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oulin fuyu
[外文]:tending in sapling stage
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和加速幼林郁闭而在幼林时期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新造幼林,特别是在造林后的头几年,常常是树体矮小,根系入土浅,生长缓慢,易遭各种不良环境因子的侵害,其成活和生长均不稳定。因此,及时采取相应抚育措施,不断排除不利因子的干扰,对提高造林质量、巩固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林抚育的内容和方法,因造林地环境条件、造林树种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方法等的不同而异,可大致归纳为土壤管理和幼树管理两大方面。
土壤管理
目的是对造林地的土壤及其天然草被(有时包括灌木)直接进行人为干涉,以改善幼树成活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措施包括下述几种。
除草松土除草的主要目的在于消除杂草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光照的争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可减少某些病、虫和啮齿类动物的为害。松土的目的则主要在于破碎土表结皮,切断表层和下层土壤的毛细管联系。从而抑制土壤水分的无益蒸发并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在大多数情况下,除草和松土是同时进行的。除草松土的年限根据树种和造林地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定。一般从造林年度起连续3~5年,主要在一年中生长季的前半期进行。但植苗造林当年的第一次应尽量提早,并结合进行培土、扶正、踏实等工作。造林后,头1~2年的除草松土次数应多些,以后可减少(1~2次)。可分为穴状(块状)、带状和全面除草松土等方式,以前两种应用较广。除草和松土的深度根据幼树表层根系的分布情况确定,力求少伤根系,但对长期失管而根系再生能力强的树种(如杨树、杉木)可深些。除手工方式外,还可采用各种除草松土机械(如割灌机等)。化学除草也是一种颇有前途的方法,但不能达到疏松土壤的目的。
灌溉施肥幼林灌溉多在生长季的前半期进行。灌溉的浸润深度视主要根群分布的深度而定,一般为50厘米左右。灌溉的次数和间隔期可根据当地的降水量、蒸发速度、天气状况,以及土壤条件和林龄等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是:地区越干旱,则间隔期越短、次数越多;林龄越大,则每次的灌溉量也越大,但间隔期越长,次数越少。灌溉的方法主要有漫灌、畦灌和穴灌3种,以后两种应用较多。幼林施肥的时期、方法以及肥料种类等项技术,决定于树种和立地条件,并应在土壤营养诊断的基础上进行(见林木施肥)。
幼树管理
主要包括:
(1)平茬。即利用某些树种(如杨树、榆树、刺槐等)的萌芽能力,在造林后1~2年内切除因机械损伤、霜冻和病虫为害等而生长不良、失去培育前途的幼树地上部分,促使长出新的茎干。其方法是:在早春树液流动开始前,将地上部分齐地面切除,待根茎部长出萌条后再从中选留健壮的一株作为新茎干的培育对象,其余的则在生长季的中、后期全部除掉。
(2)除蘖。即对某些萌蘖力强的树种(如杉木、杨树、榆树等)除去从根颈附近发出的萌条,以促进主干速生,并利于培育圆满通直的干形。具体做法是:萌条应在基部尚未木质化前结合其他幼林抚育措施及时抹去,有时需进行几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