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指挥是什么?

军队指挥是什么?,第1张

军队指挥是什么?

[拼音]:jundui zhihui

[外文]:command and control of the armed forces

军队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他行动的组织领导活动。军队指挥,根据战争目的、战略方针、作战原则和上级命令组织实施。指挥作战主要包括:组织侦察,研究判断情况,定下行动决心,拟定作战计划,确定作战编成,赋予部队任务,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督促检查部队完成受领的任务。目的在于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队战斗力,最有效地歼灭敌人,保存自己,夺取作战胜利。指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作战成败。研究军队指挥的规律和方法的军队指挥学,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与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有密切联系。

基本内容

军队指挥按任务和范围,分为战略指挥、战役指挥、战斗指挥;按类型分为海上作战指挥、空中作战指挥、防空作战指挥和后方指挥等。战略指挥,是国家最高军事当局及其派出机关或委任的指挥员对军事战略行动的筹划和指挥。主要是:分析判断敌我战略形势和特点,根据国家的战略方针,确定军事行动的具体方针、原则,制定战略及战略性战役计划,确定军种、兵种部队的作战编成、任务和部署,组织战役之间、战区之间的协同和保障,掌握和使用战略预备队,指导重要战役等。战役指挥,是方面军、集团军(军)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战役行动的组织指挥。主要是:根据战略方针、意图和受领的任务以及战区敌情、地形等情况,定下决心,制定战役计划,确定所属部队的任务和部署,组织协同和保障,掌握和使用战役预备队,指导重要战斗等。战斗指挥,是师以下部队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战斗行动的组织指挥。主要是:根据战役企图、受领的任务和敌情,定下决心,制定战斗计划,部署兵力,组织火力和各种保障,规定作战方法,掌握处置情况等。战略指挥与战役指挥、战斗指挥,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级须统观全局,照顾全局,下级须服从全局。

军队指挥方式

分为集中指挥、分散指挥、按级指挥、越级指挥。集中指挥,是部队集中行动时的统一指挥,通常依照隶属关系实施指挥。不同建制部队共同遂行任务时,由指定的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统一指挥。分散指挥,是部队在分散行动时的指挥,通常上级只下达原则性指示,下级指挥员根据受领的任务和当时情况,独立自主地指挥部队完成任务。按级指挥,即依照隶属关系逐级实施的指挥。越级指挥,是在紧急情况下和对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超越一级或数级实施的指挥。越级指挥时,上级指挥员应将自己的指示通报被超越的指挥员;被越级指挥的部队指挥员在可能情况下,须向直接的上级报告越级受领的任务和执行情况。

军队指挥系统

由指挥员和指挥机关、指挥对象、指挥手段构成。一个合成战役军团的指挥系统,通常要建立各种指挥所、侦察情报、通信联络、电子对抗、后方勤务、空军作战等分系统,在濒海地区作战,还要建立海军作战分系统。战略指挥系统中,还包括战略导d核武器指挥控制分系统。

军队指挥成效,有赖于发挥整个指挥系统的效能,更有赖于发挥指挥员的聪明才智和指挥艺术。指挥员要有良好的军政素质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现代战争特点和规律,熟悉敌我双方武器及技术装备性能,精通合同作战和军种、兵种使用原则,意志坚强,反应灵敏;要在上级总的作战意图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分析判断情况,适时定下正确决心,巧妙使用兵力、兵器,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充分发挥指挥机关的作用,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军队指挥的一般原则

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1)知彼知己,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采取各种手段,查明敌人兵力部署、行动企图、作战特点,特别是敌人可能使用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情况;查明战场的地形、天候、气象、水文等情况;全面了解己方部队的情况,及时掌握情况的发展变化,做到全局在胸,使作战指挥始终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

(2)正确定下决心,周密组织计划。对侦察得来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将己方情况加进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及相互关系,从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现代条件下作战,情况变化快,伤亡消耗大,须立足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预想作战行动可能的发展变化,拟定多种方案。当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适时定下新的决心,修改或重新拟定计划,使作战行动适合新的情况。

(3)统筹全局,抓住关键。指挥员在任何情况下,都须把战略全局利益放在首位,把注意力放在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关键部分上,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

