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是什么?

帝国主义是什么?,第1张

帝国主义是什么?

[拼音]:diguozhuyi

[外文]:imperialism

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

列宁遵循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周密地研究了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的特点,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历史阶段,分析了这个阶段的资本主义垄断实质,并论述了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他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帝国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即“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同时,对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分析,指出了它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的发展。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通过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建立了与自己相适应的物质生产基础,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确立,这时建立的是产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资本可以在各企业或各部门间自由转移,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展开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迫使资本家不断通过资本积累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必然加剧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

自由竞争的结局是大资本并吞中小资本,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形成生产集中,少数大企业的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大,少数大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自由资本主义在 19世纪 60~7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此时,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大大加强了生产集中的进程,新炼钢法的相继发明,内燃机的采用,电力在工业中的应用,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铁路的建设等,使生产技术出现巨大的变革和进步,引起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工业部门迅速兴起,生产技术和工业结构的变化,使大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因为只有大企业才有力量采用新技术,扩大经营,处于有利的经济地位。在重工业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建立大企业,必需有巨额的资本积累,于是股份公司就应运而生,它突破了单个资本的局限,使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加速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生产集中,而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资本主义垄断。

结合成垄断组织的必然性

19世纪最后30年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和资本大量向少数大股份公司集中,使它们结合成垄断组织,来 *** 纵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只有当一个部门的生产集中到少数大公司手中以后,这种结合才有可能,在生产分散于众多中小企业手中时是无法实现的。这种结合之所以成为客观必然,则是由于:

(1)生产集中于大公司,使大工业生产的扩大同市场狭小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结果是全面的生产过剩,利润减少甚至消失,于是大工业家就逐步组成垄断集团以便调节生产。

(2)大公司的资本数量大、固定资本比重高,使资本转移和自由竞争受到阻碍。一些势均力敌的大企业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保证彼此都有利可图,不得不暂时妥协,结成不同形式的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发展的三个时期

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自由竞争已发展到顶峰,垄断只是处于萌芽状态。第二个时期是1873年危机之后到19世纪末。这次危机之后,卡特尔形式的垄断组织有了广泛的发展,但并不稳固,还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第三个时期开始于19世纪末的高涨,延续到1900~1903年经济危机时期,这时卡特尔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组织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欧洲在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已经代替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就世界范围来看,“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到1898~1914年间先在欧美然后在亚洲最终形成了”(《列宁选集》第2卷,第884页)。

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基本经济特征经济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和最深厚的基础是垄断。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性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成长起来的。但是,资本主义只有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当它的某些基本特性发展为自己的对立物时,才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生产的基本特性,垄断则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当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地位被垄断所取代时,自由资本主义才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控制某些产业部门的生产和流通,凭借这种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和其他垄断手段,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从本质上说,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推动下,日益增长的生产力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从而“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4页)。在生产社会化推动下的生产集中趋势,首先导致股份公司的出现,进而导致垄断联合的产生。垄断作为资本关系社会化的较高形式,是资本家阶级为适应生产社会化而被迫采取的。各类垄断组织和各种垄断方式都在不同方面反映了这一事实。同时,垄断的形成又是资本家追逐高额利润的结果。因为,只有资本主义垄断才能保证少数大公司得以攫取最大限度利润。在资本关系社会化和追逐高额垄断利润的要求下,通过生产集中,自由竞争发展为它的对立物,垄断组织得以产生和发展,并在经济生活中取得统治地位。这时,以垄断作为经济实质的帝国主义就必然到来。尽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垄断组织的产生时期和主要形式上有所不同,但这只是非本质的差别,由生产集中引起垄断则是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

基本经济特征

帝国主义的垄断渗透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表现出帝国主义一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基本经济特征。随着垄断本身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作为现象形态的基本经济特征也必然有所发展和变化。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他在该书德、法文序言中指出这本著作的主要任务是“说明二十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前夜,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他所指出的上述五个方面的特征正是这一总情况的概括,是20世纪初期即帝国主义形成初期的基本经济特征。列宁提出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为:

