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engjing
[外文]:Bible
基督教正式经典,被奉为教义和神学的根本依据。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传奇、律法、诗歌、论述、书函等。将这些书定为正典圣书者认为各书具有神的启示和旨意。名称源于希腊文biblia,意为一组书卷,为复数词,拉丁化后成为单数词。
基督教圣经的前部即犹太教圣经,称《旧约》,后部称《新约》。“约”源于希腊文diathēkē,拉丁文作testamentum,意为盟约。基督教认为,旧约是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所立之约;新约则是通过耶稣基督而与信者另立的新约。
基督教各派所收旧约的卷数不尽相同。天主教除新教所收各卷外(卷次编排略有小异),还另外收入被称作“第二次正典之书”(又称外典,或次经),计有《多比传》、《犹滴传》、《便西拉智训》、《所罗门智训》、《巴录书》、《马加比传》上下卷、《以斯帖补篇》和《但以理附录》等卷。多数古代东派教会的圣经亦同此。希腊正教会和俄罗斯正教会部分神学家对此曾持异议。各派所收新约各卷基本相同。
内容《旧约》(1)津法书。 5卷。犹太教总称为“妥拉”(希伯来文t圠r╋h,原意为晓谕)。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犹太教、基督教传称为摩西所作,故又称“摩西五经”。《创世记》中记载古希伯来传说中世界与人类的开始和古希伯来民族的起源,并记述了关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约瑟等几位先祖的传说故事;后4卷记载了以色列民族形成的历史和传说。犹太教认为,律法书阐述了以色列人与上帝的特殊关系,并相信上帝曾与亚伯拉罕立约,应许使其后裔成为大国;他们相信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使之脱离法老的奴役,是上帝通过摩西拯救他们,并写此5卷书作为上帝所晓谕的律法,因而世世代代应忠于上帝,谨守遵行摩西所颁布的神赐律法。
(2)叙事著作。12卷。即《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下卷、《列王纪》上下卷、《历代志》上下卷、《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这部分著作亦称“历史书”,又因大多以先知派观点写成,犹太教称“前先知书”。《约书亚记》记载摩西死后,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带领下进入迦南(今巴勒斯坦)的故事。《士师记》记载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后,国家尚未形成而由士师统领;士师对内是审判官,对外则是军事领袖。《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叙述以色列人从建立国家直到最后被巴比伦灭亡的传说。《历代志》的内容和《列王纪》大致相同,涉及年代也相近。《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记述被掳到巴比伦的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的情况。
(3)诗歌。有《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耶利米哀歌》等6卷。《约伯记》的主要内容是约伯与三个朋友辩论义人为什么受苦的问题。《诗篇》共150篇,多为犹太教用于宗教活动的诗歌,大部分称为大卫的诗。《箴言》以格言的方式专讲处世之道,也包括对青年的教导。《雅歌》以爱情为题材,据称为象征神人之间的深情而写。《耶利米哀歌》是对耶路撒冷遭到毁灭的哀叹。
(4)先知书。16卷。并根据篇幅长短又分为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和小先知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多借传“上帝谕旨”从宗教思想出发,评论现实问题。