(4)集中统一指挥,积极机断行事。有关作战行动的重大问题,如作战任务、主要方向、兵力编成、基本部署、 协同动作、完成准备的时限、 开始行动的时间等,都由上级统一计划,集中指挥。下级要坚决执行命令,严格遵守纪律,准确遵守时间,按统一计划行动,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对上级的指示、命令有不同意见,可根据实际情况, 积极提出建议。 当情况发生急剧变化、指挥中断与上级失去联系时,应根据总的作战意图和当时情况,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勇于负责,临机果断处置,事后向上级报告。

(5)坚定、迅速、不间断地指挥。决心定下后,应采取各种方法,准确、迅速、简明地传达给部队,保证部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在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时,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局部情况变化所影响,不为困难所动摇,不为有碍于全局的建议所干扰,坚决贯彻既定决心,特别是在斗争残酷、任务艰巨、破坏伤亡大的情况下,更应坚定沉着,克服困难,指挥部队完成作战任务。运用各种侦察手段和通信工具,随时掌握战场情况,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对情况迅速作出处置。建立精干的指挥机构,简化指挥程序,加强电子对抗斗争,严格通信保密,保障稳定和不间断的指挥。

(6)力争主动,力避被动。为了争取主动,必须及时掌握战场情况,判明敌人行动企图,采取有效手段,出敌不意地打击敌人。主动地位最重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在有强大敌人存在的条件下,不论自己有多少部队,在同一个时间和地区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进攻时,在决定性的时机和方向,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防御时,把主要兵力兵器集中在主要方向,建立纵深梯次的防御配系。无论何时,各级都须控制必要的预备队,适时用于决定性的时机和方向,影响战局向着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根据敌势、我势、地势等条件,夺取优势和主动地位。在战略上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时,在战役、战斗上造成压倒优势,通过许多局部胜利,夺取战略全局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在战略上已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时,在战役、战斗上仍应积极创造条件,歼灭敌人,保持优势和主动地位;在被迫处于被动局面时,应当机立断,迅速摆脱被动,恢复主动。

(7)灵活使用兵力,巧妙运用战法。灵活使用兵力,是作战指挥的中心任务。 指挥员要善于掌握时机、 地点、部队三个关节,审时度势,及时地实施分散、集中和转移兵力。采取各种措施,欺骗迷惑敌人,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依据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及地形特点,按总的意图,及时地变换战术。把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空袭反空袭、空降反空降等多种作战形式结合起来,巧妙地变换进攻和防御、主攻和助攻、正面突击和包围迂回、集中和分散、前进和后退等战法,打击歼灭敌人。

(8)周密组织协同,全面实施保障。依据统一的计划,周密组织各军种、兵种部队之间的协同,按照任务、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和恢复遭到破坏的协同关系。发挥各级机关的作用,并取得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援,全面组织各种保障。现代条件下作战,必须做好对敌人核、化学和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加强通信联络、电子对抗、后方勤务及工程、伪装、气象、水文、测绘等保障,使部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减少损失,顺利地执行作战任务。

(9)力求有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须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现代条件下,特别要有预见地做好核条件下的作战准备,力求在敌我力量对比有胜利把握的情况下才打。指挥员和指挥机关根据不同情况和部队任务,科学地计算时间,抓住重点,加强对部队的具体指导。准备工作力争在战前做好,为了全局利益和适应突然变化的情况,不失战机,即使准备不足,亦应迅速投入作战,边打边准备。应善于利用作战间隙,组织部队休整、补充和训练,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好连续作战的准备。

(10)充分发挥指挥机关特别是司令部的作用,提高指挥效率。司令部的中心任务是,保障指挥员适时定下正确决心和实现其决心。现代条件下作战,大量组织指挥工作要通过司令部去完成。指挥员要加强对司令部的领导,关心其建设,使之成为具有头脑作用、组织健全、分工科学、 精通业务、忠于职守、 能够组织指挥诸军种、兵种合同作战的指挥机关,并及时将作战意图告知司令部,充分发挥其作用。司令部在参谋长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熟练使用现代指挥器材,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并与政治、后勤机关密切联系,互通情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指挥员和上级指挥机关赋予的各项任务。

