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是什么?

华严宗是什么?,第1张

华严宗是什么?

[拼音]:huayanzong

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建立义理显示旨归的根本经典,故名。又以此宗至贤首大师法藏而完备,亦名贤首宗。还因此宗以法界缘起自在无碍为基本数理,又名法界宗。

传承和演变

此宗创立于唐代,实际创始人是法藏,先驱一般上溯到杜顺(557~640)、智俨(602~668)。法藏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澄观(约737~约838)和宗密。

杜顺,本名法顺,因姓杜,亦称杜顺,原是禅者。据传曾著《法界观》和《五教止观》,为华严宗无尽缘起说和判教方面五教说的渊源。《法界观》本文系夹杂在法藏《华严发菩提心章》里,经澄观、宗密的疏解,才得以阐明,故有的学者对该书作者发生疑问,认为《法界观》用“理”、“事”说明佛境,导源于阐明这种思想的《庄严经论》和《佛地经论》,因而应在这两论之后,即部分地来源于唯识宗思想。华严宗推崇杜顺,是为了表示本宗和稍后的天台、唯识学说无关。关于华严宗最初的传承,国内外佛学界有过激烈争辩,有的认为最初是智正、智现和法藏三代相传,有的认为是智正、智俨和法藏,有的则以智俨为始,也有认为是杜顺、智俨和法藏,迄今无定说。

智俨早年跟杜顺出家,曾听智正讲《华严》。他搜集关于《华严》的种种注解,特别赞赏地论学派慧光经疏所阐述的别教一乘说和无尽缘起说。他著《华严经搜玄记》,对《华严经》作了详细解释。后来他在至相寺弘传,时人称他为至相大师。他所作的《华严一乘十玄门》,根据经义建立十玄缘起的新说。此说后为法藏所发挥。他还著《华严孔目章》,依据慧光的说法草创五教说。但此说未具体成熟,后由法藏确定。他还曾在云华寺讲解《华严经》,时人也称为云华尊者。

法藏,亦称康藏法师。他深得武则天的赏识和庞信,武后以《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故又名贤首,一般称贤首大师或贤首国师。法藏17岁时依智俨学华严,成为智俨门下的高足。后武则天舍住宅为太原寺度僧,法藏出家,住太原寺,为武后的家庙和尚。在武则天的直接支持下,法藏大力从事讲说、翻译和著述,多次参加80卷《华严经》等译事。日照(印度沙门地婆诃罗)从印度带来的梵本中有《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他特请译出以补足晋译《华严经》的脱漏。他还亲问日照,得知印度智光和戒贤的三时判教说相反,以无自性为究竟理论,他以此为反对法相唯识宗三时说的根据。他在智俨五教说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确定了华严宗的五教说。法藏讲说新旧《华严经》30余篇,著述100多卷,其中多系阐发《华严》思想的著作,如《华严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金师子章》、《华严旨归》、《华严游心法界记》、《华严三昧章》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等都是名作。他继承和发挥智俨的法界缘起论和判教思想,建立了一个比较周密而独具特点的华严理论体系。法藏还为唐中宗、睿宗授菩萨戒。唐中宗给他三品大官的奖赏。法藏积极搜藏佛典,并号请群众普遍缔结香社,为华严宗开拓地盘,扩大势力范围。法藏一时地位甚高,名声显赫,人都称其为华严和尚。在唐代最高统治者的直接支持下,法藏在天台宗、法相唯识宗之外,另行建立起新的佛教宗派。

法藏去世后,其学说为弟子慧苑所修改。法藏晚年作新译《华严经》的略疏,未成而遽告入灭。慧苑续作,名《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在十玄缘起和判教说方面,都和法藏的宗旨大异其趣。后被正统的华严宗人视为异系。钱塘天竺寺法铣(718~778),据说是慧苑的弟子,撰《刊定记纂释》,批评慧苑的异说。法铣弟子澄观和澄观弟子宗密都批评慧苑,维护和发扬法藏的学说。

澄观,华严宗四祖,号清凉国师。出家后遍访名山、旁求经藏,广学律、三论、天台、禅和华严诸宗教理,对《大乘起信论》领契特深,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其他学问。后居山西五台山大华严寺、讲《华严经》。奉诏协助翻译、审定南印度乌荼国送来的《华严经》后分梵本,即四十《华严》。他阐发法藏的思想,反驳慧苑对法藏学说的修改。对华严宗的“中兴”起很大作用。澄观虽以振兴华严为己任,但思想中掺有禅宗、天台宗以及《起信论》的成分,融会了华严、禅和天台诸宗的教义,强调唯心,认为万有即是一心,一心容万有。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说,发挥华严性起的教义。他的著述甚多,传说有 300余卷,主要有《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等。弟子百余人,宗密继承了其法统。

