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投降几次

祖大寿投降几次,第1张

大寿投降清朝后结局(历史上祖大寿为什么投降)

1918年,一个英国皮货商从中国偷走了一个150吨重的坟墓,并运到了加拿大。墓中之人是吴三桂的叔叔祖大寿,这座墓也成为了加拿大博物馆的瑰宝。

当时安大略省博物馆的馆长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他出了一大笔钱请毛皮商克罗夫特回中国来弄一座完整的古墓。

克罗夫特来到中国后,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将目光投向了位于北京永泰庄的明朝将军祖大寿的墓地。

他的墓地比较完整,有石桌、石坊、石人、石虎、坟丘、神道。

我找到了克罗夫特祖大寿的后人,给了他一笔钱,让他以修祖陵的名义拆掉墓地。

后来,克罗夫特拿出一笔钱,摆平了官府,开始光明正大地盗墓。

祖大寿的墓地打开后,装了上百箱,从天津塘沽运到加拿大。

墓地到了加拿大后,组装完毕,恢复原状,于是祖大寿的陵墓就搬到了异国他乡。

就这样,祖大寿在中国最后的痕迹被彻底抹去了。然而,他在明末轰轰烈烈却备受争议的行为却留在了史书中。

01 祖大寿首次被迫投降满清

在祖大寿的一生中,“生不逢时”和“无奈”这两个词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接受正统教育,“忠君报国”的思想根深蒂固。如果是和平盛世,在战场上厮杀,开疆拓土,那该是多么的肆意潇洒!

不幸的是,乱世中,大厦会倒塌,无论你多么愿意牺牲自己的鲜血来守护国家的和平。我不知道这个头颅应该为谁而抛,这个血应该为谁而洒。

祖大寿献身明思宗崇祯,领兵镇守辽东。

1627年,皇太极亲自率军围攻锦州,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

在祖大寿老大袁崇焕的带领下,与清军顽强战斗。最终清军死伤无数,被迫撤退。历史称这次战役为“宁晋大捷”。

金大姐之后,皇太极非常重视祖大寿,决心拉拢他。于是,他给祖大寿写了一封信,许诺高官厚禄,敦促祖大寿向满清投降。

祖大寿无情的拒绝了皇太极,但是皇太极并没有气馁,依然想尽办法拉拢祖大寿。

同时,皇太极以蒙古为京师。袁崇焕调兵回京,在北京城门外与皇太极激战,击败皇太极。

但袁崇焕的军队损失惨重,需要找地方休养生息。于是,他向崇祯皇帝提出想入京休息,却被崇祯无情拒绝。

崇祯当时四面楚歌,不得不更加小心行事。他怀疑袁崇焕故意把皇太极引到北京城下,作为威胁向他要更多的军队。而袁崇焕拥兵自重后,将对大明江山构成极大威胁。

崇祯的猜忌让袁崇焕的心凉了半截,军队士气大大下降。

皇太极趁机贿赂明朝的一些官员,当着崇祯的面d劾袁崇焕,说他与皇太极勾结已久。

崇祯大怒,引诱袁崇焕入京,决定在当年处决他。

听到这个消息,祖大寿愿意用家人的性命担保袁崇焕,但是崇祯没有理会。

袁崇焕死的很伤心,全身被砍成碎片,无知的人们争相买他的肉。如此惨烈的一幕令人唏嘘不已。

这时候祖大寿的处境很痛苦。崇祯对袁崇焕的态度让祖大寿觉得自己是兔子还是狐狸,传统的教育不允许他叛变投降清朝。

祖大寿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决定坚守辽东,可以一天拖一天。

1631年,大凌河之战爆发,皇太极将祖大寿的军队紧紧包围。

祖大寿多次试图突围,均被清军击败。他不得不等待增援。

大凌河城被围困三个月,皇太极用各种手段投降祖大寿,被祖大寿拒绝。

城里的粮食吃完了,马就杀了;当马走了,他们互相残杀。眼看着老百姓作为口粮被吃光了,接下来就是士兵自相残杀了。

祖大寿等不到援军,只好无奈打开城门,带领百姓投降。

皇太极率众大臣隆重迎接祖大寿,双方到坛前宣誓祭天,承诺彼此忠诚。

然而皇太极没想到的是,祖大寿并没有真的投降,只是他的一种战术。

02 祖大寿第二次投降满清

投降后,祖大寿告诉皇太极,他的妻儿都在锦州城。在他投降的消息出来之前,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到锦州,在城里做内应,夺取锦州城。

