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iyi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者。俗姓陈,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荆州华容(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人。18岁于湘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果愿寺从沙门寺绪出家。23岁时往光州(今河南省光山县)大苏山从慧思禅师受业。30岁辞师慧思往金陵(今南京),居九宫寺,创弘禅法。38岁时,入天台山。48岁时,奉诏出金陵,在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和《仁王般若经》,太子深从受戒。陈后主贞明元年(587),于光宅寺讲《法华经》,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的基础。陈亡,智留居庐山。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帝敕书于智。开皇十一年,智为晋王杨广授菩萨戒,由此获智者大师的称号。后回故里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造玉泉寺,讲《法华经玄义》及《摩诃止观》。开皇十五年,从杨广请再至扬州,撰《净名经疏》,9月归天台山。开皇十七年卒,终年60岁。开皇十八年杨广为纪念智,于天台山创建天台寺,大业元年(605)改名国清寺。《续高僧传》卷十、《佛祖统记》卷六有智传,灌顶《智者大师别传》、柳顾言《天台国清寺智者禅师碑文》以及《国清百录》等对智生平事迹均有记载。
智于陈隋两朝深受帝王礼遇,陈宣帝、陈后主下敕文对智表示问候、请教,后主后请赐菩萨名,永阳王陈伯智从受菩萨戒。隋文帝平陈后,一方面对智宣扬佛法加以鼓励,另一方面又告诫智不要因其与陈王朝深厚的关系而利用佛法来和隋王朝对抗。自此智与隋王朝密切合作,与杨广交往很深,他曾对他的弟子说:“我与晋王,深有缘契。”在他临终时口授的《遗书》中说:“命尽之后,若有神力,譬当影护王之士境,使愿法流衍,以答王恩,以副本志。”
智著作宏富,大部分系由其弟子灌顶据讲演记录整理而成,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此三书称“天台三大部”。智自撰《净名经疏》、《小止观》、《觉意三昧》、《法界次第章》、《法华三昧行》等;难以考订为自著抑弟子记录的现存有16种:如《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维摩经玄疏》、《仁王经疏》、 《金刚经疏》、 《四念处》、《观心论》、《观心食法》、《观心诵经法》等。
天台宗立教,依《法华经》,智依此经立“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他在《法华玄义》中把佛教教义都看作是佛所说的法,并分为五个阶段,名为“五时”,即华严时,佛初成道时所说;鹿苑时,佛说的小乘教义;方等时,广泛地说各种法门、斥小乘赞大乘佛法;般若时,专说空义;法华涅槃时,会三乘归一乘,立圆教,说真常,明佛性。所谓“八教”,即为“化法四教”,是说佛教的宗教理论;“化仪四教”,是说佛教的教化过程和方式。智的判教理论目的在于分判佛教各种教义地位之高下,把自己宗派的地位抬高到其他各派之上。
在南北朝时,南朝佛教多偏重义学,北朝则特盛禅法,隋王朝灭陈后,南北统一。慧思原在北方,后到南方,已开定慧双修的先声。智继承而发挥之,打破了南北各有偏重的局面。《摩诃止观》,兼重“定”(“止”)和“慧”(“观”)两个方面,其学行是南北佛法之综合。
智提倡的佛教教义是建立在“真如缘起论”基础上的一套唯心主义理论,主要思想为“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这些思想散见于“天台三大部”中。
智认为,宇宙千差万殊,森罗万象,是一念之偶动出现的三千诸种事物。他在《摩诃止观》中阐述了一念三千的思想,认为一法界即有十界,又各有三种世间,故有三十种世间;一界有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就有三千种世间,由此而有三千世界。而此三千世界,纷然杂陈,乃在一念心中,也就是说三千世界是由一心的活动而发生的。所以《止观辅行记》中说:“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所作。”
相传北齐慧文认为一切事物皆因缘所生,故为假有;虚妄不实,故为真空;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即是中道。于一心中同时观悟此三者,称“一心三观”。智发挥了这一思想,主张空、假、中本来是一体圆融的,“中道”不离“空”、“假”,亦即“空”、“假”,故曰“三谛圆融”。由于三谛圆融的道理为三惑(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所覆盖而不得显现,因此,修此空观、假观、中道观三观,灭三惑,显三谛,均具于一心之中,而显此三谛圆融之理,心赖三观,故曰“一心三观”。此亦天台宗由定生慧的根本宗义,故天台宗智也未始离于禅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