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oshi xinli
[外文]:psychology of teacher
教师的心理特征以及与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关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社会角色,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自知和自我完善等。
研究简史
教育作为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保证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人类的产生就产生了。但是,作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则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出现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教师的出现,关于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身份、职责、作用,教师应该具有的人品,教师应掌握的知识和教学方法等理论也陆续产生了。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师要学而不厌,博学多识;要道德完善,以身作则;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荀子认为,得贤师而事之是尧舜禹汤之道;因而他把天、地、君、亲、师并提,主张“隆师”。中国最早的系统教育文献《学记》,赋予教师崇高的地位,说天子都不把他的老师当作臣下看待;认为教师的主要条件之一是能“博喻”,从而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走,提出严格要求而不压制,提供线索而不代作结论;并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以便做到“长善救失”和“禁于未发”。唐代韩愈的《师说》,规定教师的基本职责或作用有三条:“传道,授业,解惑。”
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也都认为教师应是圣者和智者。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师首先要设法使学生“自知其无知”,从而取一种谦虚的态度;然后再通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引导学生思索,使他们自己得出结论。亚里士多德对儿童发展进行了分期,认为适合各时期特点的教育才是自然的,才会有好效果。古罗马教育家M.F.昆体良认为,教师应有学识,能够以身作则;并且热爱儿童,慎重地对待每一儿童,不轻易地进行奖惩。欧洲中世纪的封建教育,圣书和讲解圣书的教师有绝对权威,学生必须盲目服从,不许探索和创造。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叶的文艺复兴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倡人文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儿童的个性,关怀和信任学习,通过教育使他们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时也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正是教师激发了儿童的心灵活动。
20世纪初叶,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然而还没有专章论述教师心理的问题。直至20世纪中叶,中外教育心理学才辟专章论述这个问题,如美国H.C.林格伦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有“教师心理学”一章;苏联H.Д.列维托夫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有“苏维埃教师的人格及其威信的形成”一章;中国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80)中有“教师心理”一章。
教师的社会角色
在一切社会中,教师的社会角色有共性:教师是教育者,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教师的社会角色也有不同。
在中国,人民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人民教师不仅要教书,传授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育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学生,使年轻一代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在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认为,美国教师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1)家长代理人。学生特别是初入学的儿童把教师看作是一位有权威的、有许多父母特点的人。
(2)知识的传授者。社会上的人们认为教师的特殊作用就是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
(3)团体的领导者。认为教师是班级和其他课外活动小组的领导者。
(4)模范公民。社会上的人们认为教师是有教养的人,是宣传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原则的人,是他们的榜样。
(5)心理治疗家。认为教师是创造谅解和宽容的气氛,治疗学生各种心理创伤,激发他们的自律和创造性,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专家。
(6)朋友与知己。学生把热情、信任、同情和谅解他们的教师看作知己朋友,乐于向这样的教师倾诉自己的困难、问题和秘密。
(7)纪律的监督者和执行者。教师评判学生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并实施奖励与惩罚,扮演着某种执法者的角色。
(8)替罪羊。一些受过排斥和打击,有过挫折和痛苦经验的学生,往往把教师看作有威胁的人,并以恶意的、警惕的和敌对的态度对待教师。
教师的人际关系
教师可以有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但其中主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教育经验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教师。首先,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广博专业知识和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自然就会获得学生的尊敬。教师严以律己,也包括虚心接受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意见,并在行动上加以改正。第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而且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自身有学习和发展的潜能、需要和积极性。即使是品德有缺点和学习落后的学生,他们也有长处和发展进步的可能性。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污辱学生或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教师必须善于与学生交往,沟通思想。在这方面,主要是真诚地、平等地对待学生;对他们发生的问题善意地、机智地加以疏导。但是,教师要切忌丧失教育者、教师的身份,过分地等同于学生,甚至为搞好师生关系而讨好学生。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以协调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关系,一般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联系簿等方式实现。经验表明,教师要搞好与家长的关系,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中首先要作为一位倾听者,详细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以往的经历;第二,教师要作为一位情况沟通者,客观地、全面地向家长描述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尽可能不作结论性的判断,绝对不要成为一位“告状者”;第三,教师要作为一位协商者,平等地与家长共同研究对学生的教育,切忌担当向家长宣布如何配合学校的教育忠告者、布置者的角色。
