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海介绍

关于东海介绍,第1张

关于东海介绍

[拼音]:Dong Hai

也称东中国海。为一西有宽广陆架、东有深海槽,兼有深浅海特征,海况十分复杂的海区。位于中国近海的中部,西接中国大陆,北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连线和黄海相连。东北部以济州岛—五岛列岛—长崎半岛南端连线为界,并经对马海峡及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通。东以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诸岛连线与太平洋相隔。南以福建、广东省交界线经东山岛南端至台湾南端猫鼻头连线与南海为界。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为370米,最大水深2719米(位于台湾东北方的冲绳海槽中)。

东海岛屿众多,东部各岛间有一系列海峡、水道与太平洋相通。东海沿岸的最大海湾为杭州湾。流入东海的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瓯江和浊水溪等。其中以长江的径流量最大,为东海沿岸低盐水的主要来源。

地质地形

东海以长江口为顶点,略呈扇形向太平洋方向展开。深度自西北向东南呈台阶式加深。台湾与五岛列岛 (图1中所示的男女群岛是该列岛的一部分)连线西北侧基本上属于大陆架浅海区,东南侧则为大陆坡和海槽半深海区(图1)。

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面积约占东海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之一。大陆架北宽南窄,海底向东南缓倾。在杭州湾以北,有一个规模巨大的水下三角洲平原,一直延伸到黄海的海州湾。在水深100~110米、120~140米和150~160米等处,均残留有古海岸线的遗迹。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外,沿断裂带发育有长江古河道遗迹。大陆架南部为水深较小、地形复杂的台湾海峡。

东海大陆坡位于东海大陆架东南侧外缘,水深在150~1000米之间。这里坡度最陡,在短距离内直下冲绳海槽。冲绳海槽位于琉球岛弧陆侧,是一个北东东—北北东走向的弧形舟状海槽,北浅南深。海槽两坡陡峭,剖面呈U形,沿坡发育有水下峡谷,峡谷出口处堆积有海底扇。谷底平缓,海底具有火山喷发形成的海山。

海底沉积自西向东分为与海岸线平行的3个带。近岸细粒沉积物带,由粉砂、泥质沉积物等组成,从长江口沿海岸向西南方延伸。中间粗粒沉积物带,由砾石、中砂、细砂等组成,分布在大陆架上,其中尤以细砂分布面积最大。外海为细粒沉积物带。济州岛西南出现大片中心有泥质的细粒沉积物,呈椭圆形分布,中心处沉积物粒径甚细。冲绳海槽底部为一片粘土质泥。此外,东海海底火山沉积物分布极广,尤其是东侧。琉球群岛附近的沉积物则以砂、砾石、珊瑚及石枝藻等为主(见渤海中图3)。

东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之一。海底地质构造大致由3 个隆起带(浙闽隆起带、东海陆架边缘隆褶带和琉球岛弧带)和两个拗陷带(东海陆架拗陷带和冲绳海槽张裂带)所组成。本海区有 3个主要地震活动带:台湾东部-琉球群岛强地震带(系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活动频繁,震级较高),台湾西部海域地震带和福建沿海地震带。东海陆架边缘隆褶带产生于第三纪,成为大陆架的边缘堤坝,阻拦了各大河搬运来的泥沙,使之沉积在西侧的陆架拗陷带内,形成黄、东海堆积型大陆架。以后,随着第四纪海面的升降变化,东海大陆架几经变化。晚更新世时还曾是大陆平原,而后逐渐沉没,成为现在的陆架浅海。

冲绳海槽内发育正断层和地堑构造,热流值很高。海槽南部地壳厚度仅15公里。多数学者认为冲绳海槽是早期弧后扩张的产物。

气候

东海海区纵跨副热带和温带。冬季主要受亚洲大陆高压的控制,夏季主要受中国东南部低压和太平洋西北部高压的影响。冬、夏季节还经常分别受寒潮和台风的影响。重要的天气系统有冷空气、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冬季,大部分海面以北风为主,平均风速9~10米/秒,北部济州岛附近是强风速区;南部盛行东北风,风向稳定,风速也强,特别是台湾海峡,风速更大。受寒?鼻窒保浞婀蟪3鱿?6~8级(10.8~20.7米/秒)北到东北大风,并伴有明显降温。影响东海的温带气旋,大部分生成于台湾以东和以北海面,多循琉球群岛、日本东南侧向东北方向移动,以冬、春季节出现最频。此时,常突然出现偏北大风,对航行和捕捞作业有很大的危害。