历史发展概况

军队指挥是伴随着军队和战争的出现而产生的,并受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和战争的发展,军队指挥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将帅直接指挥到通过司令部组织指挥,不断丰富和发展。

冷兵器时期

社会生产力低,军队兵种少,装备较简单,交战双方通过冲锋格斗决定胜负。军队指挥主要是编组训练军队、排兵布阵、筹措辎重粮草;运用贿赂、游说等计谋,获取情报,离间调动敌人;审时度势,避实击虚,夺取胜利。指挥方式通常是国王或将帅亲临战场,在战阵内直接指挥或派传令官传令指挥。指挥手段主要用鸣金、吹角、击鼓、挥旗、张灯、点火等音响和目视信号,或以指挥文书调兵遣将,指挥作战。指挥机构比较简单,仅有少量谋士和辅助人员协助国王或将帅指挥。中国古代兵书《六韬·龙韬》中记载:“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中国商代伊尹、 西周吕望、春秋孙武、战国孙膑、 汉朝张良、三国诸葛亮等, 都是有名的谋士或军师。 古罗马统帅G.J.凯撒的军队中,由次帅、军事护民官和少数受过教育的青年组成的参谋机构协助主帅指挥。

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

中国从10世纪开始制造和使用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管形火器。中国的火药技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许多国家在14世纪中期也开始制造和使用火q、火炮,战斗逐渐变为以火力射击开始,以冷兵器格斗结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军队数量和兵种增多,战争规模扩大,作战伤亡消耗增大,军队指挥增加了组织和运用火力,组织兵种协同等内容,战斗编组、后勤保障、战地管理等比以往复杂。

火器时期

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新式q炮逐渐代替了旧式火器,蒸汽装甲舰取代了木帆船,铁路、电报等新式交通、通信工具有了发展并用于军事,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庞大的陆军、海军,指挥组织和方法有了新的改进,步炮协同成为指挥的主要内容,团以上部队设置了司令部,指挥员主要通过司令部对军队实施作战指挥。20世纪上半叶,进行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航空兵,坦克、化学武器也开始使用,原有的炮兵、工程兵、通信兵和海军潜艇有了很大发展,军事行动既有大规模的机动作战,又有宽正面的阵地作战,不仅在地面、海上进行,而且扩及到空中、水下,成为立体战。30多个参战国结成两大军事联盟,动员兵力达6500多万人。为了协调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军事行动,一些国家设立了不同形式的联合指挥机构。组织联盟成员国军队协同作战和诸军种、兵种合同作战,成为军队作战指挥的主要内容。有线电话和部分无线电通信工具是指挥的主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火炮、飞机、军舰等技术兵器和汽车、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以及无线电通信、侦察器材,都有很大发展,各主要参战国军队的主力兵团达到了摩托化、机械化水平,一些国家的空军成为独立军种,空降兵作为一个新的兵种出现在战场,航空母舰成为海军编队的主力。60多个国家的1亿多军队参战,作战地区涉及三大洲四大洋。军队指挥,主要是组织诸军种、兵种合成军队进行大规模的陆上攻防作战和大规模的海战、空战、岛屿作战、登陆作战,以及相当规模的空降作战。一些国家组成了由政府和军队首脑参加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对本国的战争动员和军队作战实施高度统一指挥。联盟成员国的政府首脑通过定期会晤,协商解决战略行动的配合问题,有些成员国还成立了盟军统一指挥机构和盟军战区司令部,负责协调和指挥盟军部队的作战行动。无线电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军队指挥时效,更好地保障了各军种、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核技术、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军队指挥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许多国家的军队都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发射各种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建立电子侦察系统,扩大获取情报的范围,提高传递处理情报的速度和能力;发展尖端电子器材,加强电子对抗能力;装备现代化指挥器材,建立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不断提高指挥效能,保障不间断指挥;组织现代条件下的军队演练和模拟试验,不断研究改进军队的组织指挥。

