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墨西哥介绍

关于墨西哥介绍,第1张

关于墨西哥介绍

[拼音]:Moxige

[外文]:Mexico/México

拉丁美洲国家。位于北美洲南部,北邻美国,东南接危地马拉、伯利兹,东濒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南临太平洋。面积 1972547平方公里,居拉丁美洲第三位。人口7852.4万(1985),居拉丁美洲第二位。全国分为31个州和1个联邦区。首都墨西哥城

自然地理

地形

东、西、南三面为三列马德雷山脉所环绕,内部为高原。高原和山地约占领土面积的5/6,东、西两侧的沿海平原和尤卡坦半岛地势较低。西马德雷山脉由西北—东南走向的许多条平行山脉组成,长1250公里,宽80~250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韦韦托山海拔3150米;东坡平缓,西坡陡峭,为内地高原与太平洋沿海平原交通的障壁;山地大部分为熔岩所覆盖,富金、银、铜等金属矿藏。东马德雷山脉也呈西北—东南走向,长1200公里,平均宽150公里,北段平缓破碎,为一褶皱山地,海拔在1000米左右;南段山势抬升到3000米以上,多火山和熔岩高原,富金、银、铅、铁矿。两条山脉之间的墨西哥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面积66.6万平方公里,以北纬23°~24°附近的山脉为界,分为两部分:北部高原海拔800~1000米,内有许多被低山围绕的沉积盆地,如马皮米盆地、迈兰盆地等,通称“北部盆地”;南部高原地势较高,海拔2000~2500米,地处国土中心部位,又称中央高原,内有许多湖泊和山间谷地,如托卢卡谷地(2800米)、墨西哥谷地(2300米)、普埃布拉谷地(2200米)等。高原富铅、锌、锑、汞、银、锰等矿产资源。北纬19°线附近,从西向东耸立着300多座火山,称横断火山带,山势居全国之冠,有全国最高峰锡特拉尔特佩特火山(5700米)和次高峰波波卡特佩特火山(5452米),以及伊斯塔西瓦特尔火山(5290米)、托卢卡火山(4558米)、内华达科利马火山(4268米),还有20世纪40年代才出现的帕里库廷火山(2774米)。横断火山带以南为东西向大断层,巴尔萨斯-梅斯卡拉河谷蜿蜒其间。 大断层以南为东西走向的南马德雷山脉,长1200公里,平均宽100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特奥特佩山,海拔3703米,由火山侵入岩和古老岩浆岩构成,富铁、锑、铋等矿藏,地震频繁。加利福尼亚半岛长1223公里,宽50~250公里,平均宽度75公里,有“瘦臂”之称。它是北美海岸山脉的延伸,也多火山,大部分为500~1500米山地,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恩坎塔达峰3069米,东、西两岸有狭窄的平原。墨西哥高原山地土壤肥沃深厚,火山熔岩堵塞成一系列的湖泊(其中有全国最大的湖泊查帕拉湖),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东部墨西哥湾沿岸及大陆架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硫磺等矿。

气候

北回归线横贯国土中部,地处亚热带和热带。但由于地形和风的影响,形成两个显著的特点:

(1)气候温和。由于高原的存在及其自北向南升高的地势,抵消了温度由北向南的增高,因此除了沿海平原、低地为高温区以外,整个高原年平均气温都在20℃上下,年较差很小,具有低纬热带高原气候的特征。在冬季或初春,虽有北方冷气团侵入,但很少凝霜下雪,对农作物影响不大。

(2)国土面积43%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副热带高压带,盛行东北信风,北部广大地区,风从干燥内陆吹来,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甚至不足250毫米,形成大片荒漠和半荒漠。植物以多仙人掌为其特色,在全世界1000多种仙人掌中,墨西哥一国就有500多种,堪称“仙人掌之国”(见彩图)。

索诺拉州西北部和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东岸,年降水量甚至不足100毫米。是全国最干热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但东北信风掠过湿热的墨西哥湾,也给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年降水量达2000~4000毫米,属热带雨林气候。尤卡坦半岛气候炎热,由于地形南高北低,降水自北向南增多,由热带草原气候转为热带雨林气候。中央高原由于东马德雷山脉阻挡东北信风吹入,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植被以松、杉、山毛榉等混交林为主;但在东马德雷山脉南段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在3000毫米以上,植被以常绿栎树、樟树为主;山地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太平洋沿岸由于西马德雷山脉的阻挡,西南气流的影响仅局限于狭窄的沿海地带,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

