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ngxing zhaji
[外文]:planetary mill
由一个或两个支持辊和围绕支持辊四周的许多行星辊(工作轧辊)组成的轧机(图1、图2)。支持辊为传动辊,按轧机方向旋转,行星辊除按反轧制方向“自转”外,还围绕支持辊的转动方向“公转”。行星辊在轧制时无咬入能力,坯料须藉送料机推力送入,所以行星轧机机组包括送料机。行星辊相继通过坯料变形区,似轧似锻周期性地压缩坯料。虽然每个行星辊压下量很小,但每秒内通过变形区的行星辊多达100对,所以轧制一道的压下率可达到90%以上。由于工作轧辊辊径很小,所以轧制压力低于同样压下率的其他轧机。由于轧辊多次压下累积的结果,带材上出现波纹,需在平整机上平整消除,所以行星轧机机组包括平整机。
1945年美国人森吉米尔(T. Sendzimir)创制热轧窄带钢行星轧机。1950年法国建成第一台生产宽 165mm带钢的行星轧机,1951年美国建成第二台生产宽 216mm带钢的行星轧机。到60年代,中国和许多国家先后建造了这种轧机。到70年代末,世界上已有30多台,其中最大的是日本的1450mm行星轧机,可把厚140mm、宽1300mm、长6500mm连铸板坯,一道轧制成厚3.5~6mm带钢,也可轧成厚6~50mm的中厚板。
除热轧板带行星轧机外,也有冷轧板带行星轧机。苏联还建造了生产薄壁钢管的三辊式行星轧机和专门生产小钢坯的万能式行星轧机,并同焊管机组和连铸机配合成联合机组。日本则发展出独特的单行星辊的轧机,上面是大直径工作轧辊,或固定圆盘,或平盘,下面是行星辊,结构简化,推力、噪声和振动均减小,轧卡事故也少了。
70年代以来,行星轧机发展缓慢,主要由于设备结构复杂,维修工作量大,振动和噪声大,生产不稳定,轧制速度低,而且所生产板带的厚度精度不高,表面质量也差。虽然日本、联邦德国、苏联等国对行星轧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至今仍未脱离试生产阶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