《新约》(1)叙事著作。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4卷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福音书基本内容为记述耶稣的生平和教训。“马太”和“路加”均载有耶稣诞生的故事,“马可”则以施洗约翰传道和耶稣受洗为起首。关于耶稣的事迹,前三福音所述大体相同;《约翰福音》则多论述耶稣事迹的宗教意义。《使徒行传》叙述耶稣的门徒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个教会,以及彼得、保罗在地中海沿岸传教的情况。
(2)教义著作。为书信体。21卷。前13卷即《罗马人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和《腓利门书》,传为保罗所作,故总称为“保罗书信”。此外,尚有《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和《犹大书》。《罗马人书》,对基督教教义作系统的阐述,突出发挥“因信称义”的道理。据称,因始祖亚当一人犯罪而使整个人类都陷于罪的权势之下(后世称之为“原罪”),人与上帝的关系就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人藉相信基督就可与上帝和好,凭靠基督救赎之恩而被称为义。《雅各书》认为单靠信仰而无行为加以印证是无意义的;并批评了当时教会中有人强调某种与生活脱节的信仰。《希伯来书》强调基督教优于犹太教,“彼得书”(主要是前书)讲论基督受苦的意义,“约翰书”则着重发挥“道成肉身”(即上帝成为人)的教义。
(3)启示书。 1卷。即《启示录》(又称《约翰启示录》)。在福音书中虽有启示文学作品的片断,但内容集中的启示书则是《启示录》。《启示录》用启示文学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描写天地末日的景象。不少学者认为,书中的七头十角怪兽暗指当时迫害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统治者。书中说各族各民都被迫拜那兽的像,是指罗马帝国强制推行对皇帝塑像的崇拜。作者动机在于鼓励1世纪末受罗马迫害的小亚细亚西部信徒,并以预言方式指出不义的罗马终将倾覆,末日审判和新天新地终将自天而降。
外典见次经。
圣经考证长期以来,关于圣经各卷的编写过程和历史背景,仅有传说而缺乏科学的考证。17~18世纪以来,随着近代古籍考证学的产生,圣经考证学亦逐渐形成,该学科的目的不在于评判圣经的思想观点,而是以不带成见的态度,对圣经进行考证。圣经考证学大致可分为初级考证和高级考证。初级考证亦称之为章句考证,主要任务为核查现存圣经的章句是否与原本完全相同。高级考证又分文献考证和史学考证,因二者皆借助于史学分析,故史学考证在广义上亦为这两部分的合称。文献考证着重于考查各卷书的作者,其写作目的、地点、结构、所据原始资料等。史学考证着重于考查各卷书所述历史背景,作者或后世编者是否受所处时代影响而在叙述中带有倾向性等。就方法来说,还有原材料考证、体裁考证、编修考证等。近世以来,各派考证家对圣经各卷的编写及历史背景已作出大量考证,发现并积累了不少资料,并提出了种种意见和学说。较普遍的论述大致如下:
《旧约》考证(1)律法书。近代考证家大都认为五经非摩西所写。其中较被普遍接受的“底本说”认为,5卷书是以数种最早的文献为底本,经长期积累辑合而成(见五经问题研究)。
(2)叙事著作。多数考证家认为有关作者们约于公元前8世纪在先知派的影响下,编成律法书中的《申命记》后,继而编写有关以色列历史的叙事著作。编写者的基本观点是:一切崇拜都应集中在耶路撒冷,凡违反这个规定的君王都被认为是亵渎神明;上帝是公义的,凡不公义之事都要受到谴责。《历代志》略有不同,是按祭司派的观点编写,关于大卫王,不象《列王纪》那样功过皆记,而是把大卫、所罗门的时代理想化地加以描述。关于《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近世考证家认为:尼希米被亚达薛西一世任命为犹大省长,于公元前445年回耶路撒冷主持重建城墙;以斯拉则于亚达薛西二世在位时的公元前397年回到耶路撒冷,并颁布律法书而重新奠定犹太教的基础。