河流

大多比较短小,水量不大。墨、美边境的北布拉沃河(格兰德河)是全国最长的河流,从华雷斯城至河口,全长2000公里。东南沿海的格里哈尔瓦河、帕帕洛阿潘河和乌苏马辛塔河的水量占全国河流径流量的40%,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现筑有水坝控制洪水。西南部的巴尔萨斯河水量占全国河流径流量的15%,多急流险滩,富水力资源。西北部沿海平原上的索诺拉河、亚基河、富埃尔特河等,水量不大,但流经西部干旱地区,灌溉意义极大。北部高原属内流区,河流少而短,最重要的是纳萨斯河和阿瓜纳瓦尔河,沿岸是全国著名的棉产区。尤卡坦半岛由海拔 200米左右的石灰岩台地构成,雨水几乎全部沿着石灰岩孔隙渗入地下,属无流区。

居民

1981年的全国人口中,印欧混血种人占91%以上,遍布全国;印第安人占7.3%,包括阿兹特克、马雅、萨波台克、奥托米和米斯台克等部族,主要集中在中央高原南部、太平洋沿岸、尤卡坦半岛和韦拉克鲁斯州。人口增长率70年代初为35‰,1981年已降低到2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9.8人,比拉丁美洲平均人口密度高一倍以上。中部地区面积占全国16.8%,集中全国人口52.7%;北部地区面积占53.4%,人口只占21.5%。城镇人口占67%(1981)。全国从业人员中,34%从事农业,25%从事工业,41%从事服务行业。88.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国语。少数民族主要讲印第安语。

领土形成和经济开发过程

墨西哥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世界著名的古马雅文化就渊源于尤卡坦半岛,公元4~9世纪达到全盛时期。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中央高原墨西哥谷地的特斯科科湖中的小岛定居,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墨西哥城的前身),15世纪中叶建立了以该城为首都的大帝国。它在农业、手工制陶、纺织、金属加工和建筑方面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见彩图)。

152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35年成立以墨西哥城为统治中心的新西班牙总督辖区,其范围包括现在墨西哥的全部领土、美国南部、巴拿马以北的中美洲以及西印度群岛。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传入了西班牙的宗教、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还建设城市、道路和港口,开发金银矿山,发展纺织、制革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在农村建立大庄园和种植园,种植小麦、辣椒、可可、烟草和甘蔗,饲养马和牛羊,使其成为输出农矿产品的殖民地。由于西班牙人广泛与印第安人通婚,形成了至今占墨西哥人口绝大多数的印欧混血种人。1821年独立,1824年成立联邦共和国。1836~1853年美国用挑起武装叛乱和发动侵略战争等手段,使墨西哥丧失了得克萨斯、上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内华达、犹他以及科罗拉多的一部分和塔毛利帕斯、科阿韦拉的北部等23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约占当时墨西哥领土面积的一半以上。20世纪上半叶,中央高原地区由于矿产丰富,农牧业发达,仍为其经济中心,墨西哥城、瓜达拉哈拉、莱昂、普埃布拉、克雷塔罗等城市兴办了纺织、面粉、皮革等轻工业。北部高原以托雷翁为中心的拉古纳地区是当时著名的棉产区;广大的北部、东部和尤卡坦半岛,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和热带农业的发展,中央高原人口向东移动,经济发展较快,形成坦皮科、波萨里卡、夸察夸尔科斯等以石油工业或石油化工工业为主的城市。北部边境地区兴起“客户”工业,形成了若干工业城镇。太平洋沿岸和科罗拉多河下游灌溉农业的发展,形成了索诺拉、锡那罗亚、纳亚里特、下加利福尼亚等州的大型灌溉农业区。

经济地理

拉丁美洲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巴西。1950~198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以上。1984年工矿业、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1%、8.5%和50.5%,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部门结构比较平衡的国家。发展工业所需的原料和动力基本自给,工业已初步形成体系。生产分布仍偏集于中央高原。广大的北部地区、南部山区、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尤卡坦半岛仍处于工业落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状态。

工矿业

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工业部门有采矿、石油、冶金、化工、汽车、纺织、食品和水泥等。机械工业比较薄弱,机床等重工业设备几乎全赖进口。

采矿业是最早发展的工业部门,过去受外国资本控制。目前,本国资本已控制采矿业的96%。1981年银、锶、石墨、重晶石、天青石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硫磺产量居世界第三位;萤石、砷、铋、镉等产量也名列世界前茅。产地主要集中在北部 6个州:奇瓦瓦、萨卡特卡斯、圣路易斯波托西、科阿韦拉、杜兰戈和索诺拉州。

