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兽用药物介绍

关于兽用药物介绍,第1张

关于兽用药物介绍

[拼音]:shouyong yaowu

[外文]:veterinary drug

能调节畜禽机体功能、防治畜禽疾病的药物。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人工合成的药物和免疫制剂等均属之。畜牧生产上应用的饲料添加剂等也常被包括在兽用药物的范畴之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兽药生产、检验和使用都设立专门机构并订立法规、条例,进行监督管理,以保证安全。

兽用药物最初主要来自植物,中国古代所称的本草中即包括兽用植物药。公元19世纪,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分离成功,对其化学结构的知识逐渐增多,以后就开始人工合成和寻找新药。时至今日,化学合成药不仅纯度高,而且生产成本低,已成为兽用药物的最主要来源。

合成药物的命名可根据化学物的结构提出化学名,或采用由简化化学名而来的普通名,或根据药厂生产的商品名。例如,氯霉素的化学名是D-(-)-苏 -1-对硝基苯基 -2-二氯乙酰胺基-1,3-丙二醇,普通名是氯胺苯醇,氯霉素是其商品名。

研究范围

药物在使用前必需制成某种制剂或剂型。研究药物配制的科学称制药学。常用剂型有注射剂、片剂、酊剂、软膏剂、气雾剂和近年来提倡的缓释制剂如微型胶囊剂等。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科学称药理学,它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及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简称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简称药动学),二者是互相联系的。兽医药理学还包括利用药物以提高畜牧生产价值的研究。兽医临床药理学着重在对畜禽进行药物的临床试用研究,包括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的研究,药物特别是新药临床评价及合理给药方案的提出等。它与医药科学的发展密切联系。

药物作用机理

可从药物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以及药物在畜禽体内的转运、转化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构效关系

近代药理学认为药物的作用(效应)基本上是药物分子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作用与其理化性质、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即所谓构效关系。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并非对所有组织都发生作用,而是具有选择性。只有与细胞膜上,或细胞浆内的受体相适应的药物才通过各种化学键,如范德华键、氢健、离子键等形成药物 -受体复合物,产生作用。作用的大小与受体结合的药量成正比,可用质量作用定律加以解释。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即二者的结合程度愈大,则效应愈强。此外,所形成的药物 -受体复合物还必须具有内在活性,它表示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激动药和拮抗药对受体都具有亲和力,但只有激动药由于具有内在活性才能激活受体而产生药物效应。拮抗药则否,因它能阻断受体接受激动药的作用,又称阻断剂。部分激动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仅有微弱的内在活性,单独应用时出现较弱的激动作用。在一些药物拮抗的类型中,增加激动药的量可以克服拮抗药所产生的阻断作用。这种两药对同一特殊受体竞争的现象,称为竞争性拮抗。如拮抗药产生的受体阻断不受激动药增量的影响,称为非竞争性拮抗。此时,激动药与拮抗药可能作用于同一受体的不同结合部位。

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通过对酶系统的激活,或由于离子的转运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而后产生药物的效应。这一相互作用,跟底物与酶的相互作用(底物可以诱导酶分子活性部位变构)类似,可认为在药物的影响下,受体构象也可改变,使与药物相适应而产生所谓诱导契合。被结合的受体还会影响其余受体变构。但有些药物的作用则与它们的化学结构关系不大,如泻药硫酸镁、吸附药炭末、收敛药鞣酸及脂溶性的麻醉药等,其作用是取决于物理性质,包括渗透压、解离度、溶解度、表面张力等。

量效关系

指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实验所得的剂量效应曲线几乎是一条对称的S型曲线,它表明在中等剂量时效应变化最敏感。当剂量达到最大效应时,剂量即使再增,效应不变。因而应用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最准确。在药效试验中,药物的致死量越大,有效量越小、安全度越高。ED50被用作安全度的指标,这个比值越大,安全度越高。两者之比,称为治疗指数。影响药效的因素很多,如药物的剂量、剂型、给药方式,以及复合用药时药效的增强或减弱等。动物的种类、品种、年龄、性别、体重、个体差异、机能状况等也能使药效产生差别,以至相反的结果。