(3)诗歌。近代考证家认为,《约伯记》为一篇带哲理性的诗剧。《诗篇》经长期积累并多次编纂而成,大部分诗章的源出可以上溯到古代以色列人被掳之前。他们重返巴勒斯坦后,这些诗章经过改编被用于再建的圣殿崇拜中。《箴言》的作者多为以色列历代的宫廷教师,他们以传授智慧为己任,教导贵族子弟,故有智者之称,作品体裁被称为智慧文学。《耶利米哀歌》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原不与《耶利米书》相联,但在希腊文“七十子译本”圣经和叙利亚文圣经中都将两卷书联在一起。近代考证家多认为“哀歌”并非耶利米所写,还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4)先知书。古代以色列人尊奉先知为上帝的代言人。先知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各先知生前的言论,后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在其门徒中流传,最后汇编而成。考证表明:最早的先知书是《阿摩司书》,为公元前8世纪的作品,也是旧约中最早的著作。当时亚述人时常入侵,对以色列国形成严重威胁。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等先知相继出现(相应的先知书被认为是其言论的记录)。他们认为,由于以色列人背弃上帝,所以上帝兴起亚述人以惩罚他们,因以色列人终不悔改,故终为亚述所灭。以色列国灭亡后,巴比伦对南方犹大国又构成重大威胁。于是又有耶利米、西番雅、哈巴谷等先知警告以色列人。后来巴比伦大军直捣耶路撒冷,以色列人被掳,先知认为这是因为以色列不悔改,故而上帝用巴比伦来惩罚他们。他们被掳到巴比伦后,以西结和写“第二以赛亚”(即《以赛亚书》第40章以后的部分,考证家多认为是另一人所写)的先知出现。以西结用传预言的方式论述以色列人终将复国,圣殿要重建。“第二以赛亚”的作者宣告上帝要安慰以色列人,他们很快就要返回祖国。《但以理书》虽也被列为先知书,但属于启示文学著作,成书年代也比一般先知书晚得多。
《新约》考证(1)叙事著作。多数考证家认为,各卷福音书约写成于1世纪下半叶。前三福音较早写成,又称符类福音(见符类福音研究)。《约翰福音》成书最迟,约在1世纪后期。20世纪有人运用体裁考证法得出结论,认为在福音书未写成前,有过一个对耶稣事迹与教训的口传时期。不少学者对这一时期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关于《使徒行传》的作者和写成时间,多数观点认为是路加完成《路加福音》后写出的。但也有人认为,“路加”的现传本是经过修订的。
(2)教义著作。一般认为,署名保罗的书信及《彼得前书》约写于1世纪中叶。约在1世纪后期,其他一些书信陆续问世,但我们对其来源所知极少。《希伯来书》可能是从罗马帝国东部写给罗马一些信徒的。署名“作长老的约翰”之《约翰二书》和《约翰三书》可能是以弗所教会的长老约翰于1世纪末所写。《雅各书》、《约翰一书》等不是专门写给某一教会,而是以书信形式发挥宗教教义;这类作品常被称为“通函书信”。关于各类书的作者问题,目前存在不少争论。多数学者认为《彼得后书》的作者不是使徒彼得,而是另一人写于2世纪初;“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虽然都署名保罗,但有人认为这些作品是由保罗的弟子汇集保罗所写书信的片断而成,也有人认为这3封信都是保罗所写。
(3)启示书。作者自称约翰,但他所使用的希腊文,带有明显的犹太色彩,并同《约翰福音》和“约翰书信”很不一致。故不少考证家认为三者不是出于同一手笔。现经考证,《启示录》作者被认为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有人认为可能是西庇太的儿子约翰。据古代教会传说,约翰晚年在罗马帝国亚西亚省以弗所居住,而《启示录》起首则称亚西亚的以弗所等七教会。该书写作年代现仍有争论。有人认为写于 1世纪60年代罗马皇帝尼禄对基督教发动第一次大迫害之后,但多数学者则认为,鉴于尼禄迫害仅限于罗马城,尚未波及各省,而《启示录》反映的是亚西亚省教会受迫害情形,与1世纪90年代罗马皇帝多米提安在各省迫害基督徒的情况相符,故推定《启示录》是在多米提安迫害之后写成。
