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dali
[外文]:Italy/Italia
欧洲南部国家。西北与法国为邻,北接瑞士和奥地利,东北与南斯拉夫接壤。圣马力诺和梵蒂冈镶嵌其间。东濒亚得里亚海,南临地中海和伊奥尼亚海,西有利古里亚海和第勒尼安海。面积30.1万平方公里。人口5702.4万(1984)。全国划分为20个区,下设94个省。首都罗马。
自然地理
国土形似靴子。大部分地区具有年轻的地质基础、多山的地形、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型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和丘陵各占国土面积的35%和42%,平原只占23%。依据不同的地形特征,全国可分为阿尔卑斯山地、波河平原、亚平宁山脉等 3个主要地形区。
阿尔卑斯山地呈弧状分布于北部,构成与邻国的边界。为年轻的褶皱山系,山体巍峨高大,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山间隘口为与邻国交往的陆上通道。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南坡山地可分为 3段。西段从奥斯塔至卡迪蓬纳山口,呈南北走向,山势较高峻,大帕拉迪索山高达4061米。中段从卡迪蓬纳山口至布伦纳山口,作东西走向,地形复杂,地势高峻,多高山冰川,意、法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两国的最高点。东段从布伦纳山口至的里雅斯特,山体宽阔,除主脉外,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麓丘陵占较大比重,并逐渐向波河平原过渡。
波河平原为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平原,东西长400公里,南北宽80~200公里,面积4.4万平方公里。地质构造上系阿尔卑斯和亚平宁褶皱的山前坳陷,原为一古海湾,后由河流冲积物堆积而成。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海拔低于100米,西北部海拔500米,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势低平。平原可分为4个部分:
(1)山麓平原,分布在阿尔卑斯山地南麓的狭长地带,属冰碛和冰水平原,多砂砾层,土壤透水性强。地势较高,起伏不平。雨水虽多,但地表干旱。曾是森林区,现经开垦种植玉米、黑麦,并多葡萄园和桑园。
(2)灌溉平原(伦巴第平原),位于山麓平原以南,是波河平原的主体部分。土壤肥沃,河流众多,且常有地下水溢出。灌溉发达,为富庶的农耕区。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等为主。
(3)三角洲沼泽平原,位于波河河口三角洲和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势低平,沼泽广布,排水不畅,易泛滥。沿海一带多潟湖。河口地区泥沙沉积旺盛,三角洲每年向外扩展65公顷。
(4)艾米利亚平原,位于波河以南、亚平宁山以北,为一切割轻微、地势平坦的平原。因地处亚平宁山地的背风面,降水较少。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大麻和甜菜等。
亚平宁山脉为意大利半岛部分的主干山脉,是一系列山地和丘陵组成的年轻褶皱带。纵贯南北,并延伸至西西里岛。山脉全长约1200公里,南北两端较为狭窄,宽约30公里;中部较为宽展,可达200公里。北段主要由砂岩和泥灰岩组成,中段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南段由石灰岩和花岗岩组成。在年轻褶皱带和古老地块的接触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多火山和地震。那不勒斯附近的维苏威火山和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为著名火山。
国土地质基础年轻,煤、铁、石油等重要的工业原料、燃料资源较为贫乏。煤质较差的第三纪褐煤和泥炭主要分布在伦巴第平原和阿尔卑斯山区。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在波河平原的帕尔马和皮亚琴察,以及西西里岛。铁矿主要分布在厄尔巴岛。这些矿点大部分蕴量少、产量低,不敷国内需要。铝土、硫磺、汞、大理石等矿资源比较丰富。铝土矿主要分布于半岛的中部和撒丁岛。硫磺以西西里岛藏量最为丰富。汞矿和大理石主要分布在托斯卡纳区。
气候大部分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具有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尤以半岛南部和岛屿部分最为典型。波河平原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类型,冬冷夏热,春秋多雨。因国土狭长,山地广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比较复杂,北部和南部、山地和平原、内陆和沿海、东岸和西岸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1月平均气温在半岛南端和地中海岛屿可达10℃以上,波河平原在0℃左右。夏季各地均较炎热,气温的地区差异较小。除山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3~25℃。降水受地形和坡向的影响显著,山地多于平原,西岸大于东岸。阿尔卑斯山地和亚平宁山脉为两个多雨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位于热那亚湾东岸亚平宁山脉迎风坡的基亚瓦里,年降水量高达3404毫米,是全国最多雨的地区。波河平原、塔兰托湾沿岸、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为少雨区。波河平原年降水量低于1000毫米,中下游地区为500~750毫米。