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俯冲作用介绍

关于俯冲作用介绍,第1张

关于俯冲作用介绍

[拼音]:fuchong zuoyong

[外文]:subduction

洋壳向地幔潜入的过程。大洋板块的俯冲沿贝尼奥夫带广泛发生于环太平洋带。

根据相互作用的两个板块性质的不同,俯冲作用可分3种:

(1)B型俯冲,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之下的俯冲,以美国地质学家 H.贝尼奥夫姓氏的第一个字母“B”命名。典型的B型俯冲发育于太平洋东、西两岸(见图),

俯冲作用在东岸导致沿岸的火山弧及弧后盆地的发育,在西岸则产生了沟弧盆系构造格局。

(2)A型俯冲,发生在大陆板块之间的俯冲。又称陆内俯冲。指由于地壳与其下之上地幔分离而向旁侧的陆壳发生的俯冲,常发育于造山带的前陆地区。这种俯冲作用是奥地利学者O.安普费若首先在阿尔卑斯山发现的。A型俯冲没有造成火山活动,地震亦系浅源地震,但热流值很高,由于这种俯冲与强烈的挤压作用有关,常形成多层板片状的逆冲推覆构造(见推覆构造),从而使陆壳加厚形成高耸的山脉。

(3)洋内俯冲,发生在大洋板块之间的俯冲,见于太平洋大洋盆地中的马里亚纳群岛、西菲律宾海等地,地震活动强烈,但火山活动微弱。

与俯冲作用相对照的是仰冲作用,即洋壳板片上冲到过渡型地壳(洋壳与陆壳的过渡类型,如岛弧)或陆壳之上的过程,如阿曼的塞麦尔、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地区、意大利的北亚平宁、喜马拉雅西部的琼巴等地的蛇绿岩推覆体即由洋壳向陆壳的仰冲作用而移置定位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13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