抄本和版本旧约原文以希伯来文为主,新约原文则是希腊文。最早的圣经是纸莎草纸抄本,由于传抄中难免发生错讹,以各种古抄本来校勘现传本的章句正误的圣经校勘学便应运而生。
《旧约》抄本公元前四五世纪时,犹太教有一些文士,专管记录宗教大事和抄录圣经,希伯来文传统文本逐渐形成。1947年以来,考古学者对死海古卷加以整理后,将犹太教圣经的古抄本分为三种,一为古巴勒斯坦抄本;二为古埃及抄本,这种抄本后被译成希腊文,即后世流传的“七十子译本”;三为原始传统抄本,后来发展为流传下来的希伯来文传统文本,即马所拉本。传统文本于2世纪上半叶已经定型,但只有希伯来辅音字母,直到10世纪才加注元音。死海古卷发现前,在尚存的约1000种传统文本中,年代最早的是9世纪抄本,由于旧约著作至迟作于公元前2世纪,所以就引起这些抄本是否失真的问题。死海古卷发现后,学者们从中陆续发现了少量2世纪初的抄本,经比较,发现传统文本与这些抄本基本一致,从而证实了传统文本的可靠性。
《新约》抄本新约的原本已经失传,但其抄本比旧约抄本同原本的时间距离则要近得多,最早的可以追溯到3世纪初。4世纪后新约文本趋于固定化,当时流行的有埃及、亚历山大、叙利亚等5种抄本,而叙利亚抄本渐居首位。但是后来这些抄本都湮没无闻,只在一些隐修院里保存了一部分。中世纪以来,基督教会通用的圣经,为4世纪哲罗姆翻译的“拉丁通俗译本”,此译本在天主教中一直被认为是权威文本。与旧约相比较,新约文本的可靠性更大。圣经校勘学家研究的古代抄本或残片多达5000种。20世纪初,有人统计出新约各抄本间的异文约有45000处;根据这些异文,对不同抄本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确定哪一种比较接近原本,亦为圣经校勘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现存新约抄本中最古的是纸莎草纸抄本及其残片,皆为近百年来考古学者发掘所得,主要发现于干燥的埃及沙漠地带。最早的是“52号残片”(P52),为《约翰福音》18章残篇,抄写时间大概在125年左右。4~11世纪有羊皮纸大楷抄本,现经编目的约有250种,“梵蒂冈抄本”和“西乃抄本”都属于这一类。此外还有行书小楷体抄本,流行于9~17世纪。
古译本除拉丁通俗译本外,还有2世纪的古叙利亚译本。其中在当时最流行的是通俗叙利亚文本,即伯西托本。此外埃及还有3~4世纪的科普特文本。
重要版本印刷术发明后,最早印行的是D.伊拉斯谟校订的希腊文新约,它根据6种较晚的行书小楷体抄本编订,于1516年出版。几次再版后,1550年始印成目前的分章分节形式。该文本后在英国成为新约的标准本,1611年以英王詹姆士名义颁定的钦定本中的新约部分,就是根据此文本译成;其旧约部分则根据马所拉本。该新约希腊文本在欧洲大陆流行后即成为公认文本,即新教各教会至今所公认的标准文本。17世纪时有人把公认文本和5世纪的“亚历山大抄本”对照,发现公认文本中有不少错讹。英国韦斯特科特和霍尔特根据两个 4世纪抄本进行校勘,历时30年,于1881年出版了希腊文新约的新版本。20世纪60年代又有新的希腊文新约问世,其主要根据为1881年版本,并参照新近出土的资料作了少量校订。
正典的形成旧、新约各卷著作,其写作目的皆非编写经书,都是经过漫长过程,在教内逐渐得到公认,才被正式尊为经书而辑入圣经的。这样被确定下来的书卷,称为正典(canon)。正典一词,希伯来文原意为芦苇,希腊文转意为直杖,后引申为尺度或规范。4世纪时,正典一词始应用于圣经,此词有时亦指全部被承认之各卷圣书的目录。一般凡被承认为正典的书卷,即被视为根据上帝的启示所写,可作为信仰与行为的准则。犹太教的正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与圣文集3部分。第3部分在基督教产生时尚未列入正典,到2世纪才被犹太教正式承认而被列入。
