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nghuaci
[外文]:blue-and-white procelain
用钴料在坯胎上装饰,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呈青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又名釉下青花瓷、釉里青、青花白瓷、青花白地;朝鲜称青画白瓷器、青华瓷器、釉下青;日本誉为青肌玉骨、染付;西方通称青花为“blue-and-white”。青花瓷是中国景德镇传统名瓷之一。除釉下青花釉外,还有在白釉瓷胎上装饰、烤烧后,青料花纹渗入釉中的釉中青花和以无光釉作底色、以蓝彩釉装饰的釉彩青花。
唐代,河南巩县制成呈青色花纹的瓷器,可视为青花瓷创制初期,至元代发展成熟,以景德镇浮梁瓷局产品著称。中国陶瓷器装饰手法原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青花瓷问世以后,笔绘技法成为主流。青花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当时产品行销国内外,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闻名于世。明代青花瓷日臻精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郑和从国外带进“苏麻离青”料而制成了最名贵的“压手杯”。宣德年间(1426~1435)开始制作大龙缸、大花瓶、座墩等,气势磅礴,呈色苍翠,纹样中始出现中国宣纸水墨画一样的晕青效果。龙凤图案一经产生,便成为历代帝王大婚时的纪念品。“轻罗小扇扑流萤”为题画的茶盏的创制,成为瓷画引用诗句的开端,有“宣窑青花最贵”的评价。成化年间(1465~1487),产品趋于精致。正德六年(1511),日本伊藤五郎大夫来景德镇学习制作青花瓷,回国后进行大量仿制。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较发达,画风豪放雄伟,制作浑厚朴实,为官窑所不及。中国青花瓷流传到欧洲后,荷兰、英、德诸国争相仿制,以荷兰代尔夫特的最著名。青花瓷上的图案成为法国最时髦的式样。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青花瓷得到飞跃发展,产品色调青蓝而不泛紫(钴料中含锰甚微),分色层次多至7~9色,后人谓之“康熙青花五彩”,画面有绘形绘声之妙。嘉庆年间(1796~1820)开始使用云南出产的钴土矿(称为珠明料),成为后来青花瓷的主要色料。清末以后,青花瓷业逐渐衰退。20世纪50年代以来,景德镇青花瓷得到恢复和发展(见景德镇瓷)。
青花瓷是用青料彩饰在釉下,彩料能完全和坯、釉结合,化学稳定性好,经受各种腐蚀、高温蒸煮等,釉面均匀,不致脱落退色。作主要呈色剂的钴土矿,在其组成中含有镍、锰等成分,发色鲜艳,来源丰富。后来采用人工合成的氧化钴(CoO)彩料代替,效果亦佳。以石灰石为主配制的釉料,烧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附着力强,釉面硬度较高,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较好,釉层厚而透明度高,不易“蒙花”(画面不清)。一般在1280~1350℃之间用还原气氛烧成,烧后质地白里泛青,与青色花纹相衬映,清澈和谐。青花瓷除一般常用的彩饰法外,还有青花斗彩、点彩、填彩、镂胎(青花玲珑),白描青花(用线描绘不混水),青地白花(如枝梅纹样),青花夹紫(青花釉里红)等多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