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是教师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它可以包括各个年级的教师之间,各个学科的教师之间,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任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的关系等。教师之间由于年龄、学历、经验、所处地位、所任学科等的不同,难免产生不同意见甚至矛盾,对此不难克服。在教师之间的关系中,危害最大的是相互推诿、相互贬抑等旧意识的不良表现。在这方面,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负有引导教师互相学习优点,各自克服缺点,协调教师之间关系的责任。教师团体内部形成协调一致为共同事业奋斗的人际关系,就能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团结一致作好对学生的教育的局面。
教师的上述 3种主要人际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搞好了,就会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如果教师与家长是“告状”关系,教师与教师是相互“拆台”关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师生关系也影响另两种关系。研究表明,一位缺乏经验的教师为了使学生变“好”,追求学生的友谊,而过分地把自己等同于学生,模糊了师生之间的“社会距离”,结果损害了他与其他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也没搞好。教师的这 3种主要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威信;而教师威信是影响教育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威信高的教师所授学科,学习认真,兴趣高涨;对他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导,深信不疑,认真执行。而学生对威信低的教师则往往持相反的态度。
教师的人格特点
教师作为教育年轻一代的专业人员,应具备特定的人格特点。在对教师人格特点的要求上,不同的社会有共同性,也有差异。
教师的意识倾向对教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的要求,不同社会有明显的不同。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人民教师还应具有坚定的专业思想,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并决心为之而献身。优秀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教育事业上,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教育和教学工作,努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其动力来自这种崇高的意识倾向。因此,他们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敬,并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表率和榜样。
教师的兴趣实践经验表明,对教育专业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所授学科知识的进展,以及对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广博而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点,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点心理条件。
教师的能力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提出,教师必须具备如下这些教育能力: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的观察能力;组织能力;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想象能力;以及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能力等。苏联Α.Β.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72)提出,教师要具备4种技能和技巧:信息传递的技能和技巧,引起动机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发展的技能和技巧,以及定向的(即政治思想教育的)技能和技巧。该书还提出,教师要具备6种教育才能:教学的才能,创造的才能,知觉的才能,表达的才能,交际的才能以及组织的才能。美国心理学家经过统计分析,认为一般智力和知识在达到某一关键水平以后,就不再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有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表达能力,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教师言行的条理性、系统性和合理性则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教师的情感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热情并富于同情心的教师,易于博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学生乐于接受他的教育。这种人格特点,对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对所授学科的热爱和富于同情感色彩的讲述,可以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喜爱,从而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教材,学好这门功课。教师深刻而正确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不仅是推动他自己努力工作的巨大力量,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相应高级情感所必需的。
教师的意志性格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师应具备果断和坚定的性格。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教师的这种品质不在于外表上是否严厉,而在于实质上是坚定果断还是优柔寡断。教师的这种意志性格是直接影响学生使之接受教育要求的内在力量。教师还应具备沉着、自制的品质,它表现在教师善于控制或抑制自己的无益的激情和冲动上,这对于教师妥善地处理学生发生的问题十分重要。耐心、坚持和毅力也是教师必备的重要品质,因为无论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思想品德问题,还是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认识能力和思想品德,都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须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教师的自知和自我完善
自知之明对于面向年轻一代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自知就是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教师的自我完善就是在自知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把自己锻炼成符合教育事业所要求的人。如:自己是什么社会角色,有哪些职责,这些职责完成得如何;自己的人格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是否符合自己工作的需要;在完成社会职责、搞好人际关系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诸方面,今后应该如何努力,等等。以下几点有助于教师的自知和自我完善:
(1)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或反省;
(2)听取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意见和反应;
(3)分析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4)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并把自己与他们进行比较。
- 参考书目
-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 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3。
- J.M.索里、C.W.特尔福德著,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J.M. Sawrey and C.W.Telfor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llyn and Bacon,Boston.)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