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 (公元前372~前289)介绍

关于孟子 (公元前372~前289)介绍,第1张

关于孟子 (公元前372~前289)介绍

[拼音]:Mengzi

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孟子的活动时期与孔子的活动时期相距约150年,这正是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他从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政治上发扬孔子的“仁”说,主张施行仁政;在哲学上形成了鲜明的唯心主义体系。他根据自己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和政治主张,在与告子唯物的人性论的辩论中,提出了唯心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所谓“四端”,只要“扩而充之”,即可发展成为仁、义、礼、智 4种社会道德因素。但也认为,处在萌芽状态的“四端”,像一棵“种子”,可能发展为善,也可能发展为不善。因此很强调环境和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可以说,性善论是孟子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认识过程方面,孟子肯定“耳目之官不思”,它是在“物交物”的过程中产生认识的。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提出了“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告子上》)的命题。他把感官与心对立起来,过分强调思维的作用而忽视感知的意义。并主观地把人体分为“大小”、“贵贱”,以“耳目之官不思”为“小体”,以心之官能思为“大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同上)。这样,他的认识心理便成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依据,深深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在情意方面,他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提倡“舍生取义”,用高级动机战胜低级动机;宣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所谓“大丈夫”精神;强调自我锻炼,培养心理品质。在智力方面,他首先肯定人有“良知”“良能”,但也认为智力必须在后天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孟子有关学习心理的论述颇为丰富,主张学习要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博约结合、积极思维、专心致志、虚心求知、持之以恒。这对当时和后代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孟子遗留的著作仅《孟子》7篇。他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这些篇章中,其中以《告子》、《尽心》两篇较为丰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942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