石油工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20世纪初开始发展,由英美资本开发,1918~1926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1938年实行石油国有化。1972年在南部发现雷福马尔油田,1976年发现各油田深层的白垩系地层比第三系地层储油更为丰富,1978年又发现韦拉克鲁斯州奇孔特佩克大油田。1982年石油探明储量为98.2亿吨;天然气储量2.15亿立方米,居拉丁美洲首位。雷福马尔和奇孔特佩克两个大油田的储量占全国探明总储量的85%。1982年产原油13670万吨,居拉丁美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石油及石油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5%。油田主要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和近海大陆架,可分为北、中、南 3区:北区主要由东北部的雷诺萨和北部的萨维纳斯生产天然气;中区即老石油“黄金带”,包括韦拉克鲁斯盆地和波萨里卡油田,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20%,但自奇孔特佩克大油田发现后,又出现新的发展前景;南区即新的石油“黄金带”,主要分布在塔瓦斯科州、恰帕斯州境内夸察夸尔科斯与佩梅克斯城之间,还包括坎佩切湾大陆架油田,石油产量占全国70%以上,其中雷福马尔油区所属的卡克特斯、撒马里亚等油田又占该区产油量的85%。在原油开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石油提炼和石油化学工业,并修建了贯通南北长达1200多公里的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基本实现了原油、天然气及石油产品的输送管道化。1982年全国已有9座炼油厂,年炼油能力6445万吨。油品已自给有余。1981年生产石油化工产品916万吨,居拉丁美洲首位。

钢铁工业始于1903年,60和70年代引进新技术后迅速发展。1981年产钢775万吨,生铁500多万吨,在拉丁美洲仅次于巴西。杜兰戈州有全国最大的塞罗德马卡多铁矿,科阿韦拉州的萨皮纳斯有优质的炼焦煤,石灰石取自东马德雷山脉,钢铁厂主要设于原料产地之间的蒙特雷和蒙克洛瓦。墨西哥城附近则利用废铁炼钢。1976年在南部巴尔萨斯河口兴建了一座年产 130万吨的洛斯特鲁查斯钢铁厂。1980年钢材自给率达76.9%。

汽车工业是新兴部门。1981年生产小汽车36.8万辆,卡车14.4万辆,为拉丁美洲三大汽车生产国之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城及其东南的普埃布拉。前者还生产拖拉机和火车车辆等。

轻工业是墨西哥的传统工业,在工业中居重要地位。主要有纺织、食品、卷烟、造纸、制革等,大都为中小企业,依靠本地原料进行生产,分布接近原料产地,主要中心是墨西哥城、瓜达拉哈拉、莱昂、普埃布拉等大城市。60年代中,政府吸引外资在北部边境地区建立以出口为主的加工装配工业,称“客户”工业。企业种类繁多,从简单的加工、装配到尖端技术产品生产,如机器、仪表、电器等,主要集中在蒂华纳、华雷斯和墨西卡利3个边境城市。70年代起,“客户”工业在沿海和内地也有所发展。

农业

墨西哥是“玉米的故乡”,并为番茄、甘薯和烟草的原产地之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部门齐全,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比较平衡,农作物种类多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园艺业比较协调。1982年全国有耕地234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平均每人有耕地5亩;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的山间盆地与沿海平原区。种植业仍居农业首位,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 2/3,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豆类、稻米、高粱和燕麦,1982年谷物总产量2029万吨,尚不能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烟草、剑麻和咖啡。此外还盛产各种水果和蔬菜。在农业发展中十分重视品种改良和灌溉工程的建设。小麦品种改良已取得卓越的成绩,全国平均亩产 500斤。“墨西哥小麦”已被引种到世界许多国家。棉花也以纤维长、质地优良著称。1981年产棉花34.4万吨。国土近一半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必须依靠灌溉。政府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制订了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计划。1948年前以地方性灌溉工程建设为主,1948年起以西北地区为重点进行全国性灌溉工程建设,其中跨流域调水工程──西北水利资源规划1976年动工;其次是东南部的防洪、发电和热电资源开发。到1975年止,灌溉面积已占耕地面积20%。主要农作物生产具有地区专业化的特点。中央高原素有“墨西哥谷仓”之称,玉米、小麦、豆类作物分布普遍。西海岸是现代化的大型灌溉农业区,其中索诺拉州的小麦产量占全国一半,锡那罗亚州的水稻产量占全国半数以上。墨西哥湾沿岸一带是热带作物区,塔巴斯科州的可可、韦拉克鲁斯州的咖啡均在国内占重要地位。北部地区以种植棉花为主,多分布在灌溉方便的盆地和河流两岸。剑麻几乎全部分布在尤卡坦半岛上。

畜牧业比较发达。1980年牧场面积有7600多万公顷,占土地面积38.7%,经营粗放。1982年全国有牛3682万头,绵羊665万头,山羊1038万头,猪1826万头。活畜和肉类有少量出口。牛、羊、马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原,猪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海岸线长达9200公里,大陆架面积超过43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虾、金q鱼、沙丁鱼、鳀鱼、牡蛎等。1982年渔获量 130多万吨,其中虾的产值占渔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是重要出口物资。