皇太子听了,喜出望外。锦州城防守得很好,恐怕一场风暴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祖大寿里外的想法是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攻下锦州,于是同意让祖大寿去锦州城。

出乎皇太极意料的是,祖大寿一回到锦州城,就组织防守,与清军作战。

崇祯皇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祖大寿不想重蹈袁崇焕的覆辙,便借故留在锦州。

黄泰多次派出密使,提醒祖大寿不要忘记之前的约定,立即取锦州城。

祖大寿以各种理由搪塞,不理会皇太极,多次与清兵激战,杀死数名清军将领。

皇太极派兵轮番进攻锦州,切断了锦州城的粮食供应通道。

锦州被围一年多,没有外来支援,粮食供应断绝。城市里杀人相残的恐怖再次重演。

大凌河之战的场景重现,结果也差不多。祖大寿大开城门,第二次向满清投降。

夹缝中生存的祖大寿,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崇祯怕他,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不能靠近他,只能远离他。投降皇太极不符合从小就根深蒂固在骨子里的忠臣思想;他的部队会坚守一方,但有实力在乱世维持。

两害相权取其轻,祖大寿不想死只能选择投降。

皇太极没有责怪祖大寿食言,而是亲自走下王位,扶起了跪在地上的祖大寿。

并安慰他说自己很理解他的处境,所以不会杀他,只要以后全心全意帮助自己就好。

皇太子非常欣赏祖大寿的才华,但这并不是他一再接受祖大寿的原因。他能够原谅祖大寿的背叛,是因为祖大寿还有用。

明朝军事重镇宁远的总兵是祖大寿的侄子吴三桂,在关外指挥明军。皇太极希望通过祖大寿的关系降服吴三桂。

皇太极如此对待祖大寿,也是为了让其他的明军将领看到他们的善意,以打消那些摇摆不定的明军将领的顾虑。还有什么比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更有说服力的呢?

祖大寿的两个儿子祖润泽和祖克发,在大凌河之战中已经投降满清,受到重用。皇太极此举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温柔。

第二次投降后,祖大寿被任命为汉军黄征旗连长。但祖大寿此后并没有太大作为,慢慢消失在明末清初的政局中。

03 为何祖大寿销声匿迹?

祖大寿投降后,并没有被世人唾弃,反而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和同情。

这种两难的选择,任何人都难以抉择。更何况祖大寿为了维护明朝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与满清军队决一死战。

唯一批评的是祖大寿不是为报国而死的。但是,怀念生活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祖大寿自己的心意,应该是很难的。现实和他之前的认知有巨大的冲突。即使他被迫做出了当时最好的选择,也很难完全接受后来的自己。

所以祖大寿选择消失的原因之一就是淡出政坛,以掩饰自己难以捉摸的罪责。

皇太极投降祖大寿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祖大寿能够交出自己的侄子吴三桂。但祖大寿向吴三桂接连发送劝降信后,均被吴三桂坚决拒绝。

直到1644年,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前正式投降,与祖大寿关系不大。

从此,皇太极再也没有让祖大寿担任重要职务。这有几个原因:

祖大寿第一次投降后食言,失去了皇太极的信任。

祖大寿投降的时候已经63岁了,很老了。不适合长途跋涉,满清以进攻为主,恐怕祖大寿无论是军事经验还是个人精力都达不到要求。

形势突变,祖大寿自身战略价值下降。祖大寿从祖上就一直在辽东工作。明清的战场在辽东的时候,祖大寿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在满人迅速入关后,祖大寿这个不熟悉农民军、不熟悉明朝官员、不熟悉关内山川的人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无论是从祖大寿的角度,还是从皇太极的角度,祖大寿都已经不适合在满清政府中担任要职。

但祖大寿的儿子祖润泽、祖克发和侄子吴三桂,都受到清廷的重视,不遗余力地为满清效力。

智者是智者,历史的洪流无法阻挡,明朝的覆灭是必然趋势。有识之士为满清效力,也是大势所趋。

04 结束语

1656年,77岁的祖大寿在北京祖家街的豪宅中病逝。

而他的陵墓在200多年后被运到了地球的另一边,他的尸骨远离故土。祖大寿生前无助,死后也无力自救。

祖大寿的所作所为一直备受争议。他是明朝的叛徒还是忠臣?他是满清的抵抗者还是帮凶?

在复杂的历史情境下,很难界定一个人的历史地位,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无所有权及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邮件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551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4
下一篇 2022-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