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19日凌晨5点25分,鲁迅逝世。这位文学巨匠的陨落让每个人都无比悲伤。人们为鲁迅的离去而悲伤,更为中国的前路迷茫。鲁迅走了以后,下一个文艺战士还会出现吗?
中国离不开鲁迅,正如胡自应在赠给鲁迅的挽联中所说:“国事蛮横,正需鲁迅先生不断咒骂;悲痛中无话可说,只能劝公众继续斗争。”
天地同悲鲁迅先生在世时,就交代了自己对来世的要求:第一,丧事不收别人一分钱,但老友可以例外。二是快速收敛,掩埋,拉倒。
这两篇文章,再加上五篇说明其他事情的文章,被鲁迅放在一起,命名为《死》一文,发表在1936年9月5日的一个杂志上。
面对死亡,鲁迅先生还是那个特立独行的鲁迅。没有人能逃脱死亡,即使是像鲁迅那样的战士。
鲁迅死讯公布后,阴霾从上海蔓延到全国。鲁迅先生去世时55岁,还处于对创作充满激情的大好时光,却再也提不动笔了。
鲁迅先生去世了,必须举行葬礼,葬礼要隆重。这是为了缅怀鲁迅,也是为了给所有文坛乃至全中国人民一个抒发情怀的机会。
为了这件事,宋庆龄特地赶到鲁迅家里,和许广平商量如何办丧事。为了保证葬礼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他们两人出面成立了治丧委员会。
10月22日下午,葬礼开始。由于前来参加悼念的人数众多,护送灵柩的队伍甚至久久不能前行。光上海就聚集了十几万人,还有无数人从外地赶来。
为了表示对鲁迅先生的敬意,灵柩从殡仪馆运到万国公墓没有汽车,而是由十六个人自己抬着,包括人们熟悉的巴金、萧军、聂绀弩等人。此外,宋庆龄、蔡元培、茅盾等人都参加了扶灵。
叶圣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这样的盛况在国内从来没有过,以后可能很难再有了。毕竟棺材里的人是鲁迅先生,中国五千年独一无二的大师。
巴金在《怀念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好几年了,我听人说起过。如果鲁迅先生还活着……每个人都希望鲁迅先生成为他认为的那个样子。但是先生永远是先生。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病入膏肓鲁迅先生病逝了,病来得很突然。1936年1月,鲁迅感到肋骨和肩膀一阵剧痛。这时,大家还没有把事情看得太严重。
然而到了3月份,鲁迅开始频繁哮喘发作。他的情况时好时坏,但一直没有康复。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不得不入院治疗。
3月底,茅盾和史沫特莱在电话里谈到了鲁迅的病情。茅盾让史沫特莱在美国找一个可靠的医生,看能不能治好鲁迅的哮喘。
不久,史沫特莱帮助鲁迅先生联系了这方面的美国专家邓博士。肺病专家邓对鲁迅做了详细的检查,认为鲁迅的病情不容乐观。
邓告诉每个人,按照疾病的发展速度,它可能不会持续到中国新年。如果你想彻底治愈,你最好转向休息或长期住院。希望还是有的。
但当时时局混乱,鲁迅的地位不为当局所接受,加上战争、工作等种种阻碍,鲁迅未能如邓所说休养生息,导致病情恶化。
到1936年10月初,鲁迅的病情逐渐好转。每个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很快就会好起来。甚至8号去八仙桥参加青年会,他看起来精神很好。
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回国没几天,鲁迅先生的病情又恶化了,连写字都困难。19日,鲁迅先生永远停止了呼吸。
当时由于医疗条件不发达,人们只知道鲁迅患了一种肺病,但很难确定鲁迅先生的具体病因。他去世四十八年后,上海鲁迅纪念馆决定查明此事。纪念馆聚集了上海9家医院的23位专家,分析鲁迅当年的病情。
于无声处这一历经多年的探索,被命名为“鲁迅先生胸透读法与临床研讨会”。鲁迅病重时在上海富民医院拍过胸透,这是专家能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另外,在鲁迅去世前的最后26小时,当时的医生已经对他的病情做了记录。
根据这些有限的资料和鲁迅先生留下的两张胸片,专家指出鲁迅先生生前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第二肺中上部有肺结核,右肺有严重的渗出性胸膜炎。综合以上分析,鲁迅先生应该是死于左侧自发性气胸。
至于鲁迅先生重病的原因,就更复杂了。那个时代的人患肺病是很常见的。毕竟当时的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都比较落后,鲁迅的生活习惯也谈不上健康。
他抽烟多年,工作经常昼夜颠倒。在萧红的记忆中,鲁迅先生第一天晚上经常伏案工作。第二天早上他们去的时候,鲁迅先生还坐在桌前,一夜没睡。而且鲁迅先生往往顾虑太多,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病情加重。
另外,当时混乱的情况也不利于身体的恢复。就算鲁迅先生当时遵医嘱进医院休养,抗战也快爆发了。如果上海落入日寇之手,鲁迅先生能否安心养病,还是个未知数。
那时候大多数人都活不长,环境也没有给人健康长寿的生活。
当然,无数人还是希望鲁迅先生还活着。他是如此伟大的作家,以至于他死后不会有第二个鲁迅。
“千墨面没蒿赖,敢有吟泣。我胸怀广阔,静听惊雷。”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怀念鲁迅先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无所有权及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邮件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