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降水介绍

关于降水介绍,第1张

关于降水介绍

[拼音]:jiangshui

[外文]:precipitation

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如雨、雪、雹、霰等。一般,空气中直接凝结在地面或地物上而成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如露、霜等,都统计在降水量之内。降水过程有阵性和连续性两种。降水是气象要素之一。

动力学分类

降水的特性主要决定于上升气流、水汽供应(见蒸发、水汽输送、大气环流)和云的微物理特征,其中尤以上升气流最为重要。通常按上升气流的特性,将降水分成对流性的、系统性的和地形性的三种。

对流性降水

对流是在大气静力不稳定(见大气静力稳定度)的条件下产生的,其水平尺度很小(0.1~50公里),生命史很短(几十分钟),但上升速度很大(1~20米/秒)。降水粒子在云中形成之后,其落速往往小于气流的升速,因而积聚在云的中部和上部,不能下落。由于大量降水粒子的拖曳或其他原因,使上升气流速度减慢到小于降水粒子的落速时,降水粒子就陡然下落,形成阵性降水,常称阵雨。阵雨的开始和停止都比较突然,降水强度的变化也很大。对流性降水常伴有雷暴,称为雷阵雨。在大气层结很不稳定、高层不断降温、低层有充分水汽供应的天气条件下,可出现铅直发展极盛的积雨云(见云),其上升气流可大于15米/秒,含水量大于10克/米3,云顶温度低于-30°C。在这种云里,可能形成冰雹

系统性降水

锋面、气旋、切变线等天气系统,低层的空气辐合,引起大范围的上升运动。这些系统的水平尺度很大(1000~3000公里),持续时间很长(1~3天),但上升速度很小,一般为1~50厘米/秒,局部地区可达100厘米/秒。这种大范围上升运动可形成层状云系,产生大范围的连续性降水,有时虽然出现间歇,但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没有急剧的变化。

地形性降水

湿空气受山脉等地形抬升而产生的降水。地形作用一般使山的迎风面的降水量增大,背风面的降水量减少,甚至出现干旱少雨区域,称为雨影区。

实际的降水往往是复合型的。如系统性降水常常因地形抬升而加强;在大范围空气辐合的天气系统中,往往有中间尺度天气系统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产生对流性降水。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见气候学)即是上述情况综合的结果。降水量的年变化及年际变化受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地貌和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等因子的影响。

形态

液态降水为不同大小的水滴,包括雨和毛毛雨。固态降水的形状多种多样,包括雪、霰、米雪、冰粒、冰雹等(图1)。各种降水物的大小和密度不同(固态降水物的密度为0.05~0.9克/厘米3),因此其落速相差也很大(图2)。

从云中降落下来的液态水滴,其直径一般为0.5~6毫米。小雨滴呈球形,直径在1毫米以上的雨滴呈扁球形,雨滴越大,形状越扁平。超过一定大小的雨滴就会破碎,所以自然界中很少观测到直径大于6毫米的雨滴。落到地面的雨滴,大小也不同。单位体积内各种大小雨滴的数量随其直径的分布,称为雨滴谱(图3);单位体积内的雨滴个数(雨滴浓度)一般随其直径的增大按指数规律递减。不同性质降水的雨滴谱也不尽相同:连续性降水的雨滴谱较窄,即雨滴大小较均匀;阵性降水的雨滴谱较宽,即雨滴大小不均。

从云中降落、但在空中蒸发而不能降到地面的雨滴群体,外观常呈幡状,称为雨幡。由于阳光照射的角度和强度不同,雨幡呈白、灰、黑等各种颜色。

毛毛雨

细小而十分均匀的稠密液态降水,其直径略大于0.2毫米(小于0.5毫米)。它从层云或雾中下降时,在空中飘浮,难以用眼睛分辨其下降情况。

冻雨

过冷的雨滴与空中或地面物体碰撞而冻结的雨。当大气温度低于 0°C时,雨滴在空中保持过冷却状态,当它同温度低于 0°C的的物体或地面相碰时,立即冻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在电线或树枝上常边淌边冻而形成长长的冰挂,称为雨凇(参见彩图)。严重的雨凇可以压断电线或树枝,造成供电停止、电信中断或树木毁坏等危害。冻雨还能造成飞机表面严重积冰,威胁飞行的安全。

由较大的冰晶(即雪晶)组成。雪晶一般大于0.3 毫米,其基本形状为六角形。由于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的差异,沿不同晶轴方向增长的速率也不同,形成了板状、星状、针状、立体枝状和线轴状等多种多样的雪晶(图4)。雪晶在云内生长的过程中,经历的环境不断改变,因此形成了各种姿态的外观。在较高温度下,雪晶可互相碰撞粘连而成雪团。最大者直径可超过10厘米,由4000多个冰晶和雪晶组成。气温高于 0°C时,雪团常呈融化或半融化状态。