药物的转运

药物在动物体内转运要通过生物膜,膜上有接受药物作用及运送物质的酶,以及运送小分子物质的孔道。转运有两种主要形式:被动转运及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按物理学的扩散或过滤方式通过生物膜,药物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流动。脂溶性药物可直接溶解于膜的脂质通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则可通过孔道。所以药物的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油 /水分配系数和简单扩散等有关。多数药物是弱酸或弱碱,在溶液中同时存在离子态和非离子态,当膜的两侧pH不同时,也可影响药物的扩散。主动转运又称逆流转运,即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的转运。它需要消耗能量和有一系列的载体蛋白参与。在膜的一侧先形成载体 -药物复合物,然后通过膜到达另一侧并释放出药物,载体再回到原来一侧。如两个类似的药物均以同一载体转运,则两药之间可存在竞争性抑制。易化扩散也是载体转运的特殊形式,但不能逆浓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其他均与主动转运相同,它们均称为特殊转运。

药物的转运包括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药物内服后在胃肠道主要通过简单扩散吸收。内服或直肠给药易受胃肠pH和食糜充盈度影响,吸收缓慢且不规则,不易迅速达到有效浓度。猪、犬、猫的胃内pH偏酸性,如给予弱酸或中性药物时容易吸收,而马、牛、羊则吸收缓慢。静脉注射直接把药物引进血液循环,可迅速出现药效。肌肉和皮下注射须经毛细血管壁,药物的吸收是按被动转运方式进行,比较迅速而完全。肺泡的表面积很大,药物很容易通过上皮细胞简单扩散,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也快。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透过脑脊液、脑、红细胞及肾小球细胞。由于不同药物对各种细胞成分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它们分布是不均匀的。如硫磺妥钠在脂肪组织、碘在甲状腺分布较多;脂溶性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而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则不易进入等。胎盘具有一般膜的转运特性,多数药物均能迅速通过胎膜而进入胎儿循环。

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小管上皮属类脂质,肾小管的重吸收属被动转运,对于肾小球滤出的脂溶性大的药物可再重吸收,而对水溶性药物则重吸收少。尿液pH可影响重吸收,如草食动物的尿液为碱性,弱酸性药物水杨酸的排出增加。药物自肾小管分泌是主动转运过程,能通过载体分泌某些有机酸和有机碱药物。分泌机制相同的两种药物合并使用时,亦可发生竞争性抑制。还有许多药物可以从胆汁排入肠腔,其中一部分由粪排出,一部分由肠粘膜再吸收,主要是脂溶性药物的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能使血药浓度增加,药效延长。药物自肝细胞向胆汁转运是主动转运过程。此外,药物还可从肺、汗液、唾液和乳汁排出。有些药物则可在组织内贮存。因此一些国家的食品卫生管理机构规定,应对乳、肉中的药物残留量进行检测。

药物的生物转化

即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也称药物代谢。经转化的药物大多失去活性,增加水溶性和极性,从而降低肾小管的重吸收,使之易于排出体外。主要分为二相反应:第一相包括氧化、还原及水解,第二相为合成或结合反应。第一相反应趋向于增加药物分子的极性。脂溶性药物极性低,解离度小,易在肾脏重吸收;水溶性药物则相反。第一相的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进行第二相的结合反应后,能使药物灭活,脂溶性降低,水溶性增加,易于排出。