塔兰托湾沿岸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阿尔卑斯和亚平宁山脉的高大山体,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水系境内大多数河流短小湍急,独流入海。波河为全国第一大河,长652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发源于阿尔卑斯西段的维佐峰,向东注入亚得里亚海。沿途地势平坦,含沙量高,下游地区沉积旺盛,河床高出地面6米,河道极易淤塞。由于各支流上游降水丰富,波河水量充沛。中水位流量为160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可达 12000立方米/秒。源自阿尔卑斯山的支流,靠冰川、融雪和雨水补给;源自亚平宁山地的支流靠雨水补给。前者洪峰出现在春末夏初,后者洪峰出现在春、秋两季。两者相互调节,使波河丰水期持续时间较长,枯水期仅出现于夏末秋初。都灵以下通航,唯下游航道多变,航运价值不高。阿迪杰河为全国第二大河,长410公里,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南坡,流经波河平原,注入亚得里亚海。半岛地区因秋冬多雨,河流常有冬汛;夏季水量极少,甚至干涸断流。特韦雷河为半岛地区最重要的河流,长405公里,流经罗马,注入第勒尼安海。
全国共有大小湖泊1500个,主要为冰川湖,面积不大,湖水较深。全国最深的湖泊为科莫湖,深410米。全国最大的湖泊为加尔达湖,面积 370平方公里。两者均属冰川湖。这类湖泊主要位于阿尔卑斯山前地区,群山环抱,湖水清澈,是重要的旅游胜地,并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此外,还有较多的火口湖(如博尔塞纳湖)和潟湖(如拉格迪阿列黑湖)。
植被和土壤植被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半岛和岛屿部分属地中海型植被,北部则为中欧型的落叶阔叶和常绿针叶林的混交林植被。全国可分为阿尔卑斯植被区、波河植被区和地中海-亚平宁植被区。
阿尔卑斯植被区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 800米以下的山麓地带为常绿阔叶林,常见的植物有栓皮栎、欧洲油榄、柏树、月桂等; 800~1800米为以山毛榉为优势种的混交林,向上过渡到以落叶松和挪威云杉为主的针叶林;1800米以上则为矮灌丛,主要有杜鹃、绿桤木等;灌丛之上为高山草甸和牧场,有龙胆属和莎草科植物等;雪线附近有各种苔藓、地衣、菖蒲等。土壤也随高度不同而变化,由低到高依次分布着褐色森林土、山地森林土、灰化土、高山草甸土等。
波河植被区以栽培植物为主,天然植被所存无几。水多的地方有杨属植物;较干的地方生长莎草科植物;粘质高平原上石楠属植物占优势,并有苏格兰松林。河流两侧和水塘、沼泽地区有草甸植物。波河平原西部发育棕色土,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为冲积土。
地中海-亚平宁植被区以地中海型植物为主。沿海低地广泛分布马克西群落,是森林砍伐后的次生浓密常绿灌丛,其间夹生部分乔木(杨梅、石楠、野生油榄等)。石质山坡上发育“喀里卡”型常绿矮灌丛。亚平宁山地主要为落叶林,以山毛榉林为主。森林植被的上限在2000米左右,往上则为高山草甸。这一植被区的主要土类为褐色土和山地红色土。
居民
在国家形成和统一的过程中,古罗马人、希腊人和伊特卢利人经过长期通婚,融合成现代意大利人。通用意大利语。非意大利语的少数民族数量极少,主要有日耳曼人、斯洛文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和希腊人,大部分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全国绝大多数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全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9人(1984),但分布不平衡,经济发达的波河平原,平均每平方公里在300人以上;米兰、热那亚、罗马、那不勒斯等城市化地区,在500人以上;半岛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60人左右;撒丁岛每平方公里仅50~60人;阿尔卑斯山区人口更为稀少。
全国经历过几个不同的人口发展阶段。14世纪中叶,由于瘟疫,人口锐减。此后至17世纪初出现了较长的高增长期。自1861年起,人口增长速度缓慢。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口出生率为11.2‰ ,死亡率为9.7‰,自然增长率仅1.5‰ 。加之意大利是一个传统的劳力输出国家,人口实际增长率在1.5‰以下。
意大利人早期以南、北美洲为移民点。尤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其次为巴西、阿根廷。1901~1920年是移民高潮,移民美、加的人数高达 387万人。以后逐年减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平均每年移居美、加的人数为 3万人。与此同时,移居经济繁荣的联邦德国、法国、瑞士等国的意大利人逐年增加,已分别达到 100万人左右。国内区际移民是人口再分布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其他地区,由于区际的补偿移民,使各地区的人口比例相对稳定。近百年来,国内区际移民的定向迁移路线主要是从南部向北部、由东部往西部和由岛屿向半岛中部地区。由于长期定向迁移,使波河平原和半岛中部地区的人口集中程度和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1982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是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全国 8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数为225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除巴勒莫外,均分布在波河平原和半岛中部地区。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有罗马、米兰、那不勒斯和都灵。人口数在10~100万之间的城市有40座。
