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介绍

关于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介绍,第1张

关于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介绍

[拼音]:Zhongguo lishi shiqi shamo de bianqian

[外文]:changes of deserts in chinese history

中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纬 35°~50°,东经75°~125°(见中国的沙漠)。各沙区各具演变特点,大致可分为下述两类情况。

中国东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

历史时期原非沙漠地区,由于人为因素,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不合理的垦殖和过度的放牧及战争的破坏等等,造成植被覆盖减少,在日照、风力强烈作用下,先由表层的风蚀,继而引起下覆沙质沉积物的扬起和搬运,使地面出现连绵沙丘

(1)称尔沁沙地。公元10世纪前,长期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场所,水草丰茂,牛羊遍野。 10世纪时契丹(辽)将在战争中俘掠来的汉人和迫迁来的渤海人约数十万人,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进行屯垦,开辟农田,使之初次成为农牧交错地区。部分地区开始沙化。当时农作物都种在陇上,防止为“吹沙所壅”。以后在蒙古贵族统治期间,没有更大规模的开垦。清代又在此广设牧场,草原面积有所恢复。19世纪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源,将大片草原招民开垦。因土地贫瘠,经过两三年即因沙害而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在无植被覆盖的撩荒地上,干旱风季时沙层被吹扬而起,形成了流动沙丘。这些沙丘先以点状出现。以后连成一片,使草原退化为沙漠化土地(见科尔沁草原)。

(2)乌兰布和沙漠。自晚更新世以来,黄河河道一再东移。至今仍有三条古河道遗迹。在废弃的河道和低洼地,曾因河水漫溢而积聚成湖。《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就记载了这一地区有名为屠申泽的大湖。现今这一带以亚砂土、亚粘土与中细沙互层为主的地层,正是代表黄河冲积相和冲积-湖积层的表层的沉积物。秦汉时代,为防御匈奴,从内地迁来大量汉民,安置在河套一带进行屯垦戍边,并设置了郡县。其中朔方郡最西的窳浑、临戎、三封 3县就分布在今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故城废址已半被沙湮,周围一片沙丘。但当年却为新开发的农垦区。东汉以后,匈奴南进,边民内迁,垦区废弃,已被耕作过的表土受干旱气候和强烈风蚀,遂成流沙。10世纪末,宋使王延德出使高昌(今吐鲁番),途经乌兰布和沙漠北部。 据他的记载, 这一地区已是“沙深三尺,马不能行”,“不育五谷”。但在17世纪末的记载中,该地尚有蒲草、经柳等在固定沙丘上生长的灌丛植物。晚清以来,由于滥行砍伐和过度放牧,又导致这一地区流沙再起。现从磴口以南直至乌达的黄河西岸,流沙已直抵河岸,南北陆上交通完全阻绝,包兰铁路不得不改在黄河东岸行驶。

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地区

此后随人类活动的影响,沙区有所扩大,沿边地区逐渐沙漠化。

(1)位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陕北一带的毛乌素沙地,大约在第四纪以来已存在,但面积不及现今,其间尚分布有草原、沼泽和灌丛。今在沙地内部的汉唐故城遗址,如十六国时代赫连夏的都城统万城,唐宋时代为夏州城,即今靖边县北白城子。但从汉代以来沙地逐渐扩展。据《水经注》记载,今无定河流域已分布有“赤沙阜”、“沙陵”(沙丘)、“沙流”(流沙)。 9世纪唐人记载夏州周围“皆流沙”、“风沙满眼”、“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公元994年宋太宗毁夏州城时说“夏州深在沙漠”。1080或1081年沈括过无定河一带,有“沙随风流,谓之流沙”的记载。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时沙漠南界在今横山、白于山和鄂尔多斯交界处,恰为今毛乌素沙地的南缘。18世纪后,清政府招民开垦,残留的草地均遭破坏,毛乌素沙地进一步沙漠化。

(2)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周边地区在历史时期曾是中国西北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两汉时期通往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鄯善(今若羌)、且末、精绝(今民丰北)、扜弥(今于田)、渠勒(今于田南),于阗(今和田)、莎车等及位于北道上的楼兰(今楼兰废墟)、危须(今焉耆东北)、 犚犁(今焉耆南) 、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温宿(今乌什)、尉头(今乌什西)、疏勒(今喀什市)等都有较发达的农业或畜牧业。这些古城国都兴建在河流的下游三角洲或沿岸地区,如精绝位于尼雅河下游三角洲,且末位于车尔臣河沿岸的冲积平原等等,农业用水依靠这些河流的灌溉。但沙漠地区的河流由于气候干燥,风沙侵袭,极易淤废和改道。一旦河流淤废或改徙,植物枯死,居民迁往他处,而留下的古城即为废墟。如古且末、尼雅等古城已被流沙所淹。至今这些古城周围还可看到扇形分布的干河床、枯死的胡扬,废弃的渠道、道路和耕田的遗迹(见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高昌故城及附近石窟)。

(3)历史时期塔里木河等河流的不断改摆动、改迁和沙漠的侵袭,原沿塔里木河西行的东西交通大道遂为流沙所淹。从西汉至魏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楼兰即因孔雀河水改道,迫使楼兰废弃(见楼兰遗址),其他如尼雅废墟(汉代精绝国,见尼雅遗址)、米兰(伊循城,见米兰遗址)均因尼雅河、车尔臣河改道而废弃。据考古调查,今库车、新和、沙雅一带废址以数百计,盛唐时尚为农业发达地区。唐以后塔里木河改道,植物枯死,古城遭到干河床风沙的袭击,先后成为废墟,形成沙丘。

(4)风力亦为沙漠地区沙丘扩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自楼兰西进沿昆仑山北麓山前平原至喀什,是汉唐时通向西域的南道。由于历史时期以来开发不当造成遍地沙化,在长期风力作用下,道路已被沙丘淹没,成为沙漠地带。然而各段淹没和废弃时间不一,有先有后。

参考文章

  •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changes of deserts in Chinese history)中国地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07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