肝脏是药物转化的重要器官。肝细胞的内质网上存在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药酶);其他部位如肾、胎盘、肠粘膜的线粒体、细胞浆可溶性部分和血浆中的多种酶系则称非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前者主要进行脂溶性药物转化,后者进行水溶性高的药物代谢。各种动物所含的药酶不同,成年的牛、羊、马含丰富的氧化酶,家禽则缺乏。不同动物酶的活性也有差异,因而出现不同的药物代谢速度和药物反应。小鼠、家兔、大鼠、犬体内的酶活性以环已烯巴比妥为例,是按上述顺序由高到低;它们的半衰期及麻醉时间亦分别按同样顺序由短到长。不同药物对肝微粒体酶活性的作用不同,有的可提高酶的活性,加速对其他药物的转化,使作用减弱,或加强药酶对本药的代谢,使机体产生对本药物的耐受性;有的则抑制酶的作用,提高对其他药物的效应或增加毒性。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与转化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与血液直接有关。血药浓度的变化,基本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液中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它反映药物由体内消除的时间快慢。通过血药浓度的测定,采用房室模型推算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吸收、分布、消除的各项参数,可借此设计出包括剂量、给药间隔与途径,以及剂型等给药方案。

药物治疗

即应用药物调节或恢复各器官及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兽医上常用的药物大体上分为如下几类。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本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发挥作用,有的属抑制性,有的属兴奋性。可分下列几类:

(1)全身麻醉药。能抑制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使部分机能暂停、失去意识和感觉,反射与肌肉张力也部分地或完全消失,而仍保持延髓生命中枢的功能。其中吸入麻醉药如氟烷和甲氧氟烷的优点是药物随呼吸进出,容易调节深度。临床上往往先用硫喷妥钠、氯胺酮或水合氯醛作基础麻醉,然后用吸入麻醉药调节手术所需要的麻醉深度。非吸入麻醉药如氯胺酮是通过注射迅速分布脑组织而产生作用,主要阻断大脑联络通路和丘脑向新皮层系统的投射,阻断痛觉传导,作用发生快,但时间短。临床上常用作基础麻醉(见麻醉)。巴比妥类药物可分为 3类:长时间药如苯巴比妥钠可用于抗惊厥;中时间药如异戊巴比妥钠、短时间药如戊巴比妥钠和超短时药如硫喷妥钠和硫萨利妥钠主要用作基础麻醉药和中、小动物全身麻醉。水合氯醛的作用仅限于大脑,与巴比妥药相似,其麻醉剂量能抑制延脑中枢与心脏,常作为基础麻醉;也常与镇静药或麻醉药配合,如水合氯醛硫酸镁合剂,以减少毒性。

(2)局部麻醉药。其作用在于阻断神经末梢或神经干传导冲动,使神经支配的部位暂时丧失痛觉反应。常用的有普鲁卡因、地卡因、利多卡因和苯佐卡因等。在临床应用上,对粘膜穿透力强的如地卡因和利多卡因等适于表面麻醉、硬膜外麻醉;毒性小的如普鲁卡因适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穿透力弱、毒性小、不溶于水和作用持久的苯佐卡因仅作软膏或撒布剂,用于创伤、烧伤、皮疹等。普鲁卡因、地卡因及利多卡因加入肾上腺素,可收缩血管,增强局部麻醉效果。

(3)镇静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度抑制作用,能使动物安静,常在诊疗、高温或运输中应用;亦用于野生动物的保定。大剂量可作抗惊厥药。如氯丙嗪、乙酰丙嗪属吩噻嗪类,主要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产生安静、嗜眠,并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微降。安定和利眠宁属苯二氮类,主要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用于镇静和抗惊厥等。安定药效比利眠宁强20倍。安宁能阻滞丘脑与皮层间的传导表现轻微镇静,亦能降低脊髓神经原间神经冲动,产生松弛骨骼肌及抗惊厥作用。溴化物在食盐中毒时产生松弛骨骼肌及抗惊厥作用。溴化物特别是溴化钙在食盐中毒时可用作解毒药。

(4)镇痛药。具有缓解或减轻疼痛的作用。人工合成的有哌替啶(或称度冷丁)、芬太尼、镇痛新等,常用于中、小动物麻醉前的给药和马的急性疝痛。延胡索乙素是罂粟科生物碱,用于内脏平滑肌器官的持续性疼痛。

