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什么?

河北梆子是什么?,第1张

河北梆子是什么?

[拼音]:hebei bangzi

戏曲剧种。曾有京梆子、直隶(今河北省)梆子、卫(指天津卫)梆子、秦腔之称。1952年定名为河北梆子。清中叶,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经数十年音随地改的衍变,于道光年间形成河北梆子。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末,是河北梆子的兴盛时期。重要的班社先后有:瑞胜和、源顺和、庆顺和、玉成班、宝胜和、义胜和、永顺和、崇庆班、吉利班、崇雅社、奎德社等。著名演员有梁宗旺(艺名达子红)、田际云(想九霄)、吴毓顺(小茶壶)、郭宝臣(元元红)、侯俊山(十三旦)、杨宝珍(杨娃子)、薛固久(十二红)、孙培亭(十三红)、何景云(何达子)、崔德荣(灵芝草)、魏连升(小元红),以及女演员赵佩云(小香水)、鲜灵芝、刘喜奎、金玉兰、王莹仙(金钢钻)、秦凤云、李桂云等。鼓师侯双印、侯荣贵、周月仙,琴师武老喜、王永海(铁头)、王恒、李宝林(呼胡李)、岳作贤、刘长有等,也都很有影响。河北梆子在北京兴盛以后,与锐气正盛的京剧争胜一时。光绪中叶,与二簧同班演出(叫“两下锅”),一度开梆簧合作演出之风。这时,河北梆子除盛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上海、山东和东北三省的大部分城乡外,苏州、扬州、武汉、开封等地,也曾是河北梆子班社经常演出的地方。1929~1949年间,河北梆子渐趋不振,班社普遍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上演剧目贫乏单调,班社解体,艺人星散,虽有少数艺人坚持演唱,但也难以维持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地人民政府号召零散艺人集聚起来,成立班社,并建立国营剧团和戏曲学校,为河北梆子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秦凤云、李桂云、韩俊卿、贾桂兰、刘香玉、孟翠英、王庆林(银达子)等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他们不仅在艺术上获得了新成就,而且也为培养河北梆子的后继人材做出了贡献,使河北梆子又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现有专业剧团40余个,其中,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是主要演出团体。




传统剧目大部分来自山陕梆子,也移植了昆曲、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的一些剧目。清光绪末年以后,又产生了一大批时装新戏。现有传统剧目抄本 550余个。经过整理改编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为《秦香莲》、《蝴蝶盃》、《杜十娘》、《窦娥冤》(见彩图)、《教子》、《断桥》、《三上轿》、《喜荣归》、《拾玉镯》、《南北合》、《打金枝》、《苏武牧羊》、《宝莲灯》、《荀灌娘》、《白毛女》等。







河北梆子唱词及念白的发音,早期杂有山陕语音,自20世纪初杨韵谱成立奎德社开始,逐渐改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念白虽与京剧近似,但不念“上口字”。脚色行当分类及其表演程式,大体与京剧相同。生行中以须生为主,唱做并重,在《借箭》、《调寇》等剧中,能突出刻画鲁肃、寇准等人物性格;旦行中的青衫(又名青衣)以唱为主,在《宝莲灯》等剧中能连唱数十句甚至百句以上,吐字真切,行腔委婉;花旦重做功说白,表情细腻,表演《采花赶府》的采花、《红梅阁》的扇舞及变脸,都有绝技;刀马旦文武并重;武旦演《泗州城》的耍鞭和《大卖艺》的技艺,都很突出。花脸多用假嗓,只有净生行(包括大净生与二净生)是河北梆子不同于京剧的一个特殊行当,其特点是须生扮相、花脸唱腔,兼用生、净两行表演程式,由净行演员应工,如《庆顶珠》的萧恩、《三击掌》的王允、《金沙滩》的杨继业等。各行当均有自己特定的传统唱腔。生腔苍劲悲壮,旦腔激越高昂,净腔粗犷豪放,丑腔跳跃戏谑。其中,生旦行的唱腔较为丰富多样。唱腔音乐是板式变化体的结构体制,主体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包括正反调)、流水板、减板、哭板。辅助板式有导板、大起板、尖板、搭调、哭头(么二三)、留板、锁板等。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近年来打击乐器的锣鼓经借鉴京剧,打法大体相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463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