发展简史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公元前 753年建立古罗马城。公元前27~公元14年的奥古斯都时代,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古罗马帝国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帝国鼎盛时期,特韦雷河下游平原的农牧业、河口的盐业获得迅速发展。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相当发达,建筑、文化、艺术十分繁荣。公元 2世纪初,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领土范围东起幼发拉底河、西滨大西洋;南达撒哈拉沙漠、北抵莱茵河和多瑙河一线。此后,外扰内患四起。 395年分裂成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自476 年罗马帝国灭亡后,进入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混战阶段。14~16世纪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最早的国家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并出现了一批经济繁荣的城市共和国。如威尼斯城市共和国是地中海商业活动的重要港市,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成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之一。1870年统一为意大利王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地中海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国际航道,促进了意大利港口城市和商业贸易的发展。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重、化工业得到了发展。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6年与希特勒结成“柏林-罗马轴心”集团。1940年向英、法宣战。1943年9月战败投降。1946年成立意大利共和国。
经济地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发展,1951年恢复到战前水平,以后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6%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394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仍远低于美、日、联邦德国、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原为工业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比较重要。1951年工业和农业产值比为1.5:1。其后,工业增长速度远大于农业,比重大大超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980年工农业产值比约7:1,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国。
工业资本高度垄断和集中,农业中较多的封建残余和小农经济,是意大利经济所有制的独特现象。伊利、埃尼、菲亚特、蒙特爱迪生等十大财团控制国家经济命脉。70年代以来,国家垄断资本发展很快,控制国内工业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很不彻底,封建主义在南部仍居统治地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工农业生产高度集中北部地区,占全国面积 1/3左右,却拥有全国40%以上的人口和半数以上的工人,集中了全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和发达的农业。其中尤以米兰、都灵、热那亚“工业三角地带”经济最为发达,是全国的精华所在。为扭转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局面,政府注意开发南部地区,兴建了塔兰托钢铁联合企业和若干石油化工厂,但仍未根本改观。
工业工业发展先天不足,缺乏重要的原料、燃料。长期以来以轻纺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冶金、汽车、电器、造船、石油化工等部门发展尤为迅速。现已形成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1980年工业产值中,制造业占71%,建筑业占17.9%,能源工业占11.1%。
与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意大利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较低,但能源工业却是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一次能源80%来自国外,其中99%的原油、50%的天然气、85%的煤炭均依赖进口。波河平原和西西里岛等地,虽有油气资源,阿尔卑斯山区有第三系煤田,但蕴藏量和开采量均很有限。二次能源中水力发电一度曾占主要地位,1960年水电占总发电量的82%。水电站主要修建在阿尔卑斯山区,尤以科莫湖、马焦雷湖、加尔达湖和波河支流的上游为主。随着火电产量的增加,从60年代起又发展地热发电和核电,水电的比重明显下降,1982年发电1796亿度,水电只占25%。
