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程介绍

关于二程介绍,第1张

关于二程介绍

[拼音]:Er Cheng

中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的并称。二人为嫡亲兄弟,河南洛阳人。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官至监察御史里行。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他们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它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他们的最高心理范畴是“心”,它作为“理”的等同物而产生人的形体:“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遗书》卷二十一下)这样就把客观精神的“理”和主观精神的“心”共同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它无疑是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在人性论方面,他们对告子的生之谓性,孟子的性善论和韩愈、李翱的性品类说进行了综合改造,并袭用了张载关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分。他们认为,天命之性就是所谓“天理”,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是一切人固有的先天本性,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粹言》卷二)当抽象的天命之性通过“气”的中介作用降落到人体时,就产生了“气质之性”,由于气禀的清浊偏正不同,也就造成了人的贤智愚不肖乃至柔缓刚急等心理差异。他们对人类和动物的本能进行了比较:“万物皆有良能,如每常禽鸟中,做得窠子,极有巧妙处,是他良能,不待学也。人初生,只有吃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遗书》卷十九)他们对思维问题也有精辟见解,认为“感悟”是思维的结果:“思虑久后,睿自然生。”(《遗书》卷十八)指出要善于灵活转移自己的思维路线:“若于一事思未得,且别换一事思之,不可专守著这一事。”其原因是“人之知识,于这里蔽著,虽强思亦不通也。”(同上)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关尹子》的“情波说”,认为性之有喜怒,犹水之有波浪。他们认为,情是人对于内部和外部事物的反应,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是“外物触其形”而产生的。主张对于情欲要采取节制态度,心理必须服从伦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遗书》卷二十二下)这两句话成为长期束缚中国妇女的锁链。他们认为恐惧情绪的产生是由于“烛理不明”和“气不充”、“敬不足”,如果知道了所惧对象不过是虚妄之物,采取积极的适应方法,就可消除恐惧。他们对“怒”也颇有研究。程颢在《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中指出:“怒”是七情中最容易发出,同时又是最难以克制的。人将发怒时,要忘掉怒心,转移目标,以“观理之是非”,才能平息怒气,出现心平气和的局面(《文集》卷二)。他们认为梦是一种延迟反应:“譬如水为风激而成浪,风既息,浪犹汹涌未已也。”指出“梦见之者,只为心中旧有此事,平日忽有事与此事相感,或气相感,然后发出来”(《遗书》卷十八)。

二程的心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

参考文章

  • 带“二程”的诗句文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47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