(5)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本类药物既能解热、镇痛,其中大部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其解热机理是抑制下丘脑前部神经元,使它不会由于热原刺激而合成和释放致热物质(前列腺素E),因而恢复温热感受神经元的反应性,发挥散热作用而使体温正常。前列腺素同时又是产生疼痛、参与炎症过程的致痛、致炎物质,由于其合成受到抑制,故也可起到镇痛、抗炎的作用。本类药物氨基比林、安乃近及保泰松,为吡唑酮类;水杨酸钠为水杨酸类。但苯胺类,如非那西汀则无抗炎抗风湿作用,主要用作解热。近年来人工合成的属于有机酸类新型抗炎镇痛药有消炎痛、炎痛静和氯灭酸等。

(6)中枢兴奋药。具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功能,其中兴奋皮层、延髓中枢及对心脏有直接作用的有苯甲酸钠咖啡因,可用于呼吸和循环衰竭,日射病、热射病引起的心脏衰弱。对延髓呼吸中枢有直接兴奋作用的药物有尼可刹米(又称可拉明)和回苏灵。士的宁是脊髓兴奋药,用于脊髓性不全麻痹。

植物性神经系统药物

主要通过影响体内的化学传递过程而发挥作用。其中直接作用于受体而与之结合的药物有拟胆碱药和拟肾上腺素药。拟胆碱药如毛果芸香碱,可用于治疗胃肠、前胃或子宫弛缓、大肠便秘、子宫蓄脓、胎衣不下、排除死胎等。新斯的明常因其具有直接兴奋骨骼肌作用,用于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筒箭毒碱中毒等。拟肾上腺素药是一类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的药物,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及支气管平滑肌,临床用于抗休克、心脏停搏急救和支气管痉挛。抗胆碱药虽与受体结合,但产生阻断现象。节后抗胆碱药如阿托品常用于治疗平滑肌器官痉挛,解除有机磷中毒、阿卡普林副作用和锑剂对心脏的毒性反应,以及麻醉前给药防止唾液、气管分泌过多等。骨骼肌松弛药如琥珀胆碱和筒箭毒碱常用作麻醉辅助药用于大家畜检查和野生动物的保定等。一些制动药如二甲苯胺噻嗪、埃托非及哌氟苯丁酮也为兽医所应用。此外,还有通过影响递质代谢而间接地呈现拟胆碱药效应的药物,如胆碱酯酶药。

消化系统药物

常用的一些消化系统用药有健胃药、反刍促进药、制酵药、泻药和止泻药等。健胃药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食欲和加强消化。这类植物药有具苦味的龙胆和番木酊、芳香味的陈皮和茴香、辛辣味的姜和辣椒等;属于盐类的药有氯化钠、碳酸氢钠等。此外,如稀盐酸和胃蛋白酶可通过补充体内消化液中某些成分的不足而帮助消化。可用作反刍促进药的有上述拟胆碱药、抗胆碱酯酶药或酒石酸锑钾,它们对治疗瘤胃积食,前胃弛缓等有效。马属动物和牛、羊等草食动物的胃肠容易发酵产生胃肠臌气、瘤胃臌胀,常用的制酵药有鱼石脂、甲醛溶液、二甲基硅油和松节油。泻药是促进肠道蠕动、排除积粪的药物,天然泻药有大黄、芦荟、蓖麻油等;合成药物有酚酞、双醋酚汀等。硫酸钠和硫酸镁不为肠所吸收而可形成高渗溶液,增加容积,产生机械刺激,促使下泻。含中性油的液体石蜡和植物油也有润滑肠道,阻止水分吸收,产生下泻的作用。止泻药中的收敛性止泻药能在肠道粘膜表面呈现机械性保护作用,如次硝酸铋、鞣酸蛋白等;吸附性止泻药能以其物理性能吸附毒物、气体,减少肠道蠕动,如药用炭、白陶土等。由致病菌引起的下痢宜采用化学治疗。阿托品或颠茄酊可以松弛肠道平滑肌,减少蠕动,也有助于止泻。