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的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挥经验和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吸取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红军(见中国工农红军)力量弱小,装备简单,分散作战,处在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包围中,“围剿”和反“围剿”是战争的主要形式。各根据地的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实施分散指挥,每个根据地的红军部队是集中统一指挥。各根据地的红军行动,既有战略问题,也有战役和战术问题,并与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根据地的最高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常常既是战略指导者,又是战役乃至重大战斗的组织指挥者。指挥的首要问题是保存军力,待机破敌。在敌人“围剿”开始前,主要是分兵发动群众,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做好反“围剿”准备;在敌人“围剿”时,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组织有计划的战略退却,正确选择退却的时机、方向和终点,依托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选择有利战场,捕捉战机,慎重初战,集中兵力,打运动战,打速决战,打歼灭战;在粉碎敌人的“围剿”后,乘胜扩张战果,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并随时准备打破敌人新的“围剿”。指挥手段比较简单,只有高级指挥机关和少数主力部队使用电话、电台联络,战斗指挥主要靠视听信号和通信员传令。红军初建时,仅有简单的指挥机关,以后团以上部队的指挥机关逐步健全。1930年开始在军团或军的基础上组成方面军,统一了作战指挥。1931年组成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见中央军事委员会),建立了总参谋部,全国红军得以在统一的战略意图下,互相呼应,配合行动。

抗日战争时期

八路军、新四军根据“持久战”的总方针,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实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根据游击战争秘密、迅速、突然、坚决、流动等特点,军队指挥强调计划性、主动性、灵活性。战争的全面计划和部署,由中央军委集中指挥;根据地或游击区抗日武装的行动,由当地最高军事机关集中统一指挥;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的部队,按实际情况分散指挥;主力军与地方军共同作战时,由主力军统一指挥。指挥组织随着斗争形势发展而变化。战争开始后,中央军委在华北前线组成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方分会,在华中前线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统一指挥当地抗日武装斗争。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 相继建立了军区、军分区,初期由主力军指挥机关兼任地方军区指挥机关,在敌人大规模“扫荡”、“清乡”时,以部分主力军地方化,地方部队群众化,主力军指挥机关一般不再兼任地方军区指挥机关。到抗日战争中、后期,形成了从中央军委到大军区、军区、军分区比较健全精干的指挥体系。指挥手段除简易通信外,较普遍地使用了电话和电台,组织群众性的情报、通信、交通网,对保障指挥起了很大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种增多,装备改善,组建了大、中型野战兵团,在广阔的战场上实施机动作战。作战规模大,样式多,主要是运动战,也有夺取大、中城市和战略要点的攻坚战和远距离的追击战;既有兵团、野战军(大军区)规模的战役,也有几个野战军联合进行的战略性战役。军队指挥的集中统一性空前提高,战略方针、原则、计划,由中央军委制定,重大的战役行动,在中央军委指挥下进行。为适应大兵团作战,组成若干个野战军指挥机构,在中央军委的统辖下,指挥各野战兵团作战。战略决战时,几个野战军配合行动,组成总前敌委员会,按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统筹党政军全盘工作和统一战场作战指挥。这一时期军队指挥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特别是战略指挥和战役指挥,统观全局,掌握关键,既指挥自己部队,也调动敌人,显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表现在:

(1)掌握关节,抓住重心,解决全局中的主要矛盾;

(2)抓住最有利战机,适时转入战略进攻,组织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

(3)正确选定作战方向和目标,打敌要害;

(4)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战法;