犹太教希伯来圣经正典古希伯来人相信上帝的启示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并认为,某些受灵感之人的话语可以代表上帝的话,具有神圣权威。初有祭司的训词和各种条例,口头传诵后逐渐记录下来形成律法。最初是十诫,被认为是上帝亲自传给摩西的,后来经过许多世纪的积累,各种律法逐渐汇集起来。到以斯拉改革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初),就不再制订新的律法,律法书的内容终于得到固定。先知的讲论原是对其同代人而发,后逐渐记录下来以备流传后世。在汇集律法书的同时,开始汇集先知书。外典《便西拉智训》的作者便西拉约在公元前190年时,在其书中(48章22节以下)列举先知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和十二小先知的名字,当时以这些先知命名的各卷书尚未成为正典,各文本间也有许多差异。律法书与先知书编成后,又开始汇集圣文集,便西拉的孙子约于公元前 117年提到的“祖先传下来的其他著作”,当是指此而言。
希伯来正典最后完成当在公元前后200年之间。1世纪末召开的雅麦尼亚犹太教议会会议,宣布从摩西到亚达薛西一世为上帝启示的时期,意即在这个时期以外的任何著作都不得列为正典,从而划定了希伯来正典的范围。全部希伯来正典于公元100年左右得到最终确定。
基督教新约正典新约各卷的作者常自称是得到上帝的启示而写。后世基督徒则认为新约著作都是以耶稣为中心,因此必须是耶稣使徒所写,至少每卷书都必须有使徒的权威为依据。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提到福音书编写情况的,是2世纪上半叶小亚细亚希拉波立主教帕皮亚。他说马可是彼得的助手,把彼得讲论的耶稣事迹记载下来。殉教者查斯丁曾说基督的言行记载在他的使徒和跟随使徒的人所写回忆录中,这类回忆录和旧约先知书一样,在礼拜日向会众宣读;他强调使徒的权威,认为福音书与旧约处于同等地位。保罗书信在各教会中流传比福音书还要早,在1世纪末就取得权威的地位。从依纳爵的著作中我们得知早在 2世纪初已有保罗书信集。140年前后马西安在罗马发表了他所选的 10封保罗书信。
近代发现的最早新约目录,是意大利古籍考证家穆拉托里于1740年在一古抄本(6~8世纪)残片中发现的,为2世纪末罗马教会的新约目录,后称穆拉托里经目。在这个正典经目中,除《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后书”和《约翰三书》外,现传新约的各卷书名都已列入。所列“可被接受”的新约各卷,基本上代表当时西部教会观点。 4世纪初犹西比乌在其《教会史》中谈到新约正典的范围问题。他把新约著作分为“被认可的”和“有争议的”两类,又在有争议的这一类里分为他所接受的和他所排斥的两种。被认可的和被接受的书有:四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书信(当时包括《希伯来书》)、《约翰一书》、《彼得前书》和《启示录》。有争议的书包括《雅各书》、《犹太书》、《彼得后书》、《约翰二书》和《约翰三书》。犹西比乌本人认为《启示录》也可列入有争议的一类。亚历山大城主教亚大纳西于367年复活节发布新约正典书目,与现传文本完全相同。东部教会虽曾对《犹大书》、《彼得后书》等有过不同意见,但在6世纪初的叙利亚文圣经译本中,除《启示录》外,各卷都已列入。西部教会接受全部新约较早;393 年在北非希波召开的教会会议中所肯定的新约目录,包括了现传《新约》的全部27卷书。
参考文章
- 《圣经》读后感10篇200、300、500、600、700字读后感作文圣经贤传造句素材圣经有没有教导我们进化论呢?宗教圣经是否教导了我关于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道理呢?哲学宗教在尚已离婚且再婚,但如今又认识到圣经对离婚的看法的两个基督徒面前,我该说些什么才好呢?哲学宗教《圣经的故事》读后感3篇500、800、900字读后感作文《圣经故事》读后感5篇200、300、600、800、1200字读后感作文圣经里有无关于轮回的教训呢?宗教依据圣经,人必须怎样做才能一名圣徒?哲学宗教圣经有无教导我们必须实行消极的不抵抗主义或非暴力行动呢?哲学宗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