宗密,华严宗五祖。世称圭峰大师。幼通儒术,后随禅师出家,传承荷泽宗的禅法,精研《园觉经》。后受教于澄观,习华严教义。回圭峰后专事传法著述。其佛学中心思想是继承智俨、法藏以来的性起说,并强调以灵知之心为本原。他沿袭澄观调和禅宗和其他宗派的路子,对当时“教家”(三论、天台、法相唯识和华严诸宗)和“禅家”(荷泽、牛头和洪州诸宗)的对立,十分不满,强调禅教一致,认为双方并非基本思想的分歧,而是传教方法的不同,应当相辅相成。他甚至认为释迦、孔子、老子都是至圣,并以儒家经典《周易》的“四德”(元、亨、利、贞)配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乃至以“五常”配“五戒”,表现出在圆融无碍思想支配下调和三教的思想倾向。他除阐述华严教义以外,对其他宗派,尤其是禅宗,亦广事撰述,收集诸宗禅言,编著《禅源诸全集》。他的著述有200余卷,主要有《华严原人论》、《禅源诸诠集都序》和《禅门师资承袭图》等。

华严宗在宗密去世后 4年,遇唐武宗灭佛,经论散佚,僧徒离走,渐趋衰落。此后一些华严学者在理论上无甚创造和发展。

宋初长水子璿 (?~1038)力图复兴华严影响,弟子云水净源(1011~1088)继其后,尽力振兴华严宗风,时称中兴教主。宋哲宗元祐年间,高丽(今朝鲜)僧统义天持经典航海来中国咨决所疑,受法于净源。华严宗散佚的疏钞,因而得以复传。义天回国后又遣使送来金书《华严经》译本多种,净源特建华严阁安置。净源著述多取材于华严宗诸祖的疏钞,其特殊见解是,认为杜顺以来的华严学说,都是《大乘起信论》的演绎,把华严理论归结为《起信论》。由此他还主张以马鸣为华严初祖。南宋初华严宗人曾向高丽搜罗了智俨、法藏著述的佚本,重新雕版流通。此后净源三传弟子师会;竭力恢复智俨、法藏的古义,批判了在他之前的道亭和同时的观复对于判教的说法。他的弟子希迪亦发挥其说,后人称他们为宋代华严四大家。宋代以后华严宗势力更是每况愈下。明末清初,有德水明源以振兴华严为己任,其弟子续法撰有关“华严”的著作多种。清末杨文会从海休得智俨的《搜玄记》和法藏的《探玄记》等,辑录为《华严著述辑要》、《贤首法集》等。他还广究诸宗,而尤服膺法藏的教义,自称“教宗贤首”。

哲学思想要略

华严宗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论,澄观在《大华严经略策》中说:“此经(华严经)以法界缘起......为宗也。法界者,是总相也,包事包理及无障碍......;缘起者,称体之大用也。”法界“是包涵理和事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相、总称。”理“,所谓真理,指事物的本性、本体。”事“,即万事万物、现象。”法界缘起“是讲理、事、理和事以及事和事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法界共有四相,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即现象世界;理法界,即本体世界;理事无碍法界,意谓理是事的本体,事是理的显现,理和事相彻相存,本体和现象无妨碍、无矛盾,圆融和谐。这三个法界最后归结于事事无碍法界,以说明宇宙间的一切和各类关系都是圆融无碍的。隋唐时代三论宗和天台宗都依据二谛说对本体和现象的关系作过种种唯心主义的论述,华严宗则进一步阐发具体事物、个别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理事无碍,理作用于事,事与事之间也发生联系,这就由“理事无碍”进到“事事无碍”。认为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理的体现,理体是同一的,事与事之间也都是相即相融的。比如一颗微尘,也具足理性,由此也能和其他万事万物互不相碍、互相包容。华严宗还把法界归于一心,认为理和心也是一回事。事事都是一心的产物,在同一心里,事事都周遍含容,彼此无碍。法藏称理事无碍的关系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一本体显现为各种各样的事物,是“一即一切”;千差万殊的事物归结为同一的本体,是“一切即一”。由此也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一切事物,每一事物都包含有其他事物;同样,一切事物都包含于每一个事物之中,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任何一个事物。事事无碍法界也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关系。总之,事事融通,遍摄无碍,重重无尽,宇宙万物处于大调和、大统一之中。这是华严宗哲学理论的主要特色。

华严宗为了阐发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中心思想,还提出“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的学说。所谓六相是总、同、成、别、异、坏,前三相指全体、整体,后三相指部分、片断,其相互关系是离总无别,离同无异,离成无坏;总即别,别即总;同即异,异即同;成即坏,坏即成;相即相入,圆融无碍。所谓十玄无碍,第一同时,好像一滴海水具足百川之味;第二广狭,好像一尺镜子能见千里之远的景致;第三一多,好像屋里千盏灯光的互相交涉;第四诸法,好像金的颜色离不开金子;第五秘密,好像片月点缀天空有明有暗;第六微细,好像玻璃瓶透露出所盛的芥子;第七帝网,好像镜子对照重重影现;第八托事,好像造象塑臂处处见得合式;第九十世,好像一梦便自在地过了百年;第十主伴,好像北极星为众星围绕。

上述哲学思想,意在说明众生 “此心” 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成而随缘显现。众生和佛只是迷悟的不同,主伴的各异而已。众生一旦由迷转悟,当即是佛。同时也在于充分肯定现实社会基础的价值,美化唐代封建社会是和谐一致、其乐融融的,从而感化社会各阶级、各集团和各类人们无分差别,不辨是非,调和矛盾,和睦共处,任运而游,相安无事。

华严宗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神秘主义体系,其中涉及万物普遍联系观点和本质与现象、同一和差别等范畴,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华严宗哲学理论代表中国佛教哲学的最高水平,并且给宋明唯心主义哲学以巨大影响,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483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