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现代化介绍

关于农业现代化介绍,第1张

关于农业现代化介绍

[拼音]:nongye xiandaihua

[外文]: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改造农业的过程。包括农业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各种农产品从加工、贮存、运输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现代化。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现代化过程在农业部门的体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在社会主义国家,农业现代化还是巩固农业中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其他公有制经济,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差别的重要条件。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范畴的历史性概念。农业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3个阶段,其中原始农业历时约7000年,传统农业历时约3000年,现代农业在一部分国家和地区产生尚不足200年,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现状看,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基本特征如下述。

科学化

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前进的动力。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生产经验的简单沿袭,创造革新极端缓慢。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则在于自觉地应用科学技术以发展生产力。19世纪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为促成这一转变提供了条件。1838年,德国科学家M.J.施莱登、T.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为探索生物的内在奥秘揭开了序幕。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导致了化学肥料工业的建立,并使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因化肥的广泛应用而大幅度提高。化学工业的发展还促使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塑料薄膜等被大量应用于农业。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1865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得到证实,开创了近代遗传学。在此基础上,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大发展起来,动植物优良品种层出不穷,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例如,杂交优势利用配合其他技术措施,就使美国全国玉米平均亩产由20世纪20年代的 100千克左右提高到80年代的 450千克。50年来畜牧科学和饲料科学的发展,也使饲料报酬提高一倍,而饲养周期则大为缩短。近年来随着许多新科学技术如遥感、核技术、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系统工程和生态科学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农业的面貌又进一步改观。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据分析,1929~1972年期间美国农业产量增长部分的81%和劳动生产率提高部分的71%,归功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机械化和电气化

用机电技术设备装备农业,以取代人力、畜力工具,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实现农业机械化涉及很多因素,例如农业劳动力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资金积累的状况、农业机械生产体系的形成、农田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由于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许多国家的农业机械化都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3个阶段:一是以畜力牵引的半机械化阶段,二是有选择地实现主要作业基本机械化的阶段,三是全面机械化和自动化的阶段。以美国为例,从19世纪50年代迄今共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现尚在向更高效率的全面机械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现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不仅拥有足够数量的农用拖拉机和机电动力,并有与动力配套的适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各种农业机械,形成了适合各自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除某些水果和蔬菜收获外,从田间作业、农产品运输、精选、烘干到入库的整个过程,已实现了全面机械化。林、牧、渔业也都实现了机械化。除地面机械外,农业上使用飞机作业也日益增多。电力广泛应用于排灌、脱粒、干燥、贮运、加工、挤奶、剪毛、饲料调制等多种农牧作业和农村生活(见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此外,由于生物技术、栽培饲养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已出现了农业的工厂化生产。

社会化和商品化

在高度社会分工和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又一重要标志。从事传统农业的一个农户往往同时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和副业,并包揽作业的全过程。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专业部门和各种作业之间逐渐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分化:第一是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如美国的玉米带、棉花带、小麦带等;第二是农场生产的专业化,如谷物农场、棉花农场、果树农场、养牛场、养鸡场等;第三是农业生产“产前”和“产后”的分化,如有的专门从事良种、化肥、农药、农机等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有的专门负责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第四是农业生产“产中”某些生产环节的分化,如播种、收获和病虫害防治的专门化等。专业分工越发达,越要求加强有关经营者之间的生产协作和经济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不同国家农业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和组织形式各有不同。在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每个专业农场和农户,实际上成了整个农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车间”。

类型

不同国家由于国情各异,农业的现代化各具特色。按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早期的采取措施的重点不同,大体可概括为3种类型:一是地广人稀、劳力不足、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苏联和澳大利亚等,侧重于机械技术措施,以此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二是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荷兰等,偏重于生物-化学技术措施,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耕地和劳力都感不足,但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如联邦德国、英国等西欧国家,则机械技术措施和生物-化学技术措施并重。上述3类国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共同的都是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事业;重视运用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和农业立法,来扶持和调节农业生产;并都是根据自己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确定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布局和管理体制,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创造条件。 3种类型的农业现代化可以美国、日本和联邦德国的情况为例说明。