夏季,整个海区以南风和偏南风为主,平均风速较弱,仅5~6米/秒。此时,影响中国近海的热带气旋多取道东海北上。1949~1969年间,通过东海的热带气旋共154个,占中国近海热带气旋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平均每年通过强台风和台风5~6个,最多年可达14个。一般在4~11月都有通过,但以6~9月最频。

夏季绝大部分海区均自大气得热。严冬时,东海在黑潮及对马暖流流经处,海面大量失热,向大气的输热量平均可达1000克卡/(厘米2·日)以上。但输热量随着天气形势的变化,差异很大。在寒潮的“最冷期”和“暖期”,变化幅度约为1700~2克卡/(厘米2·日)。此时,由于海洋向冷气团输送大量热能,气团明显变性。东海是气团变性最典型的海区之一。

冬季,南北海面气温差异甚大,可达14°C(20~6°C)。夏季,全海区气温分布颇均匀,约26~29°C。气温年变幅南小北大,分别为10°C和20°C。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琉球群岛附近可达2000毫米以上。冬季,台湾东北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多雨,东海西半部少雨。春季,台湾东北部多雨区逐渐消失,5月琉球群岛西侧多雨。6月江浙沿海多雨,7月后至年底为东海的少雨期。

春、夏两季为雾期,以6月雾日最多。西部近海为西太平洋多雾海区之一,多平流雾,舟山群岛到长江口以及济州岛附近海域为多雾中心,济州岛附近雾日可多达12天以上。东部和东南部少雾,因这里终年有暖水流经,底层大气不稳定,不利于海雾的形成与持续。

水文

存在着两种性质迥异的基本水体,即沿岸水和外海水。注入陆架的巨量径流与海水混合变性成为低盐沿岸水。黑潮及其分支是高盐外海水系。台湾海峡西部直接受到南海暖水的控制。东海北、中部也受到黄海冷水的影响,故东海是中国近海水文分布变化最为复杂的海区。

环流

渤海、黄海、东海流系大体上构成一气旋式环流,而东海环流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图2、图3)。除局部区域外,封闭性较渤黄海为弱,主要海流近似地呈指向东北方的带状分布。东部有黑潮主干、对马暖流、黄海暖流,以及位于黑潮主干和琉球群岛之间、流向西南的黑潮逆流;西部有台湾暖流、东海沿岸流等。在对马暖流-黄海暖流西侧形成一气旋式小环流。

流经台湾东岸和东海的黑潮,是整个黑潮流系(包括日本以南和以东部分)的起源和上游部分。流径约占黑潮总流径的一半,是黄东海流系的主干,其影响还通过巴士海峡深入到南海。黑潮主干大致沿着陡峭的东海大陆坡流动。皮厚度约800~1000米,由表层、次表层、中层和深底层水4个水团组成。夏季,表层水最高温度可达30°C,深底层水的最低温度约4~6°C。最高盐度出现在次表层(150~200米深处),几乎可达35.0。最低盐度出现在中层(600~700米深处),约34.2~34.3。黑潮的主要流向指向东北,流轴常位于海底坡度最陡处,即温度水平梯度最大处。 黑潮具有显著的地转流性质。200米层上的18°C等温线,可以作为东海黑潮表层流轴位置的良好指标。流轴往往由2~3支强流带组成。黑潮在进、出东海及其中部处,流轴上的最大流速均可达150厘米/秒以上,平均流速约100厘米/秒。平均流量(相对于700分巴面)可达25×106米3/秒,约相当于长江年平均径流量的1000倍。黑潮左右两侧,常出现各种类型的涡旋。

