孩子,就是希望两个孩子能互相陪伴。
早上七点半出门上班,下午五点下班,每两周至少有两天上夜班不能回家...尽管工作很忙,但对于做了13年护士的于荣玲来说,生二胎是我从未犹豫和计划过的事情。
于荣玲很早就想生两个孩子,因为她深深感受到了哥哥姐姐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幸福。2015年,29岁的她生下了大女儿。一年后,得知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余荣玲和丈夫综合考虑工作、年龄、健康等因素,决定尽快生二孩。三年后,于荣玲顺利产下第二个女儿。“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可以陪伴、分享、互相鼓励,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的伴侣。”于荣玲说,两个家庭也都支持他们生二孩的决定。而为了生二孩而做全职妈妈的姐姐,却提前给于荣玲打了“预防针”:“你工作忙,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90后二胎妈妈曹小燕说,每天早上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不满4岁的大女儿从睡梦中醒来,凑到弟弟面前,学着妈妈的样子,在弟弟的额头上轻轻印上一个吻。这样的场景让曹小燕的心像是浸在了蜜罐里,说不出的甜。“我们都喜欢孩子,结婚前就约好了要两个宝宝。”
与余荣玲和曹小燕提前计划不同,在南京从事媒体工作的马静本无意生二孩,但在一次意外怀孕后,她犹豫了一下,决定走上生二孩的道路。“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我们从外地来南京,在这里没有亲人。在老家,我们还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堂兄妹,但是孩子不经常回去,和老家的亲戚也不熟。有个弟弟或妹妹对孩子来说肯定是好事,我们也开心,所以经过一番考虑才决定生下来。”
“怀孕后,我问有两个孩子的同学。她说满足三个条件就可以生:第一,要有经济条件;第二,夫妻关系要好;第三,他们应该得到老年人的帮助。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我觉得她总结得相当正确。”马静说他们住的社区是一个学区。有孩子的家庭大多是老人帮忙带孩子,全职妈妈很少。没听说过哪个家庭没有老人帮忙,孩子直接由养孩子的老婆或保姆带。“老人帮忙很重要。”
作为第二个孩子,45岁的田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为是高龄产妇,整个孕期田静的血糖一直超标,吃完饭还要走1个小时才能勉强稳定血糖。“怀孕快9个月的时候,已经是隆冬了。每天晚上睡觉前10点大着肚子在院子里走。因为肚子太大,耻骨总是疼,但也必须咬牙。”
在子曰中心,兄妹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牢牢地刻在了田静的脑海里。“我儿子第一次来看我妹妹。那时候的育儿大嫂只是抱着妹妹。哥哥走过去,拉着妹妹的小手。哥哥笑了,姐姐也笑了。”田静说,那一刻,她只有一种感觉,真的很开心。
对于两个孩子,很多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他们出去和他们玩的时候,笑呵呵的傻笑。
每个家庭都有幸福的烦恼。
养两个孩子,远不是给一个家庭“添双筷子”那么简单。
大哥年轻时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期,要做好学习和辅导工作;白天,老二要睡在他怀里,像“长”在他身上一样...虽然在生下第一个孩子后,马静把父母从浙江老家带到了南京寻求帮助。可是现在,年过六旬的父母还要帮忙接送大哥上学,参加各种培训班,还要照顾老二,精力很难跟得上。所以,农历新年结束工作后,马静决定再雇一个阿姨来分担照顾孩子的压力。但是找个合适的阿姨不容易。从2020年10月底开始找,直到12月14日六姨到家才“双选”成功。“要问一个满意的阿姨太难了。和我们同事聊天,有的请到第九个甚至十几个才遇到一个满意的。”马静略带无奈地说道。
赵强和他的妻子都在南京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这几年夫妻收入的三分之二都花在了请保姆上。"教育费用是个无底洞。"他说,老大3个月接受早教,老二现在快2岁了,但因为家里经济来源紧张,没有报任何早教班。“价格太贵了,什么亲子阅读,亲子游泳,什么班都是300元。我也很纠结。要不要全家勒紧裤腰带,让二胎上早教班?”