美国的农业现代化

美国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人拥有耕地约为0.8公顷,森林1.1公顷,永久性草地1.0公顷(1985)。 200余年来,经历三次农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第一次农业革命发生于1840~1910年,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农业法令,给农民以土地和贷款,并建立州立农业大学,确定了“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技术体系。这一期间,以畜力作动力的实用农具,如马力曳引的犁、耙、播种机、中耕机、收割机、打谷机、割草机等大量研制生产,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半机械化。第二次农业革命发生于1910~1954年,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期间,首先是畜力动力全部为机械动力所代替,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其次,一整套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化学技术以及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灌溉设施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被普遍推广,从而使单产也大幅度增长。再次是农场规模扩大,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提高,导致了农业经营管理上的革命。第三次农业革命始于1954年以后,被称为“应用科技力量耕作的时代”。科学研究成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和机械化 *** 作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农业生产实现了工厂化,整个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美国现已成为世界农业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

日本是个岛国,属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全国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5%,1985年每人平均占有耕地约仅0.03公顷。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大体上也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从1868年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提高粮食单产解决粮食自给问题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出发点。主要措施是学习西方栽培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施用化学肥料,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并开展了以改土治水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第 2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由于战后出现严重粮食危机,又从改良品种和增施化肥着手,重新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时期还重视增加农药用量,推广保温育苗,开展土地改良和各种农业技术改革。同时动力机械也开始被应用于农业,推广耕耘机械化,使畜力逐渐淘汰。第 3 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迅速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而重点推进农业机械化。主要措施是由政府为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户提供贷款和资金补贴,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并使农业生产的主要过程和各项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发展化学除草,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由于作物栽培和家畜饲养管理的科学化、工厂化,单位面积耕地和平均每头家畜提供的产品量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日本农户的平均收入已超过城市职工,乡村也日趋城市化。但其经营规模受土地私有和资源不足的限制,不能扩大到合理的程度,因而生产成本较高。

联邦德国的农业现代化

联邦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快的速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得助于高度发展的工业对农业的支援。联邦德国国土面积24.8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0.12公顷(1984),且土壤较瘠薄,但工业发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克服耕地不足和劳力缺乏两方面的困难,农业的现代化走的是机械技术措施与生物-化学技术措施同时并举、“物力投资”与“智力投资”双管齐下的路子。6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国家预算收入来自农业税收的比重只占 0.7%,而预算支出用于农业的却占 7%,两者之比为1:10。强大的工业后盾,为农业提供了足够数量的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和燃料;政府还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给予补贴。从而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同时,对农业的智力投资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等也大大加强,教育法规定男女青年在九年制或十年制中学毕业后,必须接受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才能成为农业劳动者。凡此都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创造了条件。从1965~1985年,农业就业人数从290万减少到149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10.8%下降到5.1%,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很大提高。1984年联邦德国兼业农户的平均年收入已超过制造业工人,专业农户中也有约1/3达到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年收入水平。

现代农业中的问题

现代农业除直接消耗石油燃料作为农业动力以外,工业向农业提供的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也都从石油、天然气转化而来,因而现代农业有时又被称为“石油农业”。这是一种高能耗、高投资的农业。如目前美国农业每年要消耗6000万吨以上的石油、800万吨钢材、16万吨橡胶;每生产1个单位能量的食物,要消耗 7个单位的矿物能。从资金投入看,1978年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占有固定资产11.2万美元,比制造业每个劳动力占有固定资产5.5万美元高1倍;每生产1美元的农产品,平均要占有投资8美元,比钢铁工业高15倍。故这种农业又被称为“能量密集型农业”和“资金密集型农业”。此外,大量使用农药、除草剂和过量施用化肥还导致食物和环境污染。鉴于现代农业暴露出的上述问题,有的专家提出,要重视研究支配农业生产率的生物学过程,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低能量生产技术的研究;也有的主张要使农业建立在可更新资源的基础上,恢复农业生产过程中正常的自然循环系统,提出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现代农业在其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如何既保持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又避免资源上、经济上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还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现阶段的中国农业正处于逐步摆脱其传统模式走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已使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技术条件,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燃料、电力和资金等的投入都大大增加;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事业也有很大发展。1979年以后,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为农业的现代化创造了较有利的条件。但中国农业资源的绝对量大而按人平均量相对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转移较为艰巨;同时,农业中技术装备和资金积累的增加、经营规模的相应扩大,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些又是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它说明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将依靠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善,而逐步地接近它的目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14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