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扭辫分析介绍

关于扭辫分析介绍,第1张

关于扭辫分析介绍

[拼音]:niubian fenxi

[外文]:torsional braid analysis

简称TBA,是扭摆式动态力学测量的新方法,是扭摆分析的扩展。两者的原理和方法大体相同,只是试样的制备方法有别。扭辫分析是将被测样品制成5%~10%的溶液或将它熔化,然后浸渍在一条由几千根单丝(通常用玻璃纤维)编成的惰性辫子上,将溶剂除去或使熔体凝固后,即得到由被测材料和惰性辫子组成的复合试样,然后用这种试样代替扭摆法中的条状或棒状试样进行试验。

扭辫分析法的特点是:测试温度范围扩大到-180~650℃。因为用了持载物,测试不再受到试样本身的尺寸稳定性的限制,可以在所有力学状态(玻璃态、橡胶态或粘流态)下对材料进行试验。这就提供了一个研究聚合物高温性能的方便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能研究高聚物物理转变,还能观察其化学变化,包括跟踪聚合物的反应过程,例如树脂的固化和热塑性聚合物的高温反应,这两个反应常常都是从液态开始的,然后进行到凝胶、橡胶和玻璃态。扭辫分析在研究聚合物的化学反应过程如环化、交联、老化、链增长等方面都有应用。

扭辫分析法的试样制备简单,用量少(每次用样不到100毫克)。因此,它特别适用于对新型聚合物的研究。在选择最佳配方时,可以节省大量繁复的样品测试,迅速得到结果,有利于缩短研究周期。

在数据计算方面,扭辫法和扭摆法也是不同的,它采用1/P2(P为振动周期)代替扭摆法中的G′。 因为试样的几何形状不规则,计算G′有困难。但在G′=K(1/P2)式中,对于同一个试样来说,在扭辫分析实验过程中可把K看作常数,相对刚度1/P2和G′成正比。

若配以专用的夹具和惯性体,可以用条状、棒状或薄膜试样代替试样辫,从而将扭辫分析变换为扭摆分析。

自1962年J.K.吉勒姆第一次报道了扭辫仪以来,扭辫分析仪器及其应用发展很快。1974年报道了和计算机联用的扭辫仪,可以使测试和数据处理全部自动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934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