雪大都降自雨层云或高层云,属连续性降水。寒冷季节的积雨云中所产生的降雪,具有阵性特征。

降离云层的雪晶群体,由于在空中蒸发而不能落到地面,外观如幡,称为雪幡。它具有和卷云一样的晶状结构,呈白色或灰白色。

又称雪丸或软雹,是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状固态降水。直径约2~5毫米,下降时常呈阵性,触及硬地时常反跳。它是由各自冻结的小云滴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密度小而松脆易碎。

米雪

白色不透明的、比较扁或比较长的小颗粒状固态降水,直径常小于 1毫米,触及硬地时不反跳。它是由微小的过冷水滴在冰针或小雪晶上撞冻而成的,其降水量很小。

冰粒

透明的丸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较硬,触到硬地时一般都能反跳,直径为几毫米,一般小于5毫米,内部有时还有未冻结的水(参见彩图)。它们可分成两种:

(1)冻结的雨滴或者大部分融化后再冻结的雪团,直径约1~3毫米;

(2)包在薄水层内的霰,薄冰层是由霰捕获云滴或自身部分融化后再冻结而成的,直径约2~5毫米,旧名小冰雹。

冰雹

又称雹或雹块,从对流云中产生的球状、锥状、椭球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坚硬固态降水(参见彩图)。雹块通常为白色、乳白色和无色透明的固体,有的表面光滑,有的粗糙,有的带疖瘤,直径一般大于 5毫米。在大多数的降雹中,雹块最大尺度小于3厘米,个别的大于10厘米。异常巨大的雹块非常少见,有的可能是雹块在地面堆积聚冻而成。冰雹的密度一般为0.8~0.9克/厘米3。雹块大多以不透明的雹胚为核心, 外面由透明和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 雹块尺度不同,其质量、落速和破坏力有很大的差异。

冰雹一般出现在对流活动频繁的夏秋季节,常常砸坏大片庄稼,损坏房屋,威胁人畜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多国家已进行了人工防雹试验。冰雹降落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5分钟,短则10秒,长可达40分钟。

微物理过程

空气在上升时膨胀冷却,使其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在云凝结核上(见大气凝结核)凝结成大量的微细小滴,即云滴。云滴通过凝结、碰并等过程而形成雨滴。在温度低于0°C的云中,由于大气冰核的作用,产生了冰晶。在过冷云中,冰晶通过伯杰龙过程(见云和降水微物理学)长成雪晶。在较高温度下,雪晶在运动过程中可相互粘连,成为雪团。雪晶和雪团在下落过程中,还可以同过冷水滴碰撞而形成带冻滴的雪晶(团)。如果撞冻的过冷水滴很多,雪晶(团)就变成球状固态颗粒。在层状云中,上升气流的速度、含水量和云层厚度都比较小,通过撞冻过程只能产生米雪。在积状云中,上升气流的速度、含水量和云的厚度都比较大,通过撞冻过程能产生霰。霰碰并云滴或者自身部分融化,然后表面再冻结,形成具有薄冰壳的冰粒。雨滴冻结或者雪团融化后再冻结,也能生成冰粒,其内部有时还有未冻结的液态水。这些固态降水物下降到温度高于 0°C的暖区里,能融化成雨滴。在特别强盛的积雨云里,霰和冻结的雨滴成为冰雹胚胎,它们和过冷水滴碰并,能够长成冰雹。冰雹有两种不同的增长方式:

(1)干增长。在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小的环境中,撞到冰雹上的过冷水滴迅速冻结,空气来不及逸出,形成包含很多气泡的不透明冰层。

(2)湿增长。在温度较高、含水量较大的环境中,冻结过程释放的大量潜热来不及传导出去,使撞到冰雹上的大量过冷水滴,在短时间内不能全部冻结而形成一层薄水膜,附在冰雹表面,慢慢冻结之后,就形成气泡较少的透明冰层。由于强对流云中的铅直气流和含水量的分布及其演变非常复杂,使雹块在云中上下运动,并经历着具有不同温度和含水量的云内环境,结果,冰雹形成了透明和不透明相间的多层结构。随着冰雹的长大,其落速越来越大,当落速大于气流的上升速度时,冰雹便从云中落下。在高于 0°C的环境中,雹块会逐渐融化,故小雹块往往在到达地面之前就完全融化成雨滴。按照理论计算,直径 1厘米左右的雹块在完全融化之前,能从0°C层降落约3公里的距离。

参考书目
  1. B.J.梅森著,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译:《云物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B.J.Mason, ThePhysics of Clouds,Oxford Univ.Press,London,1971.)

参考文章

  • 降水偏少致干旱 应加强玉米苗期管理粮食作物
  • 玉米促早熟降水份的技术措施粮食作物
  • 玉米促早熟降水分——增产的技术措施粮食作物
  • 降水对化肥使用有何影响?农业知识
  • 玉米田间降水五种办法粮食作物
  • 持续降水对玉米有何影响粮食作物
  • 玉米生产的干旱类型及提高降水利用率粮食作物
  • 澳大利亚雨区的移动与降水季节分配有何特色?地理知识
  • 玉米降水贮藏方法粮食作物
  • 玉米降水贮藏法粮食作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31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