(1)生产集中和垄断。在20世纪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已达到很高的程度,生产部门中的垄断组织已经广泛存在。这个时期,按照大公司联合的范围和程度,垄断组织可分成多种形式。最简单的是短期价格协定,进一步是普遍发展的、主要是在生产部门内瓜分市场、规定产量和价格等的卡特尔,联合采购原材料和销售产品的辛迪加,高一级的形式则有统一掌管参加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活动、以独立的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托拉斯,还有以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为核心的不同部门企业结成联合集团的康采恩。这些垄断组织已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但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出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这就是说,垄断虽占统治地位,但并不存在绝对的垄断,不仅自由竞争仍然存在,而且产生了新形式的竞争,即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在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中,竞争的手段不只是依靠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成本,而主要是凭借各自实力,在掌握本部门的统治权、垄断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垄断交通工具和熟练劳动力、垄断科学技术成果等方面进行斗争。在垄断组织同局外企业进行的竞争中,垄断组织是以剥夺对方所需原料、劳动力、运输工具、销售市场、信贷以及倾销等手段,迫使对方处于屈从的地位。在垄断组织内部,则存在着同一卡特尔或辛迪加的成员间为争夺有利市场,占有更多产销额,争取有利的定价而进行的竞争,参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巨头则为争夺领导权和利润份额而展开激烈斗争。这说明,由于垄断组织实力强大,在垄断条件下产生的竞争要比自由竞争阶段规模较小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剧烈得多,这必然使得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更趋复杂和尖锐。

(2)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工业中生产的集中和垄断形成工业垄断资本的同时,银行业的高度集中也在20世纪初期迅速发展,形成银行业的垄断,产生了银行垄断资本。这时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几乎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全部货币资本以及国内外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的来源。工业和银行业的垄断资本互相渗透,彼此溶合或混合生长,形成了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即体现帝国主义时代垄断统治的金融资本。这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都形成了少数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资本家和资本家集团,即金融寡头的统治。他们在经济领域内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即通过购买“股票控制额”成为母公司,对子公司、孙公司层层建立统治。用参与制的办法,金融寡头就可以支配比自己的资本大十倍、百倍的他人资本,从而控制整个国民经济。他们还进一步通过同政府进行“个人联合”来控制整个国家机器,使资产阶级政府成为他们统治的工具。

(3)资本输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形成一国范围垄断统治的同时,还实行对外扩张,造成了少数帝国主义国家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和统治,使帝国主义成为金融资本统治下的世界体系。资本输出主要是对经济不发达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资本输出,成为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自由竞争占统治时的特征是商品输出,而垄断占统治时的特征已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在20世纪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在1870年前后,英、法、德、美、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只有50亿美元,1914年已增加到440亿~480亿美元。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商品输出,对外投资取得的收入大大超过对外贸易取得的收入。因此,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已积聚巨额垄断利润,少数最富的国家通过国内外剥削已拥有巨大的货币资本。货币资本大量积聚,但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部门里,获得高额利润的那些投资场所几乎都已被占领。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过剩资本就会转向国外,借以垄断原料来源并带动商品输出。殖民地和附属国经济落后,不但工资、地价、原料价格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也低,因而利润率高。这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把这些落后地区卷入了世界市场范围,使这些地区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基础设施也已开始建设,初步具备了投资条件。因此,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初期,资本输出就发展很快,它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压迫和奴役世界上大多数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坚实基础。金融资本的势力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使帝国主义成为金融资本统治下的世界体系。

(4)国际垄断同盟。金融资本的统治和资本输出的发展,必然引起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首先控制国内的生产和流通,随着资本输出的猛增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它们又进而在国外激烈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种斗争有时也会给一些垄断组织带来巨大损失。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会改变斗争形式,取得暂时妥协,组成同盟,共同进行剥削。到20世纪初,国际垄断同盟已有很大发展,它的主要形式就是国际卡特尔。在1914年,缔结正式协定的国际卡特尔已有116个,其中著名的有国际电气卡特尔,国际铝卡特尔和国际钢轨卡特尔。它们跨越国界,开始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列宁把这种国际垄断称之为“超级垄断”,它们按照实力对比来瓜分世界。由于这种实力对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而改变,必然要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5)瓜分殖民地。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金融资本统治的形成,帝国主义列强卷入了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因为,对于垄断资本来说,殖民地有着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殊意义;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意义更为重要,同时,它又是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有利场所。从1876年到1914年,列强掠取了将近2500万平方公里领土,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3已沦为殖民地,总人口的56%已沦于殖民压迫之下。随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展开了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其中几个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更为激烈,终于导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1)这五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共同反映了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

(2)从本质上看,前两个特征所表明的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统治的确立,后三个特征所表明的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和瓜分殖民地,事实上都是20世纪初期国内和国际范围内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反映;

