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eidimala
[外文]:Guatemala
拉丁美洲国家。位于中美洲地区西北部。南濒太平洋,东临加勒比海洪都拉斯湾,海岸线长 500公里。西、北毗连墨西哥,东北邻接伯利兹,东南与洪都拉斯、萨尔瓦多接壤,面积 108889平方公里,人口774万(1984)。全国共分22个省。首都危地马拉。
南半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约占国土面积的 2/3。从墨西哥伸入境内两支东西向山脉,北支为库丘曼塔内斯山脉,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海拔一般为2700~3000米;南支马德雷山脉,长约 400公里,山势更为高峻,山地南沿绵延一条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火山带,耸立30多座火山,地震频繁,塔胡穆尔科火山海拔4220米,为中美洲最高峰。山间盆地和东西向的莫塔瓜河谷地,以及宽约30~50公里的太平洋沿岸平原,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北半部为佩滕低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3,海拔150~210米,属尤卡坦半岛一部分,广布岩溶地貌,缺乏地表径流,但森林密布,为主要的林木产区。全境处北纬14°~18°的热带地区。中南部地势高峻,气温和降水随高度而异,属热带高地气候;北部佩滕低地终年湿热,年降水量达2000~3000毫米,为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太平洋沿岸处背风位置,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有干、雨季之分(5~11月为雨季),属热带草原气候。主要河流莫塔瓜河、奇霍伊河(乌苏马辛塔河上源)等。均属大西洋水系,水量较大,部分可通航。流入太平洋的河流多短而湍急。境内火口湖广布,面积最大的是阿蒂特兰湖,风景绮丽,为著名旅游区。
全国人口中,印第安人占53%,印欧混血种人占45%,白种人占2%。198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3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1人。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次是太平洋沿岸地区,广大北部地区人口稀少。198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36%。居民多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公元3~9世纪,佩滕低地曾是美洲玛雅古国繁荣之地,留下许多玛雅文化遗迹。当时农业生产达到了相当水平,有灌溉渠道和梯田,种植玉米、豆类、南瓜等作物。1524年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527年西班牙殖民者以危地马拉城为中心,设立危地马拉都督府,统治除巴拿马以外的中美洲地区。殖民者在东部河谷低地、太平洋沿岸平原和滨海山麓地带建立大庄园,种植靛蓝、胭脂红等作物,并推行粗放畜牧业。1821年独立。1823~1838 年加入中美洲联邦。1839年成立危地马拉共和国。此后,欧美资本相继渗入,在太平洋沿岸平原和滨海山麓地带建立大种植园,主要种植咖啡、香蕉、棉花等经济作物,使危地马拉成为单一经济的农业国。全国约2/3人口为农业人口。1981年农业产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7%。可耕地181万公颂,约占国土面积17%。咖啡、棉花、甘蔗、香蕉四大作物在农业中占有突出地位,1981年产量分别为17.3万吨、12.6万吨、56.8万吨(蔗糖约40万吨)和65万吨,四者合计约占出口总值一半以上。咖啡种植园主要在海拔 450~1500米之间的滨海山麓地带,香蕉种植园主要在莫塔瓜河河谷低地和太平洋沿岸平原,棉田分布在海拔150~450米之间的滨海山麓地带,甘蔗主要种植在东部奇基穆拉一带。粮食作物以 玉米、 菜豆、小麦、水稻为主,多为小农经营,产量不足自给。畜牧业较发达。全国有草地牧场 101.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 9.3%。养牛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平原和滨海山麓地带,绵羊主要放牧在中部高原的西南部。1981年有牛173万头,绵羊73.4万头、猪 83.5万头;肉类产量为16.6万吨,为重要出口品之一。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佩滕地区,盛产桃花心木、杉木和糖胶、树胶等林产品。糖胶、树胶的产量仅次于墨西哥,居世界第二位。
1981年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16.6%。其中制造业以食品、纺织、造纸、制糖、制药、烟草等传统工业为主;60年代以来,建立了轮胎、钢铁、石油化工、电子等新兴工业。约70%工厂企业集中在首都危地马拉城及其周围地区。采矿业以镍和石油为主。镍矿分布在伊萨巴尔湖附近,储量约 6000万吨,已建有一座年产量1万吨以上的矿山。油田主要分布在上韦拉帕斯省的鲁维桑托和西奇纳哈地区,探明储量为 480万吨,年产原油30万吨。境内有一条铁路干线,从首都通往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沿岸地区,全长1828公里;还有 2条通往南北边境的铁路支线。公路全长13450公里,其中铺面公路2860公里。泛美公路和太平洋—大西洋公路为主要干线,前者横贯国境南部,长511公里,并通邻国。主要港口是洪都拉斯湾沿岸的巴里奥斯港和太平洋岸的圣何塞港。
参考文章
- 危地马拉共和国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海底、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的由来世界史
- 危地马拉鸺鹠的名称类别、地理分布、保护现状鸟类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