呼吸系统药物

主要有祛痰药和镇咳药。前者促进气管与支气管分泌,稀释粘痰,使易于排出,如氯化铵、碳酸铵、酒石酸锑钾、桔梗和远志以及乙酰半胱氨酸等。后者能降低延髓咳嗽中枢兴奋性,起止咳作用,如可待因、氯哌啶等,咳必清兼具末梢性镇咳作用。

循环系统药物

有强心药、抗贫血药、止血药、抗凝血药和血容量扩充剂等。强心药中咖啡因、肾上腺素的作用与适应症已如上述。强心苷直接兴奋心肌,加强收缩力,作用快,适用于急性心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抗贫血药如右旋糖酐铁,能补充造血必需的铁,治疗仔猪贫血等。维生素B12及叶酸可增强造血机能。止血药是兽医外科、产科常用药品之一。余如安特诺新和脑垂体后叶素主要作用于毛细血管;维生素 K或止血敏的作用在于促进凝血因子活性,而凝血酸则是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药。常用的局部止血药有海绵剂如明胶海绵、止血棉等。抗凝血药能降低血液凝固,防止血栓形成。肝素主要影响体内凝血酶和凝血因子形成。枸橼酸钠或草酸盐等加入血液内可使其脱钙而产生抗凝,用于输血。血容量扩充剂,如全血、血浆及右旋糖酐,则是失血后促使迅速恢复血容量的药物。

泌尿系统药物

作用于肾脏,促使尿液特别是钠的排出,并能消除水肿。利尿药可分为:作用于髓袢升支皮质部的噻嗪类,如双氢氯噻嗪和氯噻酮;作用于髓袢升支髓质部的速尿和利尿酸;作用于远曲小管远段的安替舒通,以及作用于近曲小管的乙酰唑胺等。此外尚有一种利尿的脱水药,如甘露醇等,静注后通过渗透压作用,引起组织脱水,又称渗透利尿剂,适用于创伤性出血后无尿症和肺水肿等。

生殖系统药物

常用的子宫收缩药有垂体后叶素和催产素,多用于催产,或产后止血、胎衣不下;麦角新碱主要用于产后子宫出血、复旧、内膜炎或胎衣不下。雌激素有已烯雌酚和已烷雌酚、雌二醇等用于产后胎衣不下,排除死胎;孕酮用于安胎和母畜的同期发情。雄激素有丙酸睾酮用于种公畜虚弱。促性腺激素如促卵泡激素(FSH)可促进发情和排卵,提高受胎率;促黄体激素(LH)可促进成熟卵泡排卵,提高受胎率和治疗卵巢囊肿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绒毛促性腺激素(HCG) 和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的应用均如促黄体激素。前列腺素(PG)是动物体内一种活性物质(autocoid),如PG2α,也称为局部激素,作用广泛,在畜牧生产中用来控制母牛同期发情,治疗持久黄体引起的不孕症、卵巢黄体囊肿和母马不发情或异常发情,并用于催产及引产。

影响组织代谢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中主要影响糖代谢的有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氢化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它们除对糖、蛋白质、脂肪、水、盐代谢有影响外,还具有抗炎、抗毒素、免疫抑制和抗休克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牛酮血病、妊娠毒血症、关节炎、感染性疾病和眼科等。

维生素是一群有机化合物,在天然食品中常有微量存在,在能量转化和代谢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不可缺少的物质。维生素缺乏常导致幼畜生长缓慢、健康不良。常用的维生素制剂有 A、D、K和B 族维生素,畜牧生产中常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

兽用解毒药物

如亚甲蓝用于亚硝酸盐和氰化物的中毒;二巯基丙醇等巯基解毒剂及依地酸钙钠等强力络合剂用于金属及类金属中毒;阿托品或胆碱酯酶复活剂如碘磷定 (PAM)用于有机磷中毒等。

有关抗生素和磺胺等化疗药物,见兽医化学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143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