钢铁工业是其重要的工业部门。它起步于19世纪末叶,由于受煤、铁等资源的限制,发展异常缓慢,至1953年钢产量只有 350万吨左右。50年代起政府采取鼓励政策,加速钢铁工业发展步伐,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的塔兰托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其他一些骨干工厂。1980年钢产量2650万吨,为1953年的8倍。此后,产量有所下降,1984年降至2390万吨。钢铁生产有如下特点:
(1)原、燃料和产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绝大部分铁砂和几乎全部的炼焦煤依赖进口;国内钢铁消费市场十分狭小,大部分产品仰赖出口。
(2)有丰富的廉价水电,电炉炼钢占相当大的比重。
(3)发展迅速,1953~1968年期间,钢产量增长 5倍,在世界粗钢产量中的比重翻了一番,并于1979年超过英、法等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钢铁生产国之一。
(4)钢铁工业的重心已由北部向南部转移。塔兰托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其次在热那亚、那不勒斯和皮翁比诺等港口附近。
汽车工业发展较快,有较大的生产能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产量居世界第五位。1968年即生产小汽车170万辆,其中菲亚特汽车公司生产150万辆,国营阿尔法、雷莫汽车公司生产10万辆高级汽车。80年代初生产下降,1983年仅生产 120万辆。产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都灵是菲亚特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有“汽车城”之称。米兰、那不勒斯也为重要产地。电器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生产的电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等因技术先进,价格低廉,行销欧洲市场。1981年电冰箱产量410万台。造船工业是历史悠久的制造业部门,主要分布在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萨沃纳、热那亚以及那不勒斯、威尼斯等港口。
化学工业基础好、发展快。米兰附近是传统的化工基地,生产酸、碱等基本化工产品。60年代以来,依靠从利比亚、突尼斯和中东等地进口原油,在沿海城市发展炼油和石油化工。全国现有炼油能力约2亿吨,约1/3集中在西西里岛。主要石化产品为塑料和化学纤维。北部的伦巴第和皮埃蒙特区,特别是米兰周围地区,为传统的化工区。石油化工中心有热那亚、那不勒斯、威尼斯等。
纺织和食品是两大传统工业部门。前者集中在米兰和都灵附近,以化学纤维产品为主;后者散布于各大、中城市。所产的通心粉、意大利面条、馅饼、橄榄油、葡萄酒、水果罐头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从1970年的11.6%降至1980年的6.4%,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但粮食不能自给;园艺业发达,在世界上有较高地位。农业经济方式以中、小型农场为主。全国 250万个农场,80%由私人或家庭经营,平均农场规模仅4.8公顷。 农业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农林牧用地共27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9.7%,其中耕地占41.2%、 林地占21.1%、 牧场和草地占17.1%;城市、道路和尚未利用的荒地仅占10.3%。
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1981年生产小麦892万吨,玉米707万吨,两者合计占粮食产量的87%。同年进口小麦和玉米共 600万吨,约占国内粮食产量的32%。产区散布全国,波河平原为主要产区,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以上。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也是重要的小麦产区。波河平原还种植水稻,1981年生产稻谷85万吨,产量居欧洲各国之首。北部地区还生产燕麦、大麦、马铃薯等。
经济作物有甜菜、烟草、麻类等,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区和威尼托区。园艺业发达。油橄榄产量居世界首位,葡萄仅次于法国。1981年生产鲜葡萄1088万吨、油橄榄 299万吨。意大利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生产国之一,柑橘主要产于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东北部地区还生产桃、梨、苹果等温带水果。蔬菜生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尤以西红柿生产闻名,加工的西红柿制品出口到世界许多地区。此外,波河平原还栽种桑树,发展养蚕业。
畜牧业发展水平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乳肉生产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要,每年要进口大量的牛肉、黄油、乳酪。北部地区发展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养牛业,南部地区则多为小农经营的养羊业。
