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油气聚集带介绍

关于油气聚集带介绍,第1张

关于油气聚集带介绍

[拼音]:youqi jujidai

[外文]: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zones

在同一构造带或地层岩相变化带中,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它往往不是油气生成的地区,聚集带内的油气是由邻近生油区提供油气源,运移至此形成的。

前苏联常用油气聚集带(зон нефтегазонакоп-ления)一词,欧美采用油气藏(田)趋向带 (trend zones of oil andgas pools),两者含意相近,但不完全一致。油气聚集带侧重从构造角度阐述油气田成带成群分布的特征,油气藏(田)趋向带侧重表示地层型油气聚集带。广义的油气聚集带既包括受构造因素控制的油气田带,也包括受地层因素控制的油气藏(田)趋向带。在油气聚集带内,成群成带分布的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藏形成条件。

控制油气聚集带的因素比较复杂,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案。但是就其形成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构造因素和地层因素两大类,因此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以二级构造带和地层岩相带进行划分(见油气田)。常见的油气聚集带类型有以下7类:

(1)背斜构造型油气聚集带。指油气田带在构造上为一背斜带(群)。油气藏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背斜构造控制,油气藏类型大多与背斜圈闭有关。这是比较常见的聚集带类型,而且常拥有大的油气田,如波斯湾盆地扎格罗斯山前背斜带,中国大庆长垣,沙特阿拉伯加瓦尔长垣,俄罗斯杜依玛兹长垣,俄罗斯罗马什金穹隆背斜型油气田,都是著名的大型背斜型油气聚集带。长垣是背斜构造带的一种,系指单一、巨大、狭长的平缓背斜带。

(2)断裂型油气聚集带。是比较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类型。包括断块(或断阶)、同生正断层逆牵引背斜油气聚集带和逆冲断层带。中国克拉玛依逆冲断层带;墨西哥湾维克斯堡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带;落基山东侧逆冲断层带等,都是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聚集带类型。

(3)盐(泥)丘型油气聚集带。包括盐丘、泥火山、泥底辟等背斜带。这种类型的油气聚集带在墨西哥湾等地极其发育。

(4)潜山型油气聚集带。某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使一个地区上升,岩层受到强烈风化、剥蚀,形成地形上的突起。由于地壳下降,并逐渐被后期沉积物所埋藏而形成潜山。岩层经风化、剥蚀和淋滤,产生孔洞及裂隙,后被不渗透层覆盖,成为油气聚集场所。组成潜山的岩石类型有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岩和结晶岩等。其中以碳酸盐岩潜山对油气聚集最为有利。中国任丘潜山油气聚集带属碳酸盐岩潜山。

(5)生物礁油气聚集带。礁分布时代广,从寒武纪之前到近代的各地质时期均有礁发育。不同时期有不同造礁生物组合。在古生代至新生代地层中都发现有礁油气聚集。世界范围内礁型油气聚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加拿大西部的阿尔伯达盆地、美国的二叠盆地、墨西哥和美国的墨西哥湾盆地、波斯湾盆地等地,均形成重要生物礁油气聚集带。加拿大的油气产量产自生物礁油气藏,墨西哥全国石油产量10%产自生物礁。中国尚未发现有大的礁型油气聚集带。

(6)地层不整合油气聚集带。指不整合面以上为不渗透层遮挡,其下形成的油气聚集带。如美国普鲁德霍湾和得克萨斯油田,石油聚集沿不整合面呈带状分布。

(7)超覆、岩性油气聚集带。超覆是由于水进造成的,一般是细粒岩石盖覆在粗粒岩石之上,多分布在盆地边缘部分的侵蚀面上,其结果形成地层超覆圈闭,油气聚集其中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聚集带。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美国东得克萨斯油田。岩性油气聚集带指储集层的岩性或物性侧向变化形成的油气藏趋向带,包括岩性尖灭和透镜体聚集带。已探明的碎屑岩透镜型油气藏有河道砂岩体、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岸外砂坝、沿岸坝等。美国堪萨斯州格林乌德县及勃特勒县的鞋带状油气聚集带,是由许多个岸外砂坝透镜体油藏组成。

油气聚集带是石油勘探中的重要概念,它受控于油气运移的方向,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聚集带中的油气田有成群成带的分布规律,因此在一个地区发现油气田之后,很可能不是孤立的油气田,要把握油气聚集带的分布特点,确定最有利的含油气地段,以便加快发现更多的油气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56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