交通运输业

铁路有20余条,1983年全长约2.58万公里,主要干线以墨西哥城为中心,通向南北边界和各农矿产区。拥有拉丁美洲最现代化的公路网,1982年公路全长21.4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约占1/3,负载全国70%的客运和60%的货运。海运约承担对外贸易的半数,主要海港有墨西哥湾的坦皮科和韦拉克鲁斯,其次是太平洋岸的马萨特兰和曼萨尼约。航空运输也很发达,有60多条国内航线和30多条国际航线,墨西哥城、瓜达拉哈拉、蒙特雷、马萨特兰为主要航空中心。

旅游业

墨西哥为发展中国家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84年到墨西哥的游客有48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人,旅游业的纯收入为12.5亿美元,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经济区

全国分为8个经济区:

(1)中南部区。位于全国心脏地带,面积占全国3.7%,人口占全国30.2%。高原地形,气候温和湿润。经济发达,工业产值占全国一半以上。以加工工业为主,原料大都靠进口,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城、普埃布拉(纺织、汽车)和克雷塔罗(纺织、食品)等城市。农业以集约经营为主,产品供首都墨西哥等城市。

(2)东部区。面积占 8.2%,人口占13%。气候湿热。石油产量占全国90%以上。工业主要分布在韦拉克鲁斯(纺织、食品)、米纳蒂特兰(炼油)和夸察夸尔科斯(石油化工)等城市。农业主要种植甘蔗、可可、咖啡等热带作物及玉米。畜牧业以养牛为主。

(3)西北区。面积占20%,人口占7.4%。海岸平原为主,气候干旱炎热。以灌溉农业为特色。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番茄、烟草、甘蔗等作物。渔业占全国重要地位。加工工业主要集中在蒂华纳(装饰品、食品)、墨西卡利(棉花加工、运输设备)、埃莫西约(铸造、罐头、制革)、瓜伊马斯(鱼类加工)、奥夫雷贡(棉花加工)、拉巴斯(罐头、制革)和库利亚坎(食品)等城市。

(4)北部区。面积占31.2%,人口占10%。地势较平坦,气候干旱。农业局限于灌溉方便的河谷盆地内,实行棉、麦专业化生产。煤、铁、铅、锌、铜、银和稀有金属矿的开采,促进了钢铁和有色冶金业的发展。加工工业主要集中在蒙特雷(冶金、纺织、化学、机器装配等)、萨尔蒂约(毛纺、机器装配)、奇瓦瓦(木材加工)和华雷斯城(纺织、面粉、畜产品加工)等城市。

(5)东北区。面积占7%,人口占12.1%。西部为东马德雷山地,东部为沿海平原。气候干燥。灌溉农业以棉花、甘蔗占优势,粗放的畜牧业为出口服务。雷诺萨地区是全国主要天然气产区之一。加工工业主要集中在坦皮科(炼油、造船)、新拉雷多(天然气、纺织、制鞋)和马塔莫罗斯(制革、棉纺)。

(6)中西部区。面积占10%,人口占18.5%。山地和谷地相同,气候湿润。农业具有专业化生产的特点,产品大部供应当地市场。采矿业以奥特兰的锰矿为主。加工工业主要集中于瓜达拉哈拉(化学、纺织、金属加工)、莱昂(纺织、制鞋)和圣路易斯波托西(冶金、纺织)等城市。

(7)尤卡坦区。面积占6.5%,人口占2.1%。剑麻是本区经济支柱,还有玉米、热带水果、奇克莱树胶等林产品。工业以剑麻加工和食品为主,集中在梅里达。

(8)南太平洋区。面积占13.2%,人口占12.4%。地势崎岖。热带干旱气候。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畜牧业以猪、羊、牛为主,经营粗放。煤、铁资源丰富,并有因菲耶尼约、维利伊塔两大水电站,依之建立起洛斯特鲁查斯钢铁厂和加工工业。

参考文章

  • 墨西哥玉米草优12无公害栽培技术粮食作物
  • 九三管理局嫩北农场引进墨西哥玉米栽培技术粮食作物
  • 墨西哥湾漏油如何赔偿生态安全
  • 墨西哥玉米草栽培技术如何粮食作物
  • 墨西哥玉米以及栽培技术粮食作物
  • 墨西哥玉米草的种植方法粮食作物
  • 墨西哥黄喉地莺的地理分布鸟类知识
  • 墨西哥铁树的栽培要点观赏园艺
  • 墨西哥类玉米粮食作物
  • 墨西哥漏油事故污染情况生态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130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