(3)这五个特征反映了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资本国际化的水平、世界上大国争霸的格局和旧殖民体系的现实。所以,列宁把“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作为帝国主义的简短定义,这是就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而言的。联系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情况,他就进一步下了包括帝国主义基本特征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

当代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样结合的客观基础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其目的是要保证资本盈利条件,特别是要维护垄断组织和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标志着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几乎是同时的。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以及随后的发展时期,私人垄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私人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上所说的基础条件和基本矛盾的深刻程度还没有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时进时退的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剧,主要表现在:

(1)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消费规模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加剧通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生存,迫使垄断资本家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干预。

(2)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垄断组织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使竞争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又使一些低利润部门和落后地区缺乏投资,因而要求国家干预和调节。

(3)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同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某些部门企业规模的空前扩大,要求基础设施的迅速建设,均需巨额投资。在超过私人垄断资本的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就会要求国家投资。

(4)科学研究社会化同个别垄断资本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国家不得不承担很大部分的开支。上述这些矛盾的发展,迫使国家进一步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当然,战后世界范围内重大矛盾的激化,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进入5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取得巨大的稳定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帝国主义垄断实质的新发展,也体现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国家同垄断资本的结合具有双重涵义:一是国家同垄断资本直接结合,这就是国家直接占有垄断资本,使国家成为国有垄断资本的所有者,成为真正的总垄断资本家。二是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事实上这也就是国有垄断资本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由于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方式不同,就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三种基本的资本形态:

(1)国有垄断资本,是国家财政资金中转化为资本的那个部分。

(2)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它为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家所共有。

(3)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这种私人垄断资本,尽管组织形式仍然保持旧貌,但实际上由于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论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或分配方面都同国家结合在一起,因而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垄断资本,而是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资本形态了。

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它的经济实质是垄断。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这指的是私人垄断,因为私人垄断资本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垄断就发展成为国家垄断,因为,上述三个具体形态的国家垄断资本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垄断资本。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一个组成部分的国有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从全社会集中起来的,其社会化程度显然高于任何私人垄断资本。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由于能够凭借国家力量加速本身的积聚和集中,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化程度。

战后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条件也与以前有所不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生产社会化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旧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国际上大国争霸的格局有了很大改变,西欧政治经济地位下降,超级大国争霸成为国际政治中突出的问题。

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特征的变化

帝国主义垄断实质的发展、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私人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虽则仍是客观的现实,资本集中和私人垄断也在发展,而且还出现了混合联合企业这种垄断组织的新形式,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占主要统治地位的是国有垄断资本,它已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很难离开同国有资本的结合而单独运行。

(2)在资本输出领域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在资本输出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它是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其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和维护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占领国外市场和推动私人垄断资本输出的工具。即使私人垄断资本的输出,也通过国家信贷、国家对投资的保证、国家对投资信息的提供,事实上已经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同时,由于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资本输出更多地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这部分资本输出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已不同于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输出。

(3)随着私人企业资本输出的发展,跨国垄断组织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这是当代国际垄断的新的重要形式。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国际性已经不单单表现在流通领域,而且直接表现在生产领域,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生产领域。如今,在战前盛行的国际卡特尔已经不是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经济国际化水平空前提高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当代国际经济、政治的格局下,这种趋势表现为地区性一体化集团(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出现。这种一体化集团在内部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调节,事实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的高级形式。

(5)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分割世界领土已成过去,新殖民主义代之而起。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向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进行扩张和渗透,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殖民主义也是完全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紧密联系的。

由此可见,同垄断实质的发展一样,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同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有关,并且反映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历史性发展,它们都同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列宁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出发,曾对帝国主义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特殊性分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同前,第2卷,第883页)。在阐明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后,还须进一步分析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垂死性,以揭示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腐朽性或寄生性

帝国主义的腐朽性或寄生性的涵义包括:由于垄断而引起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资产阶级食利阶层的增长以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寄生于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的食利国;在垄断利润收买和培植下形成工人贵族这一阶层,在此社会基础上产生了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这些腐朽性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金融资本和垄断到处都带有统治的趋向而不是自由的趋向”(同前,第2卷,第839页)。其中第一点,就是列宁指出的垄断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曾长期被误解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和技术不可能再迅速发展了,必须予以澄清。

其实,列宁在这方面的见解是极为明确的。它包括四个论点:

(1)垄断之所以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是因为在规定了垄断价格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消失;垄断在经济上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殖民地垄断可以保证高额利润,因而也起了削弱技术进步动因的作用。

