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区划介绍

关于自然区划介绍,第1张

关于自然区划介绍

[拼音]:ziran quhua

[外文]:physical regionalization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系统研究方法。全称自然地理区划。它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它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自然区划既是划分,又是合并。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可将等级高的自然区划单位划分成等级低的自然区划单位;又可根据区域共轭性原则将等级低的自然区划单位合并成等级高的自然区划单位。这种自上而下地划分与自下而上地合并是互相补充的。

研究简况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尚书·禹贡》就根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国土分为九州。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表温度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 5个气候带。这些原始的自然区划思想反映了气候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地质地貌的分异规律。

从最初的区划思想的产生到区划理论的建立是经历了很长时间和多方面的资料积累过程的。德国 A.von洪堡在考察了美洲(1799~1804)后,对于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及其在地面上的分布的相互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且确定了气候与植物分布的相互关系,为以后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俄国В.В.道库恰耶夫主张把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自然地理概括,提出了自然地带的学说,并阐述了地带性规律,为自然区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以后,随着对地域分异规律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除了纬度地带性规律之外,还有干湿度地带性(又称经度地带性)、垂直带性、地方性等分异规律,并且根据这些地域分异规律,结合生产实践的要求,进行自然区划。苏联是自然区划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国家之一,曾进行了多种自然区划,其中主要有《苏联自然历史区划》(1947)和《苏联自然地理区划》(1968)等。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展了全国性自然区划研究。1956年出版《中华地理志》编辑部拟定的《中国自然区划草案》。1959年出版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以及气候、地貌、水文、潜水、土壤、植被等部门自然区划。1984年出版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1985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中有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见图)。

种类

按区划的对象,自然区划可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即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进行的地域划分。综合自然区划不仅要正确认识地表地域分异规律,还要深入分析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对各级自然综合体及自然资源的全面认识,是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自然地理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部门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部门自然区划虽然也注意与周围环境各组成成分的相互联系,但其着重点是各组成部分本身的地域分异规律,如地貌区划虽然也关心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但地貌区划必须以地貌本身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区划的理论基础。按区划的目的,自然区划中有各种实用自然区划,如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实用自然区划的特点是自然、技术、经济三方面的结合,目标明确,实践用途较大。

原则

区划原则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准绳,一般有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

热量带与海陆分布、地势起伏的交叉,自然综合体按纬度发生变化与距海远近发生变化的矛盾,以及纬度自然带与经向地势构造的对立都反映着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矛盾统一特征。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是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各级单位都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所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是自然区划的重要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是指根据现代区域自然综合体统一的形成过程和古地理分化过程划分区划单位,每个区划单位都是历史上形成的统一整体,其自然地理过程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区域共轭性原则指地域上联接的不同蹦低线区划单位,根据发生上的联系和物质、能量的联系组成高级区划单位的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主要是自上而下进行区域划分时要给予特别注意,而区域共轭性原则在进行自下而上的区域合并时具有重要意义。

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所以自然区划是多级的系统。这个系统由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组成。地带性区划单位可分为自然带或热量带,自然地带和自然亚地带等。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可分自然大区、自然区域(也有人不划出自然区域)、自然地区、自然区等。区划的一般等级系统有两种:一是单列系统,将地带性区划单位与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相间排列成一个系统;另一种是双列系统将两类区划单位按双列系统排列,中间有联系单位。

方法

自然区划过去多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的标志法,自上而下地进行划分。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常采用地质地貌标志,或地质地貌标志与气候指标相结合,如划分自然大区,自然区域和自然地区就是这样。地带性区划单位的划分常采用生物气候土壤标志,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等多是这样划分的。在有了景观类型图或土地类型图后,自然区划便可采用自下而上合并的方法来进行。这是根据相邻土地类型或单元景观间的景观地球物理和景观地球化学联系,及土地类型结构,合并成自然区,再由自然区按区域共轭性原则逐级合并。自上而下的划分与自下而上的合并相结合,使综合自然区划更具客观性。

发展趋势

目前自然区划向定量研究发展,多元统计分析、区域的数值分类已应用于区划。有些实用自然区划也开始应用多因子最优分割法。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实用自然区划愈来愈受到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948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