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enghuaqiao
[外文]:weathering crust
地球表生带风化形成的疏松层。风化壳是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产物。风化壳的研究对找矿、研究自然环境变迁、土壤发生和演化,以及土地利用等均有一定意义。
成因
风化壳形成的内因主要是成壳岩石的矿物组成。石灰岩风化过程中,主要是方解石的化学淋失,风化速度较快,残留物少,风化壳浅薄;玄武岩中的辉石、角闪石晶格能小,易于风化,形成风化壳也较厚;花岗岩中的主要矿物长石和石英晶格能大,抗风化能力强,风化速度较慢,但由于花岗岩的强烈崩解作用,水分广泛渗入,可形成深厚的风化壳;砂岩、页岩等沉积岩的组成矿物已经过风化作用,在地表条件下很稳定,风化速度较慢。按不同岩石的风化速度大小,可排列成如下次序: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砂岩页岩。
影响风化壳形成的外因很多。首先是大地构造单元。在构造稳定的平坦地形条件下,风化壳形成的速度大于侵蚀速度,有利于形成深厚的风化壳;相反,在年轻的褶皱带,新构造运动剧烈,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地区的风化壳一般较浅薄。其次是生物气候条件。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具有地带性特点的风化壳。在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微弱,甚至像方解石、石膏这样极易风化的矿物,在风化壳中也积聚起来,形成的风化壳较为浅薄。而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壳中几乎无原生矿物,形成的风化壳也较深厚。再次是时间因素,同一种岩石在同样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由于风化作用的持续时间不同,形成的风化壳类型和特点也不一样。
风化过程
苏联Б.Б.波雷诺夫首先以发生学观点研究风化壳的地球化学,指出在自然条件下元素的迁移顺序不仅取决于该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而且取决于元素的迁移条件。风化壳的形成可分成四个时期:第一时期,风化物丧失Cl和S的化合物;第二时期,风化物丧失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第三时期是残积粘土时期,SiO2开始淋失;第四时期是富铝化时期,大量二、三氧化物积聚(见表)。
类型
按风化壳所处的形成时期,可分成碎屑状风化壳、含盐风化壳、碳酸盐风化壳、硅铝风化壳、富铝风化壳。此外,还有在上述风化壳上发育的渍水风化壳。
碎屑风化壳处于风化起始阶段。主要形成于气候严寒、寒冻风化作用强烈的条件下,风化壳很薄。岩石的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风化作用弱。标志元素是 H、Al,标志化合物是化学分解微弱的原生矿物。细土物质常填充于石缝内,风化壳中尚残留易风化的角闪石和辉石,粘土矿物以水化度低的水云母为主,一般呈中性反应。
含盐风化壳处于第一时期。形成于干旱、半干旱的条件下,盐分在风化壳中积累。在滨海地区,因海水浸淹亦可形成盐渍风化壳。标志元素是Cl、Na、S(Ca、Mg),标志化合物是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氯化物和硫酸盐,呈碱性反应。
碳酸盐风化壳处于第二时期。在暖温带和温带干旱、半干旱条件下,随着大部分易溶盐类的淋溶,不易溶解的碳酸盐开始移动。碳酸盐中主要是 CaCO3。CaCO3积聚的程度取决于生物气候条件和岩石中Ca的含量。标志元素是Ca、Mg,标志化合物主要是Ca、Mg的碳酸盐。Si、Fe、Al等很少移动。粘土矿物以水云母- 蛭石为主。呈碱性反应。
硅铝风化壳处于第三时期。形成于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半湿润条件下。易溶盐类淋失殆尽,碳酸盐也基本淋失。标志元素是 H、Al、Fe、Si,标志化合物为Al2O3、Fe2O3和SiO2等。Fe从硅酸盐矿物中分离出来,由低价氧化物变成游离的氢氧化物,风化壳呈褐色或棕色。风化壳中Ca、Mg、K、Na的氧化物含量减少,硅铝率稍为变小。粘土矿物为 2:1型,蛭石和过渡矿物有明显增加。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
富铝风化壳处于第四时期。形成于湿润的热带、亚热带,风化作用强烈,元素迁移活跃。硅酸盐原生矿物基本分解,硅强烈淋失,而Fe、Al、Ti的水化氧化物相对积聚,风化壳呈鲜明的红色。标志元素是H、Al、Si、Mn、Fe,标志化合物为Al2O3、Fe2O3、SiO2的水化物。风化壳的硅铝率在2以上,粘土矿物以高岭石和三水铝矿为主。呈酸性反应。
渍水风化壳长期处于淹水还原条件下,Fe、Mn还原,使原来包裹土粒和结构物体表面的胶膜消散,并沿剖面向下移动,发生渍水离铁作用,并在一定部位出现锈纹和锈斑。标志元素是Fe、Mn,标志化合物是Fe、Mn的化合物。这个类型可以发育在上述各类型风化壳上。
按氧化还原概念,风化壳可分成氧化系列和还原系列两类。按物质平衡,风化壳可分成淋溶型(负的)、累积型(正的)和过渡型(对于一些化学元素是正的,而对于另一些化学元素是负的)。按风化壳形成年代,风化壳可分成现代风化壳(第四纪或在冰后期形成)和古风化壳(第四纪前形成)。
参考文章
- 人们经常谈到的风化壳位于哪个地质层位得顶部?钻遇这个层位时通采矿冶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