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拉克介绍

关于伊拉克介绍,第1张

关于伊拉克介绍

[拼音]:Yilake

[外文]:Iraq/'Irāq

亚洲西部国家。介于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同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约旦、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为邻,东南一角临波斯湾。面积438446平方公里,人口1515.8万(1984)。首都巴格达

自然条件

地形

国土一半以上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贯其间,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西北高东南低。巴格达以北地势略高,岗丘起伏,称上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低平,排水不畅,湖泊、沼泽星罗棋布,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东北部是安纳托利亚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和伊朗高原的边缘,有西北—东南走向的扎格罗斯山脉逶迤在东北边境,海拔2000米左右。西和西南部是阿拉伯高原的北缘,属叙利亚阿拉伯沙漠的一部分。平原与沙漠之间有峭壁耸立,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阿拉伯高原之间的天然界限。

气候

国土大部分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除东北部山地外,广大地区属炎热干燥的亚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平原地区7月平均气温30~34℃,南部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冬季温暖,大部分地区在0℃以上,南部在10℃左右,只有北部山区在0℃以下,高山上可出现 -15℃左右的低温。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幼发拉底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更少,有的地方不足100毫米。降水集中在冬半年,冬季和初春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 3/4以上。北部山地11月至翌年4月降水较多,达400~500毫米,属地中海气候。平原及其以南地区,冬季受西风带南缘影响,气旋过境时也有降水。

河流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流经伊拉克的两条大河,也是西亚最重要的河流。两河均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底格里斯河长1950公里,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境内长约占总长的3/4。 幼发拉底河长2750公里,流域面积67.3万平方公里,境内长约占总长的46%。两河水量丰富,在伊拉克境内年径流量约700亿立方米。中游沿河地带赖河水灌溉,成为最主要的农业区。两河流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至下游古尔奈附近汇合后,称阿拉伯河,在法奥附近注入波斯湾。阿拉伯河长近 200公里,河口宽约800米,上半段在伊拉克境内,下半段为伊拉克和伊朗国界河,水深8~15米。

居民和发展简史

人口增长迅速,1975~1982年平均增长率33‰,居亚洲前列。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5人。两河沿岸人口比较集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2%(1982)。阿拉伯人约占全国人口79%,库尔德人占20%,其余为伊朗人和土耳其人等。阿拉伯人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大河沿岸,库尔德人大多数居住在北部山区。居民90%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占60%,余为逊尼派。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早在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就出现了灌溉农业,产生了文字,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公元前3000年前后,在两河中、下游先后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公元前18世纪和前 8世纪,巴比伦和亚述先后成为强盛的国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成就辉煌。前6世纪后,先后被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所侵占。公元 7世纪起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13世纪后蒙古人入侵。16世纪受奥斯曼帝国统治。1920年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21年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王国。1958年推翻王朝成为伊拉克共和国。

经济地理

传统的农牧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以石油为中心的工矿业比重不断上升,农业的比重下降。1974年制订了以发展石油为主、工农业并举、独立自主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1979年石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4%,制造业占5%,农业占6.9%。但从80年代以来,由于两伊战争影响,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工业

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约占财政收入的70%,原油出口占出口总值98%,加上石油制品已达99%。

石油资源丰富。1983年探明储量为56亿吨,居世界前列。拥有南北两大油田区,北部札格罗斯山脉的山前地带,有利于形成石油富集的地质构造,成为以基尔库克为中心的北部油区,仅基尔库克油田累计探明储量已达22亿多吨。南部两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则形成以鲁迈拉为中心的海湾油区,仅鲁迈拉油田累计探明储量已有19亿吨。从1927年在基尔库克钻成第一口油井起,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最早发现的油田深处内陆,输出不便,生产增长缓慢。1955年后,随着南部油田的开发以及通往地中海港口输油管的修通,产量开始迅速增长。1975年将英、荷、美等外国资本控制的石油公司全部收归国有。原油产量1971年8300万吨,1979年增达1.7亿吨(历史最高纪录),在中东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四位。1980年后,原油产量下降,1982年为4508万吨。

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基尔库克、鲁迈拉和祖拜尔三大油田,产量约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90%。原油绝大部分经输油管输出,为世界重要石油输出国之一。北区所产原油多经油管从地中海沿岸港口巴尼亚斯(叙利亚)、的黎波里(黎巴嫩),或从波斯湾法奥港外人工修建的贝克尔港输出。南部两大油田原油,多经油管从法奥外油港输出。70年代来,为改变单纯出口原油状态,而努力发展炼油和石油化工业。1980年炼油能力1580万吨,现有 8个炼油厂分别设在巴格达、巴士拉、基尔库克、哈迪塞等地。新建石油化工厂主要生产乙烯、聚氯乙烯和苛性苏打。此外,还发展了纺织、 钢铁、船舶、 水泥、卷烟、榨油、制革、造纸、食品等工业。

农业

全国50%以上就业人口从事农业。1958年后,进行土地改革,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加速农业发展。全国可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12.5%,已耕地约占可耕地的 1/6。70年代以来,国家增加农业投资,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扩大两河沿岸灌溉面积。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椰枣、水稻、棉花、烟草等。两河中游河谷地区北部、中部主要种植小麦、大麦和棉花。小麦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两河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渠纵横,是椰枣和水稻的主要产区。椰枣著称于世,1982年产4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3/4供出口,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位出口商品。粮食尚不足自给。北部山区和西南沙漠中水草丰美的地方是主要畜牧区,以羊和牛为主,其次为驴和马。

交通运输

以公路为主,总长1.5万公里,从首都巴格达到各省区,现代化公路网已初步形成。铁路总长约2500多公里,以巴格达为中心,分别通往巴士拉和摩苏尔,并通邻国叙利亚,还有支线通埃尔比勒等地。空运较发达,与欧、亚、非40多个城市相联系。巴格达、巴士拉是国际航空港。巴士拉是唯一商港。离巴士拉约 120公里的海域中,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贝克尔海上输油港。

对外贸易

以出口石油为主,次为椰枣等。进口机器装备、汽车、钢铁、小麦、糖等。1973年以来,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1973~1979年增长9倍多。贸易对象是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和苏联等国。

地区经济差异

(1)东北部地势较高,降水较多,森林茂盛,草场广阔,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养羊为主。低地和盆地种植烟草、小麦和果树。石油资源丰富,基尔库克和摩苏尔是本区经济中心和石油产地。

(2)西南部的阿拉伯高原北缘,气候干燥,沙漠广布,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水井分布的地方有畜牧业。

(3)中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人口稠密,农产丰富,盛产石油,是全国经济发达的重心地区。巴格达和巴士拉是本区经济中心。

参考文章

  • 伊拉克东部巴格达省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伊拉克巴士拉省巴士拉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伊拉克共和国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伊拉克巴格达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伊朗、伊拉克、卡塔尔、科威特的由来世界史
  • 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之间的“中立区”是怎么回事?地理知识
  • 伊拉克鸫鹛的物种名称、分类地位、地理分布鸟类知识
  • 伊拉克出生的名人大全生活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110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