东海黑潮的流轴比较稳定,除局部小区域外还没有发现象日本以南那样的“大弯曲”现象。流向和流幅变动不大,但流速流量的变动却颇大。例如,在冲永良部岛西北向断面上,流轴处的表层平均流速变幅超过100厘米/秒,平均流量变幅亦超过20×106米3/秒。在年际变化中,以7~9年的周期颇为显著。多年平均的季节变化春季最强,夏、冬季其次,秋季最弱。黑潮流速流量的这种变化,与北太平洋副热带中心区域(即夏威夷群岛附近海域)的海面风应力涡度场的相应变化有着较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表明:东海黑潮的变异主要是由北太平洋副热带中心附近区域的风应力场的变化引起的。黑潮及其变异不仅控制了几乎整个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文分布,并且也对中国东南部沿海水域的渔场变动、海雾消长、污染物漂移、海底沉积和生物区系的分布、舰船航行以及沿岸地区的气候变迁等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见黑潮)。

对马暖流,一般认为是黑潮主干在九州西南海域分离出来,向北流动的一个分支。近来也有人认为是黑潮表层水在东海中央部分和中国大陆沿岸水混合后生成的一支海流。平均流速约25~30厘米/秒,最大流速约50厘米/秒,平均流量约(2~4)×106米3/秒。它大部分通过朝鲜海峡(西水道)进入日本海,夏秋季强而冬春季弱。

台湾暖流是出现在东海沿岸流东侧和长江口以南的一支海流。除冬季表层易受偏北季风影响流向可能偏南外,表层以深的流向几乎终年沿着闽浙海岸的方向指向东北,流速约为25厘米/秒。它在接近深底层时,爬坡和趋岸迹象相当明显,海水易产生上升运动。

长江冲淡水,是夏季偏南风期间,东海沿岸水在长江口外与长江及钱塘江的入海径流相汇合后形成的。它是一支较强的浮置于近表层的冲淡水,这一低盐水舌在离岸不远处,舌轴发生气旋式偏转而指向东北,冲淡水流主要也沿舌轴方向流向东北。冬季长江径流大减,在偏北风吹送下,冲淡水沿岸南流(见长江口)。

由于“狭管效应”,台湾海峡是东海西部的强流区,流速流向均较稳定,冬季流况较复杂。海峡西部冬季的海流并非一派地流向西南,偏南向沿岸流仅限于福建中段贴岸海区的浅层,在较深及较远处,和海峡以南及以北海域一样,存在着逆风流动的偏北向流(见台湾海峡)。

温度和盐度

东海温度分布与海流关系极为密切。表层水温的年变幅南小(7~8°C)北大(17~18°C)。冬季,西部浙闽沿岸是南下的东海沿岸流和北上的台湾暖流交汇处,温度较低,西北部常低于10°C,水平梯度大。东部黑潮流域为高温区,暖水舌轴处水温可达20~22°C。东北部对马暖流的暖水舌伸向西北,来自黄海的冷水舌则伸向东南,形成明显的对比。浅水区和深水区的上层,水温垂直分布均匀;深水区的下层,则呈成层分布。夏季,沿岸水温急剧上升,除长江口外有时有一低盐高温水舌伸向东北外,整个海区海面温度分布几近均匀,大致在27~29°C间。自20~30米层起,温度水平梯度开始变得显著,层化亦较强。由此至海底各层的温度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例如,50米层上明显地存在着黑潮右侧的暖水带,济州岛西南和台湾北方的冷水体(“冷涡”),东海西南部趋于封闭的高温、低盐水体(“暖涡”),其间还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强温度梯度带。这些分布反映了夏季环流结构和涡旋特征的概貌(图4)。