(2)垄断不能全面长久地排除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垄断企业就要用改良技术的办法降低成本。

(3)腐朽趋势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某些部门、某些国家、某些时期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发展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但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

(4)垄断特有的停滞和腐朽趋势始终在发生作用,而且在一定时期会占上风。从以上论点中并不能得出停滞腐朽趋势等同于技术不可能再迅速发展的结论。一方面,垄断对技术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许多事例都已说明了这一点;但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对技术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因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和积累规模的扩大、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的发展,都是同垄断竞争、生产集中、联合制和专业分工等等的发展分不开的。列宁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就已经明确指出竞争以及技术发明和改良的社会化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也说明了这一点。

帝国主义时期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比过去快得多。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应当从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这二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且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就生产力来看,这是因为它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并存在加速的趋势。但它的发展并非直线上升,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它在某个时期可能出现特别迅速的发展。再就生产关系来看,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界限内是在不断调整的。体现这种调整的主要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它会在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一个时期的集中变化,这时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当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就表明垄断这种资本关系社会化的较高形式,是较能容纳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的。随着垄断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又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来代替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在它们的转变过程中,生产关系进一步社会化的反作用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推动作用。这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过去快得多的原因。但这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必然有它的极限。而且,既然立足于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这种社会化的利益必然为少数资本巨头所占有,从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当资本关系被推到了顶点,是要发生变革的,正因为如此垄断资本主义必将走到自己的尽头。

应当看到,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确实存在两种趋势,时而发展趋势占上风,时而停滞趋势占上风。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期(1890~1913),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接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8年,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停滞趋势占了上风;而战后的1948~1973年期间,增长率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空前的,发展趋势又占了上风;此后,从70年代中期起,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转入停滞膨胀阶段,停滞趋势又占上风。所以,从根本上看,停滞腐朽的趋势来源于垄断。不过,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它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例如,为了减轻生产过剩的压力而毁掉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了保证高额垄断利润而进行的经济军事化,还有与垄断资本主义矛盾加剧相联系的经济危机频繁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等,这种趋势始终在起作用,但其程度如何则取决于它对抵消因素之间的消长变化。

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在经济上还表现为庞大的食利者阶层和食利国的形成。在垄断阶段,大量的货币资本集中在金融资本家的手中,这种状况大大地促进了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以及食利者的增加。随着资本输出的发展,少数富强国家成为食利国、高利贷国。它们享有高额垄断利润,因而有可能收买无产阶级上层、培植工人贵族,分裂工人队伍。这样就形成了机会主义的社会基础。

列宁把垄断实质、寄生性和垂死性作为帝国主义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性的三个方面,其中垂死性是着重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来说的。它说明,帝国主义是资本关系社会化的最高阶段,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矛盾的加剧,使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过渡的经济条件业已成熟。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时代必然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时代。

垂死性与过渡性

列宁在他有关帝国主义的理论著作中,总是把垂死性同过渡性相提并论的。他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同前,第2卷,第843页)。他对垂死的资本主义并未多作解释,但在不少地方都提到了过渡性。他指出:“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帝国主义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因为从资本主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已是资本主义的垂死状态,是它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开始”(同前,第2 卷,第808页、第884页)。这说明垄断的形成就意味着开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的历史地位。关于这种过渡的内容,他又指出:“资本主义进到帝国主义阶段,就使生产走到最全面的社会化,它不顾资本家的愿望与意识,可以说是把他们拖进一种从完全自由竞争过渡到完全社会化的新的社会制度”(同前,第2卷,第748页)。这说明,因为生产已高度社会化,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关系正处于向完全社会化的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过渡性、垂死性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资本关系社会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发展事实上意味着:

(1)因为存在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界限,这种社会化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就将被推到顶点,从而要发生变革;

(2)既然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剩余价值规律就将要发生作用,使社会化的利益为少数的垄断资本家所独占;

(3)在社会化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社会性管理机构,客观上就是为新制度准备了完备的物质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当然,这只是表示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已具备了客观基础。

必然灭亡

马克思在他对资本主义的论述中,曾反复指出发展物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但这一任务是在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实现的。这个任务的实现意味着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的具备。这样,资本主义就在发展生产力中为自己安排了必然灭亡的命运。他说:“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 288页)。在帝国主义阶段,生产已接近全面社会化,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已创造出来,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已极为尖锐,这一切就决定了人类社会最后一个剥削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真理。

参考文章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