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ouxing mu
[外文]:Scorpaeniformes; scorpaeniformfishes
硬骨鱼纲的1目,本目鱼类因眶下骨突后延,在颊部形成骨甲,故又称甲颊类。有7亚目21科273属约1164种。中国有7亚目15科110余种。为中小型鱼类。
多数体形粗钝,笨重,体平扁,或圆形,有些体呈纺锤形,为了保护、防卫和隐蔽,头部多凹凸,具棘突和皮瓣;有的头部或头体均具骨板;许多种类的鳍棘或头部棘突具毒腺,刺伤后引起中毒。缺乏适于高速游泳的深叉形或新月形尾鳍,而为活动较差的圆截形或凹形尾鳍;胸鳍下部鳍条较粗而不分枝,有些种类更发展为指状游离鳍条,用于在水底爬行翻掘,索觅食物;有些种类腹鳍连合成一吸盘,吸附于石上;有的胸鳍长大如翼,在水中滑翔。由于不活动的底栖生活,其呼吸条件不利。本目鱼类具假鳃,辅助呼吸;胸鳍宽大圆形,拂水调节氧气;鳞片趋向于从栉鳞转化为圆鳞,最后退化至光滑无鳞,或代以绒毛状突起,或鳞片转化为骨板或骨瘤状突起。无鳞的种类,皮肤常具呼吸功能。多数种类口和整个头部显著地增大,以利于捕捉食物。因主食无脊椎动物,牙齿较细小,鳃耙粗短。某些活泼游泳或深水种,头部棘突和眶下骨突减弱或几乎完全退化。
本目大部分种类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印度-西太平洋,大西洋种类较少,少数种类产于北极海或南极海。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冷水性和冷温性种类有细棘杜父鱼科、八角鱼科、软鳍海盗鱼科、六线鱼科、光盖鱼科、吻杜父鱼科、杜父鱼科、圆鳍鱼科和狮子鱼科等;分布于印度 -西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的暖水性和暖温性种类有绒皮鲉科、毒鲉科、黄鲂科、棘鲬科、短鲬科、红鲬科、鲬科和鲉科的大部分以及豹鲂科。此外,贝加尔湖鱼科和胎生贝加尔湖鱼科为贝加尔湖的特有科。中国鲉形目鱼类的区系有分成南北两大部分的趋势,南部种类主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包括鲉科的大部分、毒鲉科、绒皮鲉科、黄鲂科、棘鲬科、短鲬科、红鲬科、鲬科和豹鲂科;北部种类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北部沿岸以及北方淡水水域,包括八角鱼科、六线鱼科、杜父鱼科、圆鲉鱼科、狮子鱼科和鲉科的小部分。中国鲉形目鱼类以暖水性和暖温性种类占绝大多数,冷温性种类为数不多,冷水性种偶有见到。南海和东海南部的鲉形目鱼类属于印度 -西太平洋暖水性和暖温性的区系范畴,东海北部和黄海的鲉形目鱼类区系为西北太平洋冷温性区系的一部分。
鲉形目鱼类一般生活于沿岸底层岩礁石砾或沙泥环境中,有些潜入深水,如狮子鱼科、鲂科和胎生贝加尔湖鱼科的某些种可潜入1000~4000米深水,有些常浮于上层,如六线鱼科和贝加尔湖鱼科的种类。本目鱼类游泳大都比较缓慢,常潜伏,不大活动或埋身于沙土中、而六线鱼科和平鲉亚科的种类较善于游泳。极大部分种类生活于海洋,不作远距离洄游,一般在春夏季节游向近岸,秋冬季离岸游入较深水域;少数进入或定居于淡水水域。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小型游泳生物为食,鲉属有周期性的脱皮现象,摄食愈剧烈,则脱皮次数愈多,有时甚至1个月脱皮2次。生殖季节一般在春季和初夏,六线鱼科和部分杜父鱼科在秋季或初冬生殖,八角鱼科、狮子鱼科和贝加尔湖鱼科的某些种类在冬末或初春产卵。多数种类为卵生,卵径约0.7~4.5毫米。许多种类产沉性卵,常由雄鱼护卵。圆鳍鱼科的幼鱼利用吸盘附着于雄鱼体上而得到保护。 鲂科、鲬科及部分鲉科产浮性卵。平鲉亚科、大杜父鱼属和胎生贝加尔湖鱼科等为卵胎生鱼类,受精卵的孵化期一部分或全部在雌体内进行。
在鲉形目鱼类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鲉科、鲂科、鲬科、六线鱼科、光盖鱼科、圆鳍鱼科和杜父鱼科等。鲉形目在中国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有黑、褐菖鲉、短鳍红娘鱼、绿鳍鱼、大泷六线鱼和鲬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