盐度分布主要决定于长江入海径流量的多寡和黑潮外海高盐水的盛衰。总的趋势为:表层盐度自岸向外海递增,但水平梯度则自岸向外海递减。冬季,近岸处盐度最低可在31.0以下,黑潮水域高达34.7以上。垂直均匀层厚约100米。北部对马暖流-黄海暖流的高盐水舌与黄海低盐水舌,西部浙闽沿岸低盐水与台湾暖流高盐水,分别构成了明显的锋面。夏季,在长江径流量洪峰期,河口附近最低盐度可低到5~10,水平梯度极大,冲淡水舌可延伸到济州岛附近,但冲淡水仅浮置于近表层,厚度约10米,越往东北,水层越薄,故其扩展范围越广,其影响可遍及东海西北部,还可远及南黄海西部。此外,由于台湾暖流高盐水和黄海低盐水的前锋可分别自南、北方揳入到冲淡水之下,使长江口大沙滩及济州岛西南附近,盐度分布极为复杂(图5)。

东海沿岸均在低盐水系控制之下,故盐跃层占主导地位。长江口外附近,一年四季均有盐跃层存在,而以夏季强度大,但深度较浅。春夏季逆温跃层显著,高频区位于浙江沿岸的狭长区域和济州岛以南水域,那里常有中层冷水出现。深水区域以温跃层为主,但强度甚弱。

东海水文特征中十分突出现象之一,是外海水与大陆沿岸水(特别是长江冲淡水)的混合。一部分黑潮水在台湾东北方沿陆架中部的底层流向东北;大陆沿岸的底层水是在宫古岛以北附近南下。这两种水体在陆架边缘反复混合后流向东北。此外,东海的上升流现象也很显著。除了一些冷中心外,闽浙沿岸、陆架外缘黑潮左侧等区域,也经常出现冷水的上升运动。

本海域西部浅水区,水色低,透明度小。东部黑潮区是渤、黄、东、南海等四海中水色最高(呈深蓝色)、透明度最大(约25~40米)的水域之一。

潮汐和潮流

潮波系统主要由太平洋上引起的协振动组成。自太平洋进入东海的潮波,除小部分向西南进入台湾海峡外,绝大部分向西北传播,形成了东海和黄渤海的潮汐振动。东海主要分潮是M2半日潮波,它以台湾北端为中心而作逆时针旋转。大部分海区具有前进波性质。进入浙江沿海和台湾海峡的潮波,因受海岸和来自南海半日潮波的影响,带有驻波性质。大部分海域的K1全日潮波具有驻波性质,但在台湾海峡中却呈前进波性质。东海潮差东侧小,西侧大。琉球群岛附近和九州沿岸一带,潮差大多为2米。但其中有的海湾(如有明海)最大潮差可达 5米以上。浙闽沿岸大部分海区潮差可达4~5米,其中杭州湾为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区域,河口潮汐以钱塘江涌潮为最著名,特别是秋分时节海宁大潮,潮差大,流速猛,为举世奇观(见钱塘江口)。东海潮流远岸区较弱,近岸区增大。浙闽沿岸的最大可能流速一般约1.5米/秒。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群岛附近,为中国沿海潮流最强区域,最大可能流速达3.0~3.5米/秒或以上。九州西岸岛屿罗列,潮流亦甚强,有些海峡中的流速也可达3.0~3.5米/秒。

海浪

东海的风浪,波高一般为0.8~1.9米,全海区年平均波高几乎均在1米以上。寒潮及台风来临时,波高常在2.0~6.0米之间,有时可达6.1~11.0米。特别是强寒潮侵袭时,东海中心区域的最大波高可大于11.0米。风浪较大区域有济州岛附近、长江口外和嵊泗列岛附近、闽浙交界沿岸海区和台湾海峡等。涌浪出现较风浪为频,但波级较低,波高一般为0.4~1.2米,寒潮和台风侵袭时可出现2.0~6.0米之间的涌浪。东海沿岸曾在台风季节观测到10米以上的波高。

生物区系及资源

东海鱼类约 600多种。带鱼、大黄鱼、小黄鱼是 3种最主要的传统性经济鱼类。在最佳年景,年捕获量曾分别达到过50万、18万和15万吨左右;还盛产马面鲀、鲐鱼、蓝圆鲹等。此外,长江口以南无针乌贼(俗称墨鱼,属头足类)集群稠密,产量也很高。

