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锡钧(1899~1988)介绍

关于张锡钧(1899~1988)介绍,第1张

关于张锡钧(1899~1988)介绍

[拼音]:Zhang Xijun

中国生理学家。1899年4月25日生于天津,1988年3月20日卒于北京。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官费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学医。1922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拉什医学院。在学医的同时,作为美国生理学家A.J.卡尔森教授的研究生,钻研生理学。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附属拉什医学院医学博士和生理学系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协和医学院住院医师、生理系助教、讲师、助教授、襄教授、教授、主任等。1949年后,曾任教务长、生理系主任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生理系主任研究员,以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是中国生理学会创建人之一。

从1927年开始,他在协和医学院生理科工作,同林可胜一起,属于最早在中国开展实验生理学研究的科学家。1932年,为开展神经化学介质的研究,去英国进修,在H.H.戴尔的指导下,与G.加德姆合作,进行乙酰胆碱的实验研究工作,创造了关于乙酰胆碱的定量生物鉴定法(即蛙腹直肌定量测定法),把这个方法与达德利的化学测定法结合鉴定,首次在哺乳动物(马的脾脏中)测得乙酰胆碱纯结晶,并测出各种组织中均有这种活性物质,而以交感神经节中的含量最高,从而证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乙酰胆碱传导,为研究乙酰胆碱的生理机制开辟了途径。戴尔教授说,所以能取得化学介质研究的成果,荣获1936年诺贝尔奖金,张锡钧和加德姆的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此后,他在这一研究领域里,从植物到动物,从交感神经系统到副交感神经系统,从有神经组织的器官到无神经组织的器官(如人的胎盘),对乙酰胆碱在生理上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开拓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共发表有关组织、胎盘乙酰胆碱及其意义和中枢神经化学传递等实验论文近30篇。特别是1937年,他和合作者提出了“迷走神经-垂体后叶反射”的理论,阐明垂体后叶这一内分泌腺也是受神经支配的,否定了它是“独立于神经系统之外起作用的组织”的传统认识。

1933年,他在罗马国际生理学会第14届大会上,宣读了《乙酰胆碱定量生物测定法》的论文。1936年在列宁格勒的第15届大会上,宣读了《胎盘乙酰胆碱出现地点、生成及意义》的论文。195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第20届大会上宣读了《组织胺对胃液分泌的反射作用》的论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07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