(5)为了战略全局需要,及时协调各战役之间的配合行动。战略防御时,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战略进攻,是在敌人的全面进攻被打败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敌军的数量和装备虽仍占优势,但其机动兵力只能在陕北和山东战场实施重点进攻,中间兵力严重不足,后方空虚。人民解放军选择了敌人防守薄弱、战略地位重要的中原地区发起了战略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两翼进行牵制,晋冀鲁豫和华东野战军兵分三路挺进中原,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豫西地区,一举插至敌战略纵深,先打乱敌战略部署,再捕捉战机,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战略决战,是在敌人的五个战略集团被分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战场上,处于被动挨打态势,欲收缩兵力又不想丢失地方,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进行的。决战方向,首先放在形势有利的东北战场,使决战的第一个战役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随后又发起了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战略决战全局的关节,是不让敌人逃跑,不使敌人的兵力收缩在一起,不使敌人主力撤至长江以南,通过三大战役,逐次歼灭敌人;战役的关节,是将敌之重兵集团分割成若干孤立的集群,把敌人的主力逐个全歼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地区,这就为迅速歼灭国民党军队解放大陆铺平了道路。在作战中,全面运用十大军事原则,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全歼敌人重兵集团结合起来,把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夺取城市与地方结合起来,把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大规模的阵地战结合起来,取得了战略决战的彻底胜利。战略追击时,实施大迂回、大包围,先插至敌后再往回打和穷追猛打,结合政治瓦解,迅速围歼了逃敌。解放战争后期,巧妙运用以军事打击为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指挥艺术,创造了解决国民党军队的“三种方式”,即武力解决的“天津方式”,和平改编的“北平方式”,暂时保留待后改编的“绥远方式”,加快了全国胜利的到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时期。军队指挥吸取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作战期间,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丰富了自己的指挥理论。这些经验主要有:组织统一的指挥机构,对志愿军部队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初期主要是隐蔽行动企图,组织部队采取突然行动,打敌措手不及,取得初战胜利,利用敌人恃强骄矜的心理,诱敌深入,分割围歼敌人;转入相持阶段以后,在阵地尚不巩固时,利用有利地形,组织节节抗击,与敌反复争夺;在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体系完善后,组织坚守防御,寸土必争,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条件允许情况下,依托坚固阵地,组织大规模的阵地进攻作战,歼灭敌人;在反空袭斗争中,组织各种地面对空力量和空中力量,严密防护与积极打击相结合,粉碎敌人的空中“绞杀战”;在后勤保障方面,由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统一领导,组织划区供应,建立强大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障了现代条件下作战的物资供应和交通顺畅;配合停战谈判,适时组织军事斗争,以打促谈,用军事上的胜利促进政治外交斗争的胜利。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对盘踞在一江山岛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登陆作战(见解放一江山岛),取得了组织指挥陆、海、空军联合作战的经验。在保卫边疆的斗争中,还取得了组织指挥边防部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的经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着眼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特点和发展,总结历史经验,开展军事学术研究,不断改善指挥组织,加强部队和指挥机关演练,丰富现代条件下组织指挥诸军种、兵种合同作战的经验。

主要特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中,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军队的指挥特点,主要是: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央军事委员会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坚持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有关作战的重大问题,只要情况允许,经党委讨论决定,然后由军政首长分工组织实施,军事工作和军队作战,以军事指挥员为主组织指挥。军政首长根据上级的意图和党委的决定,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情况紧急时,首长临机处置,事后向党委报告。

(2)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熟悉敌我情况,找出行动规律,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力求使主观指导符合于客观实际。灵活机动,不墨守成规,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仗。

(3)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发扬军事民主(见三大民主),结合作战任务,发动和组织群众,讨论完成任务的办法,把领导的决心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合成军队指挥员,听取军种、兵种指挥员的意见,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形成正确的决心,加强各部队的团结协作和行动一致,实施正确指挥。

(4)以人民战争为指导思想,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战争,发挥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种武装力量的整体威力,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5)善于在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在技术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发挥近战、夜战的特长,发扬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战胜敌人。

发展趋势

由于核能、电子、航天、激光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新式武器特别是导d、核武器的装备和使用,未来战争将比以往任何战争更加紧张激烈,战场情况变化更快,毁伤能力和人员物资消耗显著增大。因此,军队作战任务范围将急剧扩大,而用于完成任务的时间则越来越短,争夺空间和时间的斗争将更加激烈,组织指挥特别是战争初期的组织指挥会极其艰巨复杂。为适应各种复杂情况的要求,指挥系统的组织结构将更加精干、灵活,生存和机动能力将不断提高。为保障稳定、可靠、隐蔽、不间断的指挥,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的器材将逐步实现全面综合自动化,以缩短收集处理情报、定下决心、制定计划、下达任务的时间。随着指挥任务要求的提高和新的技术装备器材的不断改进,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工作人员要精通现代条件下作战指挥的理论原则和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改进指挥方法,提高指挥水平,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指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479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