在第一批二孩家庭中,大多数夫妇出生于70后或80后,这是他们年轻和有实力创业的年龄。但是,两个孩子来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在孩子出生并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于荣玲发现问题远比她想象的多。比如和老人在教育孩子上的分歧,如何妥善处理两个孩子的分歧。一旦老人或孩子生病,生活节奏很容易被打乱。“我定期带公公婆婆体检,老人和孩子都很重要。”余荣玲回忆,有一段时间,孩子的爷爷生病做了手术,孩子的奶奶去照顾。她只能专门休息一段时间,在家照顾孩子。
如何抽出时间照顾好、陪伴好两个孩子,是余荣玲非常担心的问题。“老人年纪大了,基本上每天晚上8点就休息了。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帮小女儿洗澡,因为太累睡着了。那时候爸爸加班还没到家,爷爷奶奶也睡了。因为水龙头没开热水,大女儿不得不洗冷水澡,爬上床,事后还发烧。孩子懂事就心疼,总觉得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余荣玲掩饰不住内心的愧疚。
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关系,是很多二孩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洪振的大儿子12岁,小儿子即将满4岁。为了给孩子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洪珍和丈夫买了一套学区房。平时夫妻二人和大儿子在一起,小儿子暂时和爷爷奶奶住在相邻的小区,等他上小学了再带回去一起住。让洪振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只能在周末聚会的兄弟,一见面就脸红脖子粗。但在洪震看来,这只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眼前的矛盾会随着两兄弟的成长而化解。真正让她感到疲惫的是小儿子对自己的疏远。
“精力有限,两个孩子的事情只能先管哪个。”大儿子马上要升初中了,洪振夫妇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他的学习上。“我工作忙。晚上9、10点回家很正常。平时爸爸接我老板去学校。我晚上回去盯着它。”所以,虽然洪振和小儿子的距离不到1000米,但最长也有近2个月没见了。直到小儿子住院,第二天她才赶到医院。不管她怎么逗儿子,她都意识到了缺少陪伴对孩子的影响。“他的头已经转回来了,不想交流。孩子真的很敏感。”
这不仅仅是小家庭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虽然我国仍处于人口增长期,但人口结构失衡的压力大于人口总量的压力。”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副院长周说。
权威部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新出生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江苏新出生人口86万,2018年下降到75万,2019年只有68万。“2020年的新增出生人数还没有完全统计出来,但根据去年上半年的数据,2020年的出生人数比上年减少了15%以上,全年的出生总数可能不到60万。”相关人士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但与此同时,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的人口比例在逐年上升:全省“二胎”和“三胎”占新增出生人口的44.5%,2017年上升至51.6%,2019年为52.6%,2020年可能达到53%。
然而,这些数字与政策设计之初的预期相差甚远。全面二孩政策刚出台的时候,很多专家认为二孩家庭可能会出现井喷现象,当地很多女子养老院未雨绸缪,扩大产科门诊和病房规模。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也在当年设立了“二孩咨询门诊”,应对可能出现的二孩生育高潮。“目前不需要这一步。这几年出生的孩子不比全面二孩政策出台的时候多。”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2019年,该院仅接生2.3万名婴儿,与高峰年的3万名婴儿相比,相差数千人。
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口学专家院副院长陈友华表示,2016-2017年,该省生育出现一个小高峰。那是因为二孩政策刚刚放开,过去想生孩子但不被允许生孩子的夫妻有了“政策补偿生育”。但是最近两年开始回归正常生育规律,总和生育率还在下降。不愿意生孩子,不敢生孩子,会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普遍现象。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周认为,一方面,育龄群众不愿意生育孩子;另一方面,育龄人群由于就业压力大、教育成本高、家庭养育人力资本不足、养老压力大,面临较大的养育压力,有生育意愿但无法实现。此外,我国育龄人口的减少和一孩生育年龄的推迟也是重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达到峰值1786万,之后持续下降。”长期关注人口问题的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表示,这背后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转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显性压力包括支付教育、医疗的能力,甚至孩子未来的就业压力。生育的隐性负面影响,包括未婚和无子女妇女的就业不平等仍然存在。
“生孩子不仅是一个小家庭的事,也是一个社会大家庭的事。让人民群众敢生、愿生、能生、善生,这需要社会多方的支持。”江苏省妇幼保健研究会秘书长林超珍认为,保健部门应该为高龄孕妇提供好的服务措施,让她们放心健康,做到优生优育。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解决育龄人群抚养教育孩子的后顾之忧。
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张国英表示,完善家庭福利政策体系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来,许多相关福利政策陆续出台,相关社会服务不断扩大和完善。然而,这些政策和相应的各种福利在创造有利于生育的生育支持的社会环境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但仍难以真正影响家庭的生育决策。“未来,我们将在教育、就业、住房、税收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的支持。,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来提高社会托儿服务的能力。”
记者白雪钟崇山王拓
转载:感谢您对网站平台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和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大家分享到个人站长或朋友圈,但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蝶芒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