西部鱼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中-日亚区,暖水性种约占半数以上;暖温性种其次;冷温性种更少(且仅出现于北纬30°以北海区的冬季)。 西部近海是著名的舟山渔场、鱼山渔场、温台渔场和闽东渔场等所在地。东部鱼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印-马亚区,以暖水性种占绝对优势,多为礁栖种类,还有一些大型中上层鱼类,暖温性种很少。

浙闽沿岸海域,浮游生物区系属北太平洋温带区的东亚亚区,以暖温带性种为主,受台湾暖流影响的区域还出现亚热带和热带种。主要种类有:强状箭虫和刺冠双凸藻等。该区浮游生物的分布与沿岸水的扩展范围颇相吻合。夏季,长江冲淡水向济州岛方向扩展时,近岸种(如中华假磷虾、海龙箭虫等)也随之向东北浮游。冬季沿岸水随偏北风南流时,浙闽沿岸除了上述近岸种外,还出现来自黄海中部的温带种(如太平洋磷虾、中华蜇水蚤等)。 东海外海、 台湾浅滩东南和台湾海峡北部(冬季除外) 水域浮游生物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的印-马亚区,均以热带种占优势。主要种类在东部深水区有肥胖箭虫、短刺角毛藻等。

东海浮游有孔虫主要分布在黑潮及其分支所流经的高温高盐水域。敏纳圆辐虫可作为这流系途经的指标种。浮游生物的分布也受上升流的影响。例如,东海陆架外缘附近处曾采集到黑潮深层水中所特有的蜇水蚤类,这是黑潮深层水入侵到陆架外缘底层的一个证据。

盛夏时,在黑潮、长江口以东和舟山群岛等水域的表层中,蓝藻类的细束毛藻、红束毛藻等有时会大量繁殖,以致形成“赤潮”。它会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并使索饵渔场和鱼类的洄游路线等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渔业歉收。

底栖动物中以暖水种占压倒优势。源自北方海域的冷水种为数极少。 西部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中-日亚区,沿岸浅水区大部分种类是中国沿岸浅水区常见的广温低盐性的暖水种。这类成分在江浙近岸底质为粉砂质软泥的水域中大量发展,形成了毛蚶-织纹螺群落。但在舟山群岛以南沿岸水域,热带和亚热带性成分增多。在水深大于50~60米的外陆架区,狭温狭盐性的热带种显著增加。骑士章海星、尖刺劈蛤、单列羽螅是本海区的优势种。东部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印-马亚区。黑潮区域,热带性成分增大。特别是在琉球群岛沿岸,有许多典型热带种,造礁珊瑚相当发达。冲绳海槽底部的底栖动物表现有深海动物的特征。长江口至济州岛-对马岛连线附近水域是北太平洋温带区系和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系的交汇处。在底栖动物资源中,软体动物的双壳类和甲壳动物的虾类占重要地位。双壳类产量较大的主要有牡蛎、贻贝、蚶、蛤和缢蛏等。东海虾类的产量不及黄海,但种数远比黄海为多。此外,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产量也较大。

底栖植物中以藻类为主,西部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日亚区,闽江口以北以暖温带种为主,优势种有花石莼、昆布等;以南以亚热带种为主。东部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印-马亚区,琉球群岛以及台湾南部附近海区,因受黑潮影响,以热带性种为主;九州西岸海区以亚热带性为主。沿海的底栖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浙闽沿岸产量较大的有浒苔、海带、昆布、裙带菜、紫菜、石花菜和海萝等。闽江口以南,海产种子植物亦较丰富,特别是红树林。

东海拗陷带(包括南、中、北部三凹陷)含油气远景甚佳。南起台湾海峡,北到对马海峡,含油气远景区总面积可达25万平方公里。冲绳海槽张裂带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含油气远景。此外,沿海一带蕴藏着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动力资源,如潮汐能等。

参考书目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黄东海地质》,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

参考文章

  •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成语辞典
  • 东海扬尘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东海鲸波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东海捞鍼成语辞典
  • 东海逝波成语辞典
  • 东海扬尘成语辞典
  • 福如东海成语辞典
  • 东海捞针成语辞典
  • 赴东海而死成语辞典
  • 东海试种低蛋白多功能特种稻成功粮食作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32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