交通运输业拥有较发达的陆、海、空运输系统。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1982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6000公里,公路承担陆上货运量的82%和客运量的63%。铁路运营里程约2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长 1万多公里。米兰、博洛尼亚、罗马、那不勒斯、都灵为主要交通枢纽。阿尔卑斯山区的大圣伯纳德山口、辛普朗隧道、布伦纳山口等是通往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的陆上通道。
海运在对外经济联系中起重要作用,90%的进出口物资依靠海运。1982年拥有商船1677艘,总吨位1064万吨,卸货量2.02亿吨,装货量3600万吨。主要港口有热那亚、奥古斯塔、的里雅斯特、威尼斯、塔兰托、那不勒斯等。热那亚为最大的货运港,1981的货物吞吐量4713万吨; 那不勒斯为地中海地区重要的国际客运转运港。内河航运在国内运输中居次要地位,通航里程仅2250公里。
航空运输比较发达。1980年国际客运量1930万人次,其中意大利航空公司占 520万人次;国内客运量1240万人次。罗马和米兰为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旅游业意大利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拥有独特的历史古迹和艺术宝库,如水城威尼斯、文化名城佛罗伦萨、古罗马首都罗马城等。意大利政府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每年接待国外游客二、三千万人,为世界著名旅游大国之一。1982年旅游收入近80亿美元,是意大利最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对外贸易意大利的外贸是经济的重要支柱。1980年的外贸进口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出口值占22.9%。长期以来,进口大于出口,造成严重的外贸逆差,1980年逆差达 218亿美元。主要靠旅游业收入和侨汇弥补。进口物资以工业原料和燃料为主,石油及油品占进口总值的24.9%,其次为煤、铁砂、棉花、食品、车辆等。出口物资中,以机械设备、纺织品、汽车、化工产品等为主。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的贸易联系密切,1982年进口物资的41.8%和出口物资的45.8%均以共同体成员国为贸易对象。此外,与中东、北非的原料输出国家,以及日本和奥大利亚等均有较大的贸易往来。
地区经济差异(1)北部区。包括阿尔卑斯山区和波河平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强大的工业基础、发达的现代化农业、便捷的陆海运输系统、稠密的人口、众多的城市为其特点。尤以米兰、都灵和热那亚“工业三角区”经济最为发达,堪称全国经济重心,集中了汽车、飞机、造船、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等重要工业部门和粮食、葡萄、乳肉等农牧业。米兰是国内最大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附近有众多的工业卫星城镇。热那亚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和重要工业中心。都灵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闻名的“汽车城”。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历史悠久的海港和旅游胜地。
(2)中部区。包括半岛北部的托斯卡纳、翁布里亚、马尔凯、阿布鲁齐-莫利塞和拉齐奥等 5个区。介于经济发达的北部区和不发达的南部区之间,经济特点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园艺业和采矿业比较发达。全国最大的葡萄产区。铁、大理石、汞等矿的开采和油橄榄的种植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罗马是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国的文化中心和中部区的经济中心。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轻纺和仪表工业中心。皮翁比诺是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里窝那是主要军港和造船工业中心。
(3)南部区。包括半岛南部的坎帕尼亚、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亚和普利亚等 4个区。主要为农业区。盛产柑橘、葡萄、无花果等水果。养羊业较发达。那不勒斯为主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塔兰托是国内最大的钢铁基地。
(4)岛屿区。包括西西里岛、撒丁岛及其周围小岛。是农业经济区,以地中海园艺业和粗放养羊业为主。盛产柑橘、葡萄、橄榄等。工业以采矿业为主。西西里岛的奥古斯塔和撒丁岛的卡利亚里有石油化工厂。巴勒莫是该区主要的港口和城市。
- 参考书目
- D. S. Walker, A Geography of Italy, 2nd ed.,Methuen, London, 1967.
参考文章
- 意大利红门兰的形态特征观赏园艺
- 意大利在自动抄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智能技术
- 意大利红门兰的介绍观赏园艺
- 意大利蜂具有哪些特点?蜂
- 意大利翁布里亚大区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走近充满活力的意大利新老人保健养生
- 意大利黑玉米粮食作物
- 耐瘠抗旱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意大利901经济作物
- 意大利的自然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地理知识
- 意大利西西里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